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山暴袭案背后的女性安全感焦虑 | 舆论手札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2022-06-12


唐山一伙流氓调戏、暴打陌生女性案,在案发十数小时后,从一起按部就班的常规治安案,一下子跃进为唐山政法委书记出面表态的“大案”了。这前松后紧的办案节奏,已经成为舆论针对的批评点之一,无形中令唐山司法系统都得跃跃欲试才成,自证本地法治的成色。

烧烤店里面边角俯视的摄像头立功了,它静静凝视由内而外的暴力进程:恶男子色心乍起,伸手调戏白衣女子,遭到呵斥后劈头就打,女子闺蜜黑衣女子随即拿啤酒瓶爆头反击,暴力男团发动围殴,白衣女子被拽着头发拖至店外继续暴打。

这段视频以纪录片式的沉重,将一场力量悬殊的袭击女性事件袒露在亿万观众面前。视频里嘈杂的环境噪音,未挡住袭击者对受害者那番令人窒息的暴力操作,调戏不成就施加暴虐,极恶以秒计数,无限地拉长了视频的客观时间,令观众沉溺在恨中。

一种要为受害者讨要说法,乃至于督促法治为女生复仇的公众情绪明白无误地流传开来,并且相互强化。作为这种情绪的注脚,也作为理解这个滔天舆论的背景,大众钩沉了一些事关女性安全感的历史案例,并且反讽式地重提旧日里“深夜撸串”的盲目乐观。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治安或犯罪,为什么舆论从一开始就聚焦在女性安全感上,这是以性别矛盾带节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便也有不少暴力打斗发生在男性之间,但唐山这起暴袭事件的源头是调戏失败之下恼羞成怒,暴力的性质与性别攻击密切相关。

许多为之愤慨的观众,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起暴力的逻辑:它源于施暴男性对女性存在的那种随机的不可遏制的亵渎、侵犯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表现为“亵玩焉”的轻度接触,如西安食街上要求吃播博主@小贝饿了 吃完一碗东西就给五百块、一千块的无名起哄男。

当这种欲望借着酒劲、醉意等遮掩,以更直接的强度加诸女性身上,比如唐山这次,这样的欲望推行必定伴随着男性的暴力。这种暴力不以是否得逞为障碍,因为对陌生女性的强行接触,暴力始终是“保驾护航”的胁迫力量,调戏和爆头无非是暴力的不同形式。

所以,广大女性对唐山站河段视频的恐惧与愤怒,不是从男子动手打击白衣女子开始的,而是从他经过受害者身边施展流氓行径时开始的。因此,女性观众对贯穿全程的暴力接触、暴力规训(类似“给她们一点教训”的施暴者心态)比男性感受得更猛烈。

唐山暴袭事件惊起女性的恐慌,还在于它发生在公共空间,一个本以为已经被公共安全很好覆盖的空间,于是它无可置疑地勾连起诸多类似场合下,女性被男性虐待甚至杀害的往事旧事。通过这种联想,女性群体会不由自主地评估自身处境的安全状况,心会下沉。

碍于某些原因,这里就不集纳相关的恶性事件了。但要提醒的是,公众尤其是抱有公共安全这一问题意识的女性,在看待唐山这起事件时,绝不会只将其作为个案来理解,一定是将它放在涉及女性的全部暴力侵害事件中,悲愤地重温那相同的暴力逻辑。

甚至还可以说,唐山事件中赤裸裸的暴力伤害意图,令人沮丧地“丰富”了女性身受暴力的类型——人们习惯地从离婚冷静期、职场歧视、母职羞辱等场景下理解女性遭受的冷暴力,但这些年来,像唐山这样的“热暴力”的抬升,更加令女性忧心忡忡。

这样的担忧,不止于受个案强化的个别心态,对消除女性周边暴力缺乏信心,可悲地体现为一种群体性的低沉心态。女性只因为身为女性本身,就已经是暴力蠢蠢欲动的指向,如果暴力欲望总是如此轻易得逞,那公共安全的内在层次一定是断裂,缺位的。

诸如家暴不是暴力,是家庭矛盾的处理方式,受害女性只能祈求开明的接处警警员没有这种偏见。还有像最近的某个离婚诉讼中,女方以“三观不合”提出离婚请求,遭法官驳回,判词忘不了说教:应“珍视夫妻感情”,要“互相理解爱戴”。

要知道,在公共安全与女性安全感这一对不甚匹配的关系中,女性并非要求被特殊对待,她们只是要求被认真对待而已。她们的安全感需求并不比其他男性更强或更弱,只是,她们关于安全感的理解,譬如其内容、细节、逻辑等往往被迫随大流,消融掉了。

再来看公共安全机制与女性之间有所对话的现状。那些被赋予代表权,代替女性去表达、或处理安全问题的组织,即使在长期工作中,也无力将女性那层次细腻的安全感需求注入政策,而在具体案例中,又往往掣肘于其他力量,令女性安全感落入“空转”状态。

在一致谴责唐山暴袭案的声音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暴力阴影让女性站在了一起,感同身受于受害者的所伤与所失。个中情形,就像被打倒的不只是那两位勇敢的女性,其他女性也倒在那样的暴力下。坦率讲,是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让女性结成同盟,这就是此类舆论不竭的动力。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