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一位常人政治家 | 舆论手札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2022-12-03

江泽民去世后,展现其身后哀荣的有两条主线,一是由最高规格的治丧委员会主持了党政最高等级的葬礼,它突出庄重、肃穆的基调,适应他作为政治家的重要身份。二是在民间舆论场上,围绕他生前片段、行止,编织起对他所流露的常人情怀的追念。
有关政治家的评价,向来有多个标准,这些标准或有主次、轻重之分,然而民间纪念江泽民时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是无法否认的。民众通过他散落在网络空间的音容笑貌,合力烘托出江泽民在正史之外的人生面向。而在这个面向里,他充满人性,洋溢着魅力。
人们感觉像是一位认识的人去世。那些被再次征召的素材,与保存它们的物理空间一样,也散发着久远的气息,即使有所遗落,可仍然足够汇聚成一位常人政治家的众筹讣闻。哪怕是在葬礼的时刻,那些民间流传的他的生前往事,仍能带给人莞尔一笑。
必须要重申和重温的是,民间对江泽民的好感与印象,早就超出了零碎片段的概括,而是一种独特、强烈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也许不算大众,却在70、80后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是两三代人用来印刻网络空间活力,并自证创造力的潮流式证据。
他与华莱士的“谈笑风生”,生动地证明解放思想可以达到的国际水准。重要的是,他依赖中、西、马三种素养,在国际舞台展现从容、自信和幽默,民众为之信服,并且认为他结合了极高天赋的从政艺术,来源于千万人共享的传统及现代的日常。
他的粉丝自称为“H丝”,使用一系列设计符号在陌生空间彼此相认,并甘愿沉浸在一种友好气氛中,拜服于他的长者风范。所有那些设计、符号、称谓,都散发着雅皮士文化的光芒,持续释放中国式克制的愉悦,收获了几代人对他的形象认同和衷心支持。
他在半个中国抵抗长江洪水的艰难时刻,抵达抗灾一线演讲,展示了比他书法、歌声、外语更有力量的存在感与无所畏惧。他的象征意义与代表性,与普通军民的抗灾群像互文,也为后来各级执政者在类似场景下的形象输出,树立了无可置疑的标杆。
在几乎所有场合,他都是让人欣悦的焦点。而他也以极其放松的心态和姿态,铸就了政治人物与普罗大众之间审美式的良好关系。所有的这些,再经过自觉、自发的民间传颂与加工,结成一股具有亲和力的网络潮流,镶嵌在知识阶层的视野。
出于上述种种,等到讣告传来,怀念的人群中很愿意用他作为个人历史的见证者,将他奉为黄金分割线,在73年的历史中划出自视珍贵的个人“断代史”,把私人的感叹融入到对他的缅怀中。人们说“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而后向他的遗像投以感谢的目光。
他是如此成功的常人政治家,以致于人们在用回忆重新组装与他“同行”的历史时,打捞出比料想的要多得多的流金岁月。虽然有旁观者提示,人们在回忆历史时常常会“按需索取”,可民众仍相信那段生活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并且不吝于分享这种感受。
这样的情形兴许会让个人主义者担心,毕竟这种怀念直截了当地表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从属于比自己更有魅力的事物。但在纪念一位常人政治家时,把自己代入那并非无尽的历史,未尝不是一种谦卑的做法,因为怀念者不过是试着追溯自己的脚步。
出于这种显而易见的悼念动机,支持者在用民间方式送别江泽民的同时,也与昨日之我、现时自身的某个部分挥手告别。从今而后,“续一秒”成为虚无的绝唱。可他所演示的敏感与直率,超越死亡,与悼念者同在,并简简单单地说明,“亦可赛艇”的情感纽带是如何缔结的。

引用图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