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语在行动1|面对疫情,我们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窗外白雪皑皑,雪地里却没有迎来孩子们的嬉闹,整个世界一边宁静。
▲图左顾卫红大夫摄
▲图右湖南志愿者米修(顾大夫朋友)摄
然而每个人的内心却不宁静。
2020年伊始,一场以武汉为中心席卷全国的疫情突然而至。每天,当我们打开手机或电视,都会看到急剧增长的患病者数据。面对关乎生命的大事,我们自然会感到焦虑和恐慌——这是极自然的:危机不只影响身体,也必然会带来糟糕的情绪。
以白衣天使为主的医疗战和以心理健康工作者为主的心理战,在祖国的大地上打响。在这场战役里,我们都不是旁观者,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
太阳语在行动!太阳语的伙伴们身在家里,和大家一起开启工作。为全国各地的伙伴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并搜集整理有关疾病科普、防护、心理调适等有效的自助方法的文章。
再艰难,春天必然会到来!
——写在前面
面对疫情,可能会有哪些负面情绪?
1)不确定感
不确定自己或周围人是否被传染?是武汉肺炎还是一般流感?属于轻症或重症?什么时候结束封城?什么时候疫情转好……心里七上八下、没着没落,像被抛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看不到岸……为了获得确定感,频繁关注各类疫情信息,不断地与相关人士(如在医院工作的亲友)联系,打探内部消息,为内心的各种问题寻求答案,结果心情是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快速来回变换,时而悲观,时而乐观,因为反复经历这些过程而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无助感等。
2)疑病
疫情之中,所有有关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躯体感受都会始终放在心上,这是再正常、自然不过的情况。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疑病显现出它的积极意义:关心身体,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疑病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身体,整个人变成一个肺,整个家庭、整个城市、整个国家都变成了一个肺,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就产生了精神交互作用,对于身体的感受、反应非常敏感,容易捕捉、放大一些不适感,于是注意力更加聚焦于此,形成恶性循环。虽然理性上知道不必如此草木皆兵,但就是很难从中超脱出来。
3)焦虑
当一个人发烧了,他和周围人就焦虑了,是新冠肺炎吗?不确定,等待确诊的过程充满焦虑。终于确诊了,然后,一个新的目标出现了,再一次地焦虑。他们有了一个目标,把病人送进医院,这个目标始终伴随着焦虑,焦虑是什么呢?是看着医院在那里,但没有途径走过去,只是像绿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即使知道有途径到达目的地,手头上有各种指南,但心里已经预期了无数阻碍……这都是焦虑。焦虑是什么?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是恐慌,是煎熬,是茫然无措,求告无门,有心无力,是挫败,是挣扎,是时时处处感受到有一个隐形的打不倒的敌人存在,是不肯放弃……
4)替代性创伤
大部分人没有到过武汉及周边疫情严重的地区,也没有亲友被感染,但过载的信息流之下,仍会被不自觉地卷入。寒风中排队等待看诊的市民、超负荷运转的一线医护人员,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你的痛苦,就是我的伤痛”。
普通公众看到疫情的现状后,也会有恐慌和应激反应,“这叫替代性创伤。”
5)崩溃
当我们说“快要崩溃了”时,我们在说什么?快要崩溃了,不意味着真的崩溃要发生了。快要崩溃了,是说我已经处于极限状态,这种状态无以名状,它的程度是“崩溃”,我一直绷着、撑着,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进来的,只有付出的,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己经被耗尽、榨干了,无法再支持下去,难以为继了,快散架了,快趴下了,那根弦快断了,快要疯掉了……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漫长的隔离状态中,强烈的惶恐不安;封闭在家里,日复一日,大眼瞪小眼,重复着沉闷琐碎、纠结复杂的关系与日常生活,无法回避。这都会让人体验到崩溃的感觉。
6)被歧视感
一些打心理援助电话的大学生,报告说在隔离中感受到被岐视,在整个防感染、隔离过程中,个体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还不得不面对各种歧视的态度和行为。被歧视的不仅仅是来自湖北、武汉的人,还有疑似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歧视来自于恐惧,这是其中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歧视逆转被动为主动,由此摆脱恐惧,然而,之所以是歧视,就不仅仅是恐惧,在那些异样的眼光、躲闪的反应,以及拒绝、驱赶的行为中,还包含有其他复杂的成分,都会被接受到,让人感受到被歧视。歧视的后果,它让被歧视者产生羞耻的感觉,强化了躲藏、隐瞒的动机,增加了传播病毒的风险,最后害人害己,这并不是歧视者希望的结果。
作为普通民众,如何调适自己的压力?
1) 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记住,危机事件的发生会令人手忙脚乱,自乱阵脚,因此让生活作息维持规律,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2)给自己列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的To-do清单,并执行它。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开心。列出来,执行它。例如,允许自己哭一哭,写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运动,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泡泡热水澡或冲澡,找出令你愉悦的事,与人聊天等等。
3)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在睡前不宜过份关注相关信息,不道听途说,关注必要的信息,减少杂音。
4)与自我对话,自我鼓励。身为人类,我们都有一种自言自语的特殊能力,不论是大声地或无声地自言自语,你都能利用这种能力训练自己克服艰难的挑战。因此你可以这么告诉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应付它”,“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我不能让焦虑和生气占上风”。
5)室内合理运动。运动的好处在于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 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丧等。哪怕你被隔离,也可在隔离地方做做运动,可以很好地调整心态。
6)正向思维去思考当下的问题。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运用如下的思考方式:
➀ 注意每日的资讯的正面信息,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例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
➁ 多回忆在每一次遇到危机时你曾如何面对,重新肯定自己身为一个个体的能力。
➂ 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
➃ 不能肯定将来会怎样,但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
➄ 即使我真的生病,也会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对。
遇到隔离时,应该如何调适自己?
“隔离”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面对一个陌生而且不确定的处境,我们常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空间封闭,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
1)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2)可能会出现抱怨、愤怒。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
3)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找到有同样机遇的朋友,相互鼓励、倾诉、增强信心;
4)焦虑感来临。建议你用自己的信仰活动,或者其他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焦虑消退。
5)如果你很难打消这些念头,不必强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它的事,给自己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以及尽可能把生活品质维持在一个水平:有工作时段、休息时段、娱乐时段、运动时段、进餐时段等等,每日照做。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
6)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资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
7)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被隔离者”。就像新生入学一样,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权利和义务。当你完全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对于没有被隔离的邻居或同事们,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感的变化是避免不了的,但你不必把别人的无知转变成伤害自尊的工具。
如果罹患疑似“新型病毒肺炎”症状,该怎么做?
1)戴口罩,做好防护,立即就近求医,注意不要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到达医院后,遵从医嘱,配合检测、治疗;
2)在就医前,应该通知你的相关角色、单位(包括学校、公司、相关亲朋好友、近期曾接触人士),为将来可能的住院、隔离、排查等措施做好准备;
3)在做上面这几件事的过程中,自我情绪管理相当重要,切记保持冷静。如果你觉察到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强烈且无法消除,一定要及时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稳定情绪、冷静处理所面临危机。同时,不要胡思乱想、老往坏处想,尽力做好万全准备,心态上要维持正面思考。
目前有哪些公益的心理援助资源?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状况,并持续超过2周以上,请尽快就医或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1.恐惧,无法感觉安全;2.对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3.自尊丧失、感觉羞耻、痛恨自己;4.感觉无助;5.感觉空虚;6.感受变得迟钝及麻木;7.变得退缩或孤立;8.睡眠状况恶化
全国已经开通的部分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如下:
太阳语心理支持服务微信
18502234004(针对病友家庭)
武汉心理医院心理援助热线:
027-85844666
北京师范大学防疫心理热线:
4001888976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10-66948353
壹心理疫区公益心理援助专线:
服务通道:壹心理公众号
简单心理疫情免费服务“守护专线”:
服务通道:简单心理公众号
KnowYourself:
服务通道:know yourself公众号
武汉社工提供肺炎防治支持性志愿服务:
服务通道:关注微信账号「武汉社工(ID:WHSocialWork)」,可扫码入群。
北京市社会心理联合会“iWill心理援助志愿者行动”:
服务通道:
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
座机可拨打:010-82951332。
蓝天联盟心理咨询服务热线:
服务通道:
咨询电话:027-88569324;
蓝爸爸:18163557690;
蓝妹妹:18163553723。
特别说明:
1、“替代性创伤”摘自《南方周末》采访北京大学副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文章《肺炎疫情亟需心理干预:“处理恐慌也是重大任务”》
2、整体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信公众号文章《面对疫情,我们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更多阅读
爱,永远不会消失 | 记上海复旦大学枫林医行社实践队志愿服务
太阳语罕见病心理关怀中心
太阳语由病友发起,2014年在民政注册。国内首家立足医院、辐射全国开展服务的罕见病公益组织,长期运用心理、社工等专业方法为瓷娃娃等罕见病群体提供心理、教育、康复等专业支持和志愿服务。
愿景:实现多元、融合、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使命:促使瓷娃娃等罕见病群体接纳自我、身心康复、融入社会生活。
新浪微博:@太阳语罕见病心理关怀中心
支付宝及邮箱:taiyangyuxinli@126.com
病友热线(同微信):176122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