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名家讲座系列 | 周明朗教授学术讲座

语言与未来小编 语言与未来 2022-05-19

点击“语言与未来”关注我们


语言与未来

海外名家学术讲座系列


讲座日程安排



日期:12月23日-31日


时间:18:30-20:00


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5教楼103


23日


语言与经济的三个假说:中国语言地图上的贫困县和百强县


24日


语言生活与语言认同


25日


语言观与语言多样性


26日


民族国家建设和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问题


27日


普通话传播中标准化与异化的矛盾


30日


海内外华语政策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31日


全球化进程中亚洲语言意识形态和秩序的冲突与妥协

25日讲座地点暂定5教119


31日讲座时间为10:00-11:30





主讲人介绍


SISU


周明朗,男,祖籍湖南湘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语言学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有宏观社会语言学、中国的语言与民族、国际汉语教育;主要学术著作有《多语中国》(Multilingualism in China: The politics of writing reforms for minority languages 1949-2002. New York/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3)和《中国崛起中的语言意识形态与秩序》(Language ideology and order in rising China. New York/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中文部主任,兼任以下五种国际学刊编委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 Studies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以及以下三种国际学刊的客座主编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讲座摘要

语言与经济的三个假说:中国语言地图上的贫困县和百强县


ONE

本讲座首先介绍语言与经济的关系的三个假说,并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检验这三个假说的合理性。第一,费什曼和普勒根据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对比发现贫困地区往往多语,并指出多语与贫困相关 (Fishman 1968, Pool 1979)。这一结论后来被称为费什曼–普勒假说 (Nettle 2000)。第二,费什曼深化此论,纠正了他早期的观点,推出了第二个假说,认为语言与经济发展基本无直接关系 (Fishman 1991)。第三,经济学家格林研究经济与语言的关系,提出了第三个假说,认为经济与语言相互影响,形成因果关系(Grin 1996)。中国的经济格局近四十年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本讲座通过调查国家级贫困县和综合实力百强县在中国语言地图上的分布重新审视这三个假说,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为语言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语言生活与语言认同

TWO

本讲座从语言认同入手,对语言认同和语言生活做出理论阐释。语言认同是一个能动的双向匹配过程。语言使用场合中,这个过程身份库中的身份和语码库中的语码进行匹配;使身份通过合适的语码得以表达,让语码借助合适的身份取得活力 (周明朗 2014,Zhou 2012)。这个过程说明,语言使用仅是语言生活的外在形式,语码与身份的能动双向匹配才是语言生活的内在机制。这个机制显示语言生活的活力所在,即语言使用者在任何场合都寻求最合适的语码与最合适的身份匹配,以求表达最合适那个场合的自我。

语言观与语言多样性

THREE

本讲座聚焦语言价值观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认为语言价值观呈现语言意识形态,涵盖物质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前者生成于语言市场,凭借强势语言追逐物质利益。后者根植于对精神家园的信念,依靠母语守望精神家园。依据对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调查资料的分析,本讲座指出,物质价值观与语言的客观活力有关联,但是并不一定可以维护弱势语言的活力,因为强势语言总是享有更多资源。本讲座也展示,语言精神价值观与语言的主观活力相关,可以保护弱势语言的活力,因为健康的精神价值观可以助力个人和社区保持双语平衡。本讲座指明,保护语言多样性是国家、社区和个人的共同使命。只有这三者都端正语言价值观,三方合作,才可落实《岳麓宣言》达成的国际共识。

民族国家建设和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问题

FOUR

民族国家建设与全球化跟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有何关系?对少维护语言多样性有何影响?这些问题是国际社会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本讲座首先探讨民族国家建设与语言标准化的关系,以欧美国家为例分析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赋予语言标准化的不同任务,以及这两种意识形态给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造成的困境。其二,本讲座研讨全球化进程如何跨越国境,左右民族国家的语言标准化,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其三,本讲座重温语言标准化的若干模式,审视这些模式对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的利弊。最后,本讲座以中国实况,说明民族国家建设模式与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的互动关系,展示全球化进程对少数民族语言标准化和保护语言多样性的良性影响。

普通话传播中标准化与异化的矛盾

FIVE

中国的语言规划使普通话成功地传播到全国各地,但同时各地也产生了各种地方普通话 (Saillard, 2004; Zhou, 2006). 语言规划中同时出现标准化和异化,二者似乎自相矛盾。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从理论上诠释这种现象?本讲座拟从社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视角解答这两个问题。

海内外华语政策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SIX

本讲座首先从学术角度确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之别,进一步探讨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显性定位与隐形定位之别。在此基础上,本讲座分析历届中国政府的华语政策与海外华语政策的互动,借用第二语言传播模型,审视并思考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复兴与海内外华语政策的关系、改革开放前的中华民族复兴与海内外华语政策的关系和改革开发以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海内外华语政策的关系。本讲座最后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讨论了中国的华语政策的显性定位与隐性定位之利弊,并指出服务性语言规划的优越性。

全球化进程中亚洲语言意识形态和秩序的冲突与妥协

SEVEN

本讲座以费什曼博士的大作《新语言秩序》为起点,以本人的拙作《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秩序与语言和谐》(周 2009)为基础,对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这两个概念的学术源流予以梳理,对两者的内涵予以界定,对两者的辩证关系予以深入的探讨。



往期阅读

《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召开第一次审稿会

《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召开第二次审稿会

学术讲座|宗成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学研究

海外名家讲座系列 | Angel M. Y. Lin教授学术工坊

海外名家讲座系列 | Angel M. Y. Lin教授学术讲座

中国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李奭学研究员专题讲座暨学术工坊

海外名家讲座系列 | Oswaldo Lorenzo Quiles教授学术工坊及讲座安排


本期美编 | 张勇晨 

编审 | 赵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按给你身边的朋友

喜欢本文就点赞/转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