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丨张沁丛:“牵着蜗牛散步”的“教三代”
张沁丛是我校2004级校友,就读于特殊教育专业听障方向。今年,张沁丛家庭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北京会见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全国最美教师、教育世家等优秀教师代表并座谈。张沁丛作为全国100个首批教育世家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教三代”的故事。
在她的家庭中,祖孙三代,11人从事过教育事业,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其中有7人从事过崇高的特殊教育事业。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特殊教师们,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为“特殊”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关爱,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特殊教师的动人故事。
张沁丛的爷爷张忠铭,是这个特教世家第一位教师,也是唯一一位聋哑人。幼年因发烧失聪,但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他前往上海福哑学校求学。求学期间,他深知聋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回温后,便与有着同样梦想的同窗一道筹办聋校。
1972年,张沁丛的叔叔张建浩进入温州市聋哑学校,成了一名体育教师,担任学校体育各项赛事的训练工作。1979年,张沁丛的母亲陈湖湖也加入聋校教师的队伍,开始了聋教生涯。
2010年,张沁丛(后排右一)和祖母黄灿霞(前排左一)、叔叔张建浩(后排左一)、母亲陈湖湖(前排右一)同时获评年度温州教育新闻人物
张沁丛从来没有排斥过特殊教育:“我从小是在温州聋校长大的。”在广场路小学读书的时候,中午、放学后她都会到聋校去玩。妈妈的学生她都很熟悉,没有交流障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奶奶、妈妈都希望她填报特教专业,做一名特教老师。“2004年,外语是热门专业,而且我也很喜欢。特教则是冷僻专业,想起爷爷临终前希望我们这辈人中能有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心愿,张沁丛如爷爷所愿,高考后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成了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听障方向的大学生。
张沁丛把特教事业喻为“牵着蜗牛散步”:即使明白蜗牛走得很慢,还是要耐着性子牵着他们一步步前行。与健全孩子相比,患有听力、视力、智力障碍的孩子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耐心、细心与爱心——这也是她的祖母和母亲常常勉励她的话。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张沁丛坦言,入学后产生徘徊仅有一次,是在大二的时候。到了大三,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启智学校的见闻让张沁丛深受触动,坚定了这个专业。“这些孩子是特殊的,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意义感。”此后,张沁丛几乎每个星期都去一些康复机构进行实践。
正式走上特教事业
2007年开学季,张沁丛迈进温州聋校大门,也正式接过了家庭特教事业的第三棒。后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聋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张沁丛又主动转岗到启智部,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绚烂的,他们少了一分聪颖,却多了一分热情;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神秘的,想要靠近就要释放更多的爱。每当遇到教学困难时,张沁丛都会向妈妈讨教。“喜悦、哭泣、大叫,在充斥着各种情绪的世界里,我要教会培智孩子穿衣、洗漱、如厕、与人交往等个人生活、适应社会的技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有时候,张沁丛也会想起爷爷那张充满殷切期望的笑脸,鞭策着自己向前走。
在她看来,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绚烂又神秘的,虽然少了一分聪颖,但多了一分热情,甚至是喜怒无常,当他们暴跳如雷、哭闹不止乃至自残伤人时,教师却难以捉摸原因。在启智部有经验的同事和志愿者家长的帮助下,张沁丛学会了在细微之处发现孩子们的需求,并用大声夸奖鼓励、将生活技能训练融入游戏等方法,教会孩子表达日常生活所需、减少发脾气的频率。
张沁丛说,健全孩子只要认真学习就很容易进步,但她的学生却非常难。特教教师的成就感来自学生每天在行为习惯上取得的小小进步,而为了这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付出极大心血。
张沁丛知道,特教事业能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从而减轻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负担和社会的负担。“作为特教教师,我不指望‘桃李满天下’,只希望孩子们能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能走向社会,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那时,我的成就感就已经足够。”
张沁丛在给我校的寄语中说到,
在南京特师的三年,
是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带给我的不只是三年知识的学习,
更是对我职业态度的鼓励和引领。
特教之路,崎岖且漫长,
但相信学弟学妹们一定会在学校的培养、
老师的引领和自身的努力下,
成为特殊孩子们进步路上的明灯,
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
往期精彩
特师FUN工作室官方出品
来源丨温州新教育、中国新闻网、教育之江、张沁丛
编辑|刘奕源
审核丨袁姝
欢迎来稿
投稿戳这里嗷~
投稿邮箱:2745177377@qq.com
点赞、在看,让我们一起为她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