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羽协不再对张志杰遗体负责,如何避免类似悲剧?
国内每年超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7月17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印尼羽协官员表示他们已经放弃等待,撤回对张志杰事件的处理团队。自从本月初张志杰猝逝事件以来,张志杰的遗体一直存放在他去世的医院中。院方也在等待处理张志杰遗体的决定。
6月30日,在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团决赛中,17岁的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尼日惹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的一场比赛时突然倒地,经赛事组委会医疗部门和当地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6月30日23点20分去世。据新华社报道,7月1日,印尼羽协公关部主任布罗托·哈皮称,医院的治疗和检查显示,张志杰因突发心脏骤停离世。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高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事人倒地后,心脏骤停使大脑得不到充分供氧,出现了不自主抽搐,这是很典型的心源性猝死症状。而公众关注的,除了现场救治,还在于如何避免悲剧重现?
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院主任医师梁辰等人在发表的《中国高水平运动员心电图表现及分析》一文中指出,心源性猝死是运动场上导致年轻运动员死亡的主要原因。1996年起,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评估,以尝试识别那些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的结构性、电生理性心脏异常。
相比其他球类运动,羽毛球单位时间的运动强度并不低。羽毛球的计分制度最初采取15分制(发球得分制),通常采用“三局两胜制”。但这一赛制,只有发球方赢球才能得分,比赛长度不易受到控制。2006年5月,国际羽联通过21分新赛制,这一赛制沿用至今。据中国羽毛球协会2022年发布的《羽毛球比赛规则(简易版)》,一局比赛中,当一方先得 11分时,允许有不超过60秒的间歇;在局与局之间允许有不超过120秒的间歇。
北京体育大学小球教研室主任、北京市羽协秘书长周志辉从事羽毛球教学、训练、科研工作近30年。他表示,21分制虽缩短了比赛时长,但运动员单位时间内的运动强度,以及体能消耗反而增加,因为其要求运动员在场上的节奏更快。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把羽毛球运动员的心脏看作汽车的发动机,当对开车节奏、时速要求更高时,发动机受到的压力也在同步增加。
2023年4月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一项研究提到,羽毛球是一项对人体能量代谢要求很高的项目,无论是专业或者业余,男单或者女单,成年或者青少年,比赛中的平均心率均能达到实际最大心率的80%以上。该研究纳入的男子单打受试者中,最高心率甚至超过200次/分钟。
“参加专业比赛的羽毛球运动员,比赛时的瞬间最大心率一般能达到180次/分钟以上。”周志辉表示,羽毛球属于有氧、无氧转换频率高的球类项目。大力杀球时,运动员处于无氧状态,心脏承受的瞬时压力很大。周志辉认为,即便是专业运动员,身体可承受的极限也是存在差异的。通过密集日常训练和比赛,有些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得到提升,但其心脏抗压能力提升并不大,就可能出现张志杰这样的情况。
高磊表示,应进一步完善运动员的常规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超等指标。据报道,英国的所有职业足球运动员16—25岁期间,每两年都必须接受一次精密的心脏功能和结构检查。国内一名长期从事羽毛球教学、训练的教练表示,未来对于职业比赛的运动员,心脏方面应进行更详细的检查,也要关注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比如是否失眠、压力过大等。
多名专家表示,运动员发生心脏骤停的比例很低,相对而言,普通人由于过度运动、劳累等原因出现猝死的情况更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高血压科主任医师孙宁玲表示,一些年轻人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一些潜在的心脏疾病、心律失常等问题。比如,患有心肌病的年轻人,剧烈运动时,心肌过度收缩,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突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心肌病,也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许多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完全没有症状,也没意识到自己患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在国内,预估每年有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三病区主任华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心源性猝死60%以上发生在院外,但由于ICD植入率低、徒手复苏技能掌握的人员较少、AED设置不足、能够有主动心肺复苏意识的人更少等因素,院外救治成功率不高。即便是在意识、设备、CPR技能掌握比例高的美国,其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也只是6.4%。
去年4月,由国家卫健委、中疾控等部门专家组织撰写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数据覆盖国内70多个网点的院前-院内心脏骤停监测网络,时间跨度从2019年到2022年。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较10年前有上升趋势,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比例为17.0%,较10年前明显提高。
《报告》还指出,近年来,国内超过91%的公众愿意参与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有约95.5%的公众愿意主动学习AED操作知识。但同时,接受过AED培训的人群总数不足1%,AED理论知识普及程度亟待提升。前述羽毛球教练表示,整体而言,目前国内的体育场馆AED配备数量仍比较缺乏,未来应该增加AED的数量,以及增强急救知识的科普力度。
“目前,国内AED的数量和普及率仍比较低。”孙宁玲表示,比如地铁或者商场等地方可能配备了AED,但大家其实并不那么清楚AED具体在哪儿。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并不清楚怎样快速找到最近可用的AED,很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还需要社会全员的努力,开展全民性的心脏骤停急救知识培训,并且积极推广院外猝死抢救的科普内容,让更多人关注并学会急救知识。”她说。
作者:牛荷(niuhe@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