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马云的“无现金社会”走错了路

2017-08-09 孙文晔 中国新闻周刊

消费者想要的“无现金社会”

不是拒收现金的社会

也不是数据无保障的社会


无现金社会,狼来了?

文 / 孙文晔

本文首发于总第816期《中国新闻周刊》  


用支付宝官微的话说,现在距离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还有1663天。这种倒计时的紧迫感源于今年2月,马云在两会上宣布:要用5年时间把全中国推进到无现金社会。


为此,支付宝和微信还在8月初展开了新一轮烧钱大战。在互联网大并购时代之后,这样撸羊毛的机会对老百姓来说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有鼓励就难免带来歧视,拒收现金便是例子。


商家拒收现金的新闻其实早已见诸报端,只是未受重视。不过,这回被猛烈批评的盒马鲜生超市可不一般。阿里巴巴号称要用技术重构线下零售,于是办起盒马鲜生会员店。不收现金,只能通过APP付款的超市新业态,却在上海等地被碰壁老人屡屡投诉。由于新闻在“无现金周”期间爆出,无现金社会这一概念也跟着一起背了黑锅。


反对无现金社会者举例说,2014年滴滴快滴大战时,因为的士司机享有打车软件的补贴优惠,老年人连基本的打车服务都享受不到了。


移动支付的补贴,除了“不方便”之外,在“经济上”也是一种不平等。目前,虽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无比接近一人一台,但这个“绝大多数人”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劳动人口。在劳动人口之外,还有接近5亿的老人和小孩,他们很难享受到移动支付的红利。


这一推测也在最近的调查中得到证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调查,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也就是说,新型商超自动屏蔽5亿消费者。对于种种冒犯,连央行都明确表态,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实际上已触犯法律。


只是,歧视和违法这个锅,真的需要无现金社会一起来背吗?拒收现金其实是偷换了概念。无现金社会不是不用现金,而是指绝大部分交易以非现金方式支付,所谓非现金也不仅是移动支付,还应包括信用卡等。


“技术越是进步,越要尊重人们的选择权。”互联网金融专家薛洪言在公众号上说,技术进步并不能用来为拒收现金的行为辩护,相反,技术要服务于人的需求,而不能反过来推着大家快步向前走。


受商业利益驱动,“无现金”的便捷一面早已被广而告之,但是它的另一面——收入不平等、数字鸿沟、消费数据隐私被窃取等问题,却往往被忽视。为了造就5000亿美元的新生态,印度最近减少了86%的现金流通,但受伤害的大部分是穷人。


过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肩负着在支付和交易领域“弯道超车”的重担,肩负着挑战僵化而强大的银行系统的重担。因此,各方似乎睁一眼闭一眼,不纠结于清算监管,也不对消费数据垄断较真。但到了2017年的现在,移动支付已过于强大。


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组织筹建网联,将第三方支付纳入监管的范畴。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媒体将央行的介入解读为“收编”,笑话里说,马云是真的把支付宝捐给了国家。不过对神仙打架的事儿,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消费者想要的“无现金社会”,不是拒收现金的社会,也不是数据无保障的社会,而是更加便捷和安全的社会。


值班编辑:陶子子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一个人逃离自己的出身,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

点击图片阅读 | 马云、马化腾呆了,银联痛了,央行这份文件厉害了!

点击图片阅读 |北京“共有产权房”来了,这次我终于能买上房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