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青春叫周杰伦,有一种中年叫陈奕迅
“还有一种老年叫李宗盛”?
2013年12月,陈奕迅在台北小巨蛋举行尾场演唱会,安哥环节周杰伦突然现身与陈奕迅合唱《淘汰》
当我们从学生渐渐变成“中佬”,从周杰伦听到陈奕迅,我们学会了做人不必时刻获得共鸣才活得下去,也开始懂得优雅地欣赏独处的时光。
本季《中国新歌声》盲选环节里,我们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恐怕是诸多“90后”选手对台上周杰伦和陈奕迅说的那句“我从小听你的歌长大”了。导师们甫听时面露尴尬又扶额,而后渐渐习以为常,甚至主动提起此语以自嘲。
然而谁又曾想到,比两位导师更尴尬的,应是傻笑着由衷说出这句话的“90后”选手本人。
不经意间,他们身后的整个“90后”——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正踉踉跄跄地步入中年。他们血液里那些在成长中不为人道的琐碎回忆,紧紧系于两位导师的流行歌曲之中。选手们宁愿暴露自己老大不小的事实,也要公开谈“青春”这个敏感话题,不吐不快。
2013年9月,周杰伦在香港红馆连开九场演唱会,陈奕迅上台与周杰伦合唱《岁月如歌》和《淘汰》两首歌
周杰伦,流行音乐界的村上春树
2000年,正值许多“90后”的少年时期,周杰伦发行他的第一张唱片JAY,不仅对“90后”作了流行音乐启蒙,还迅速改变了华语流行乐圈子的音乐审美。
周杰伦独特的曲风、tempo和唱腔,加上不苟言笑的形象,为正找寻自我定位的年轻人所接受,周杰伦的音乐也因此在新世代找到了属于他的位置。
此后,周杰伦的曲风变得更多元、更刻意反潮流,他像海绵一样吸收了嘻哈、主流情歌、R&B、中国风等多样风格。可以是《将军》的口齿不清,也可以是《菊花台》的咬字清晰;可以是《懦夫》的暴躁,也可是《她的睫毛》的甜腻;可以是《分裂》的颓废,也可以是《阳光宅男》的振奋……
2000年,周杰伦推出首张专辑《JAY》;2001年,第二张专辑《范特西》成为当年十大销量国语唱片之一
周杰伦半开玩笑地称自己的风格就是“没风格”,自云“将非主流的作品做成了主流作品”。此种精神影响了更多“90后”年轻听众——在禁欲主义盛行的传统校园内,他们要效仿偶像,把自己的独特个性推而广之,从而获得同侪的赞赏与肯定。
此时,坊间流传一句话“三十几岁的人写歌,二十几岁的人唱歌,十几岁的人听歌”,此语可谓定义并确立了词作者方文山、歌者周杰伦和听者“90后”在这个时代的关系。
周杰伦与方文山
周杰伦更大的成就,其实在于带动“90后”乐迷改变呐喊和追捧式的老派追星方式。他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乐迷以其专业形象为榜样,模仿他的唱腔唱歌,甚至满怀热情学习演奏乐器和创作,乃至考入大学音乐专业或从事流行音乐工作。
能感染到别人爱他作品之余还爱上他本行的作者实在不多,而能撩拨人创作欲望的作者更少,除此以外我只想到村上春树。
2004年,周杰伦在台北举行“无与伦比”演唱会。
听懂陈奕迅,也许需要历经悲欢离合
陈奕迅是“90后”人生中的另一个符号。与周杰伦不同的是,陈奕迅一开口就是很“主流”的、听众一定喜欢的声线,市场不需要消化时间,对其作品的争议声更少。
“90后”听众之所以喜爱陈奕迅,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曲调优美而歌声顺耳;可是,囿于见识和学识,他们未必能听得懂耐人寻味的歌词,停在“见山是山”的境界。
比如《单车》(曲/柳重言;词/黄伟文)一曲曾在儿童节目《至NET小人类》中播出,无疑是与《超人的主题曲》一样是首儿歌,然则主题是“颂扬父爱”是合理不过了,可你想不到有天黄伟文突然冒出来,说此曲是写控诉父亲的——相信你我刚听到这解释时,整个人是懵的。
陈奕迅与黄伟文
“90后”从爱听陈奕迅到听懂陈奕迅,完成了一次成长。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歌听了百遍,此间足以让一个人历经悲欢离合数十回合了。
当年你把《富士山下》(曲/Christopher Chak;词:林夕)听到耳朵长茧,听到它沦为俗气的口水歌,或许也始终听不懂歌词何意。但某天你还在听这首歌时,终于放弃了强求前度与你重修旧好,才听懂了“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怀着自以为伟大的爱(实为贪嗔痴)去追讨情感实在太傻,这样的自己未免太恐怖。
又或者,某天你听《富士山下》时,家里的花猫去世了,才听懂“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如果失去所爱便失控又失态,原先的“得到”便是原罪;某天你听这首歌时,青春已经浪掷了大半,才听懂“前尘硬化像石头/随缘地抛下便逃走”,我们每天都“被励志”“被进取”,面对石化了的往昔,难道我们不能当一回苏轼,果断与之割席然后逃走、苟且偷生?
陈奕迅、林夕与杨千嬅
当我们慢慢变成“中佬”
陈奕迅团队与周杰伦团队在歌词创作上思路很不一样。
周杰伦团队的方文山,其作品题材较广,可以是战争题材《最后的战役》,可以是物件《青花瓷》,可以是写中药的《本草纲目》,让听众投入到他创造的世界里欣赏他的才华。
陈奕迅团队的林夕则不然,作品题材于他而言只是“色相”,他的目的是要解剖人性和谈哲学,因此他并不赞成上世纪香港流行乐坛的“非情歌运动”,他认为是不是情歌无所谓,只要听众喜欢的题材都可以拿它做糖衣炮弹,包裹着自己想写的东西。
陈奕迅的歌曲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林夕作词的
从校园到社会,“90后”在周杰伦的情歌中发泄了情绪、找到了共鸣,然后在陈奕迅的悲歌中消化了情绪,学会了做人不必时刻获得共鸣才活得下去,也开始懂得优雅地欣赏独处的时光。
从迷恋《我的地盘》的“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高调展示态度和立场的帅气,到同样欣赏《不来也不去》的“就当最初/是碎步湖上/可不可”勇于放弃态度、勇于“没有立场”,有了这样的听歌经历才终于明白,原来成熟不在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在获得立身的智慧,在于内心的平静和理性的浪漫。
当初听陈奕迅和周杰伦的人,如今也渐渐步入中年
当我们从学生渐渐变成“中佬”,陈奕迅的歌和林夕的歌词把不同的人生选项摆在我们面前,可以选择社会达尔文主义,诚惶诚恐地随着大队适应这个圆滑的时代,也可以拥抱个人主义,消极地漫游到独家村,藐住嘴看他们在你眼前表演。
曾几何时,人们也认为陈奕迅的歌曲带着太多的负能量。但别忘了,负能量正是对抗虚伪的武器,历史上哪一部文学经典没有负能量?
负能量的好处,在于教人追求“真”,这比“善”和“美”更重要。为了情商不掉线便要强颜欢笑、一到购物节便要无缘无故狂欢,真正要检讨的难道不是“正能量”吗?
少年不识愁滋味,步入中年的“90后”,现在才好不容易将这些“负能量”咀嚼出一些人生滋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值班编辑:寒冰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相亲网站的“红与黑”:婚姻本就是生意
点击图片阅读 | 我有个朋友最近恋爱了
点击图片阅读 | 阿里、腾讯围剿网易云受阻,但音乐版权纠纷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