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阆中学子席丹荔:怀远志,识征途——献给将要高考的你们

2018-02-07 席丹荔 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中国著名大学阆中学子学习分享”之三:

怀远志,识征途——献给将要高考的你们

北京大学阆中学子  席丹荔


席丹荔:阆中中学高2011级学生,现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


“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我是席丹荔,阆中中学高2011级学生,现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已获得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这次回到家乡,能够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考上北大的历程与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本次的经验分享,我主要想从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两个方面谈谈心得。


一、树立理想,明确目标

古人云:人贵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森林之中,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与方向,仅仅凭借直觉,那么即使是做着标记走着直线,仍然会在很久以后回到原点(这是地转偏向力造成的,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每一步直觉上的直线都会略微向右偏转,累积很多步之后,就会出现画一个圈回到原点的结果)。志向和理想就是我们在森林中行路的标杆与方向。无论做任何事,必须要先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要朝哪个方向走,学习也不例外。人无远志,必有近忧。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学习,缺乏学习的目标,那么迷茫与焦虑将成为大家难以摆脱的桎梏。

高三的学习是十分繁重的: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做不完的习题,数不清的试卷,还有始终不够的睡眠。但任务越是繁重压力越是巨大,就越是需要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已经到了高三的我们究竟为何而学?宏观地来讲,是为了达成人生目标,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的价值;具体地来讲,则是为了从小我们就在准备着的那场考试,为了顺利地通过那场考试,进入一个好一点的大学,选择一个满意的专业,并最终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样一场考试,已经花费了我们十多载光阴,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未来十多载甚至更长的人生相关联,所以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慎重以待。

(一)何为高考?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这样一场已经花费了我们十数载时光来准备、四个多月后就要到来的一次检测,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我的专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编制心理测验,高考也是心理测验的下属概念。这里考考大家,高考属于心理测验中的智力测验、能力测验还是成就测验?答案是成就测验,也就是说,高考的结果不是我们智商的写照,而是代表着对我们未来在大学中能取得学业成就的预测。大学正是根据这样一次成就测验的结果,通过我们在三年高中学业成就上的表现,来有效地预测未来大学四年中我们的学业表现与成就。这种测验有科学依据作为背景,虽然在个别个体上存在变异性,但是从学生整体的角度而言,它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力。所以,高考不是一次刻板的测验,而是大学乃至于我们自己对于未来学业成就的预期指标,这个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而有效的。“乌镇饭局”照告诉大家,只有和同档次的人一起同行,才能走出大格局。当我们偏居一隅,也要胸怀天下,为实现“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而证实自己。

(二)有目标才能有动力

老子《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高三,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准备好知识、能力迎接高考,在高考中考出较好的成绩,从而进入一个好的大学,选择一个心仪的专业。高三的复习固然繁重,但只有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够明确方向,获取动力。在我高三的时候,只知道自己一定要学好考好,在高考中获得好的成绩。至于高考之后,我想要进入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则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到最后专业的选择是在高考完之后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查阅资料匆忙完成的。据我所知,我当时的同学,乃至于后来学弟学妹们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花费数年的时间,专注于学习和高考这一场重大的考试,却对考完之后应该何去何从鲜有顾及。

但是在北京、上海等教育更加发达的城市,高中的孩子们就已经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专业、职业选择的咨询会,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测验以及人格特点测验等测试,这些测验的结果会从兴趣、能力乃至于人格特征等角度综合性地为学生提供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的建议。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学习之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考一个怎样的大学、选择一个怎样的专业?五年、十年后的我希望在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现在是一个网络信息丰富的时代,只要愿意去查询,我们不难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我想说的是,在高考这条道路上,我们不仅仅要低头赶路,还得抬头看看远方的灯塔。只有当自己的目标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想要进入这样一所大学,这所大学的风貌、食堂、宿舍、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课程等信息在脑海中无比清楚的时候,我们才能摒弃迷茫,清楚地明白自己为何而学,并从中获取无尽的动力。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回顾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和同学们分享。

(一)偏科——木桶的短板

相信大家都对于木桶定律不陌生了——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高中的六门课程就是构成木桶的六块木板,最终高考的结果并不取决于其中一块或是几块木板有多长,而是取决于有没有一块木板过于短。回顾我自己的高中生活,我的每一门课都不是年级乃至班里最好的,但是我也没有哪一门课是明显的不好。也就是说,可能我的每一块木板都不是非常的长,但我胜在没有哪一块木板特别的短。

在大学里,我直接或是间接地接触过一些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和生物学院的学生,那里有非常多的“牛人”。他们或许就是在相应的课程上十分擅长,擅长到能够拿到国家级乃至于世界级竞赛的金奖,但却在其他的课程上有明显的短板。也就是说,这些“牛人”也偏科。或许有人会问了,这不正是说明偏科也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嘛!但我想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见到了、听到了这么多偏科进入北大清华的例子,才替那些因为偏科而在高考中发挥不利的学生感到特别遗憾可惜。如果学弟学妹中,有那么一些人存在偏科的问题,我知道这是比较普遍的——男生们相应地擅长数学、物理,却对语文、英语感到“苦大仇深”;女生们擅长记忆与文字,却对逻辑、空间等问题“头疼不已”(这些都是有进化和生物基础的,不同功能所对应的脑半球和脑区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自然而然地都有自己的擅长与不擅长),那么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了。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中,不能放之任之,而要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作为,不放弃一分一厘去弥补。

(二)重反思、重纠错——挥别错的,才能与对的相拥  

高三的下半学期,各科的知识体系复习会逐渐的建立,更多的是在进行专项习题、高考模拟题、历年真题等试卷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重纠错这一环节。无论是试卷还是复习资料,都是三分做题七分改题。如果一味地注重做题的量,却没有校对答案的习惯,那么再多的习题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还是错的,没有任何的区别和提升。只注重数量的刷题毫无意义,只有注重质量的刷题才有价值。

案例:在我高三的时候,班级里发过一套六门学科的高考模拟测试卷,每一门学科的试卷数量大约在30-40套左右,试题出的很用心,做起来常常让人很有收获。我的方法是每一天在课堂复习时间之余,严格按照高考情境把控时间,做完一门学科的一套题。然后,校对答案,用红笔对不会的题目,做错的题目以及有时候时间紧张没来得及做完的题目进行标记和思路的梳理。这样做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有时候改题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做题的时间,但是每一套题都让人很有收获,我觉得自己付出的时间没有浪费。但是当时一些同学刷卷子的速度总是让人“叹为观止”。当我和一些同学才做完7、8套试卷时,他们已经把六门课的全部试卷做完了,不得不说让人非常惊讶。他们的策略是,尽快把卷子写完,就可以开始下一套试卷。于是乎,试卷上不会的题目空着,做对了的题目也没有总结规律,做错了的题目也没有纠正,答案甚至都丢了。这样的话,做完一套试卷其实是很难对自己产生帮助的。

高三,请一定不能缺少一只红笔,用来对存疑的、有错的习题进行重点标记,并且利用时间去理解与反思。如果自己做的试卷和习题册上,鲜少有红笔的标记,那么可能就需要对自己复习的思路进行一下反思了。比起做对10道已经会的习题而言,纠正与想明白1道不明白的题目才显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成就感,因为这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查漏补缺。如果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错,那么要如何要求自己在考试时对呢?有一句歌词讲的十分有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学习情境:“挥别错的,才能与对的相拥”。我希望大家在高考的时候,面对出题人特意设置的“坑”、曾经不明白的知识点、曾经想不到的解题思路,我们能够做到挥别了错的,成功地与对的答案相拥。

(三)注重课堂时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

高三后期的复习,同学们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也就是更多地是在自己做习题,自主安排复习。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调节好老师的进度与自己实际进度的关系,使二者尽量保持在相对一致的状态。我曾经有同学和学弟学妹,自己的进度与老师的进度常常不一致,而他们想要完全按照自己的进度来进行复习。因此,常常是在语文课上复习数学,数学课上复习物理,总之步调总不同,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好的。通过听觉通道上老师的讲解,与视觉通道上的互动的叠加,原本能够帮助我们产生更深的记忆。但是,如果我们的步调与老师不一致,那么在自己做习题时,其他老师的讲解就反而会变成必须要努力排除掉的声音。这样,不但我们没有从课堂中收获知识,反而课堂成为了我们学习中的不利干扰因素。

案例:我大一刚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就因为认真听讲的习惯,我规避了许多人都存在的对大学授课的不适应的情形。只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无论是高中的老师还是大学的教授,我们都能够产生思维上的共鸣,然后有所收获。大一的生活是繁忙的,学业上学分多,数理课程的作业难,老师的授课速度倍速提升;生活上,学生会、团委乃至社团都有很多活动需要参与。大学会在学期的结尾留出一到两周的时间,那段时间内授课已经完全结束,留给学生复习与考试。也就是说,一学期所有的课程内容,几乎都要在短短一两周内复习完成。我的室友和同学常有抱怨与调侃,说考试周的压力不亚于高三。但我每一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需要的复习时间却比他们会短一点,在他们复习不明白或者是专业知识背不下去的时候,往往会来问我,我常常都记得,这让他们难以置信:“为什么这个你都知道?!”我说:“老师上课不是讲过吗?”其实我的记忆力与智商在大学中不会占什么优势,因为北京大学里的“牛人”实在太多了,我能做到的不过只有一点,那就是在老师讲到很重要或是我想要了解的知识点时,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绝不玩手机而已。

我的另一些同学和学弟学妹,没有能够高效地利用起课堂上的时间,就在回到家以后学习到很晚,这也是不太科学与合理的。科学研究表明,睡眠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脑部和身体得到休息与调整,还能够自主加固已有记忆(2004年有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处理无意识的“程序性记忆”,而非动眼阶段处理有意识的“陈述性记忆”)。然而学习到太晚,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不仅不能够帮助加固已有记忆,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不利结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一句座右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道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所以,课堂上没有集中精力完成试题,倾听讲解,在课堂下却花费大量的时间“闭门造车”,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恶性循环。既然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的情况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那么就应该注重用好课堂上的时间,高效地学习,也高效地休息。

案例:我时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观点“你们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么好,一定回家会学到凌晨一、两点吧?我们家的孩子回了家怎么就从来不学习呢?”实际上不是的,在高中三年期间,我很少有学习超过12点的情况。除非是一道难题确实快解出来了,想要尽快完成,结果就稍微睡晚了一点,这是很少见的情况。到了高三的后期,压力越发大的时候,我几乎不会再带书包回家。回到家中,吃点夜宵,将一天的收获在脑海中回顾一下,就休息了。每晚十二点睡下,第二天六点钟爬起,然后就是一整天的脑力活动,这工作量其实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继续熬夜。只有获得了足够的休息,才能在白天有足够的精力高效地学习,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第一天熬了夜,第二天效率不高没能完成进度,于是乎继续熬夜的恶性循环。

(四)学习小贴士——细节决定成败

1.保持书桌、书箱与试卷册的整洁。心理学上有一种观念认为,人的外显行为表现有的时候是其内在心理状态的投射,这一点在座位的整洁问题上是比较适用的。一方面,如果复习资料与试卷乱糟糟的,让人心情烦乱,那么很难要求这些材料中的知识在大家心中是清晰而明确的。另一方面,到了高三的后期,做卷子与讲卷子是学习常态。我的高三时期有时会遇到一些同学,在老师要求拿出某一次的测验或者某一本复习资料的时候,“阅览群书”也没有找到需要的资料,而这时老师的讲解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也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其实有时候,只需要在做完资料后短短的10秒钟左右将试卷放入试卷册中“归档”,再次寻找的时候就会省出很多倍的时间。

2.语文,利用好早自习,记录与背诵佳言佳句。语文是一门需要记忆、背诵与大量累积才能够厚积薄发的学科,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一周都要摘抄优秀的文学作品选段并且完成题材不限的周记,这似乎也是学弟学妹们高一的常态。我想说的是,大家对待任务的态度,可以决定一项任务能带给你多大的收获。在我高中时期,大家对于语文的热情都比较高,每次的摘抄与周记总是很认真并且用心地完成。因此,这种练习也为我们打下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素材与构思。如果仅仅把这种作业当作任务敷衍,那么大家将会很难从中得到收获。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大家也可以专门用一个本子,来记录与记忆自己遇到的眼前一亮的佳言佳句,这种逐渐的积累一定会为大家带来帮助。

3.英语,多听英文歌曲,锻炼语感,增加词汇量。英语的学习,首先单词与语法是基础,一定要复习到位,这是进一步提高的前提。在随后的复习中,除了分题型针对性地练习之外,还可以多听一听英文歌曲。同样,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决定这件事情带给你的收获。听听英文歌曲可以是大家的一种爱好,而没有必要成为又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喜欢听音乐、也喜欢英文歌曲的同学可以去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这样学习之余听一听歌曲既可以休闲放松,也可以不断积累新的单词,锻炼自己的语感。

(五)心态要好——高三,玩儿的就是心跳

其实到了高三这个阶段,大致的知识体系已经建构好了,复习和学习的方法也是人各有异;到了最后,拼的还是大家的心态。高三,遭遇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零模”“一片空白的慌乱”到“一、二、三模”的历次“摸爬滚打”,这是我曾经经历过的,相信也是大家会逐渐经历的。事实上,最后的考试成绩,除了与自己的学习水平有关以外,还要考验的就是大家的心态。我常常听到同学和学弟学妹们在学习中遭遇挫折时的归因——我已经尽力了,是老师授课上的问题。这种外化的归因总是听起来理直气壮,实际经不起推敲。心理学家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指出,正确考量一件事情的原因需要从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三个维度着手。而得出老师授课不良结论的学生往往缺乏一致性和区别性两个维度的证据支持,不难看出他们其实是在回避自己的不足,而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这种外化的归因在备考时期,是不利于大家反思自省的。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无论一次考试结果多么的好,或者多么的坏,希望大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历次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每一次考试,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实时的学习情况,认识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因此,一次考试不让自己满意,其实恰恰证明自己还有有待提升的地方。大家要做的,就是淡定地拿起笔,做好标记,注明反思。至于骄躁气馁,那不是大家应该沉浸的情绪,也不是考试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旦有了这些情绪,又不会良性地排解,就在心态上输了。我把我在高中时很喜欢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这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的心态,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地把控与学会,并最终运用在高考的考场上。稳得住,才能笑到最后。每一年高考,总会有一些发挥失常、让人遗憾的例子,希望大家都不会成为其中之一,而是做一个淡定从容、云淡风轻笑到最后的赢家。



这些经验回顾听上去似乎有老生常谈之嫌,但的确是我在高考过去快四年后最深刻的体会。希望这些经验、体会能够为大家带来些微的帮助,为接下来的复习、高考以及走向大学的道路提供一点启示。

(责任编辑:何进)


                                  

往期精选

❖ 陈伟在阆中市2017年教育质量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 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从记住这些开始

❖ 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电访)问卷情况简介

❖ 这些环保知识,你应该要知道!

❖ 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您的参与很重要!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