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年 | 春节文化知多少?小编作诗来科普!

语言与未来小编 语言与未来 2022-04-24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2021

新春快乐

HAPPY CHINESE NEW YEAR !


岁末日西渐蟾光,

碧空寥烁星芒。

亲友温道福瑞,

宾客相话吉祥。

旧符换胶斗方,

送冬迎扫尘梁。

杜举畅合欢宴,

富强康固久长。



<<<  滑动信封,查收祝福!>>>

2021

02.11

你知道吗?

诗里的春节文化

小编的这篇拙作是一首“藏中诗”,藏的是“西索恭贺新春快乐”(西索即SISU,上外),诗中有几个典型的文化意象。

1

渐蟾光

  “渐”在此处为动词,没入、浸润之意;蟾光即为月光。“日西渐蟾光”是说,夕阳西下之时淹没在月影之中。因为除夕在农历三十是个交界点,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月亮的暗面对着地球,与太阳同升同没。古时人们在这一天无法看到月亮,便有了“蟾蜍食月”的说法,汉代《淮南子》里就曾提到:“月中有蟾蜍,薄蚀无光”。

  用蟾喻指月亮由来已久,战国时代就传月中有蟾蜍,用“银蟾光满”来形容金黄色的月光,还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神话故事。唐代大诗人李贺曾作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云岫”的佳句,宋代吕渭老在《情久长》中也写过“岁华暮,蟾光射雪”,明代陆采更有“人静更阑,正蟾光皎皎,花影珊珊”的诗行流传至今。

  考古学界也发现,蟾蜍曾是某些氏族或部族的图腾,人们发现月与蟾蜍的活动规律相似,月影又似蟾蜍身形,便认定蟾蜍非池中之物。一说嫦娥奔月后化身蟾蜍,与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著《灵宪》中“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的说法相似。《太平御览》曾引西汉刘向《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著名的国家一级文物“蟾蜍玉兔纹瓦当”上就有蟾蜍、玉兔的雕刻图样,无疑是取材自嫦娥奔月的传说。

2

旧符换新

  “旧符换新”化用自王安石《元日》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早在秦汉以前,百姓每逢春节会在左右悬挂桃符。由于贴对联和挂桃符密切相关,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贴对联本是民间习俗,之所以能成为逢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固定下来,明太祖朱元璋赐的一道圣旨功不可没。

  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写道:“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当政时期的执行力较强,通知一经下达,朝廷把命令转达到各行省,又层层下转到各府州县。无论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各家各户都要书写一副春联,上下两句分别置于楹柱,横批贴在门楣上。由于朱元璋酷爱对联创作,春节时还穿便装亲自出巡,挨门挨户地观赏品鉴。

  春节贴对联成为了明代钦点的行政命令,可谓是一项“自上而下”贯彻到底的语言文字使用政策。因此,对联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在明清后犹如盛唐律诗一般兴盛,它不仅是文人墨客钟爱的风雅乐事,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社会风尚。

3

胶斗方 & 扫尘梁

  “胶”在这里是动词(如:胶柱鼓瑟),指用胶黏住、粘牢固。之所以用“胶”字而不用“贴”字,小编此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说法,因为现在各类胶带几乎取代了过去贴福字、糊窗花所用的浆糊。我们如今仍常说“胶附”一词,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志趣相投,就是紧密贴合之意。至于“斗方”,它是我国传统书画装裱样式之一,尺幅较小,民间也常把这种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称作 “斗方”。

  斗方的尺寸规规正正,后来成了人们心中四角俱全的象征。尤其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将朱砂纸裁成斗方,寓意“红四方”;题字则不拘泥于写“福”,还出现了许多艺术书法形式:如写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合字,写花开富贵、风调雨顺等四字词语。因此,写福字、贴斗方和串春联一样,成为了人们抒发对新年美好期盼的文化活动。

  年节前扫尘在南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根据《拾遗记》和《吕氏春秋》的记载推算,“扫尘梁”作为年终大扫除常规项目的风俗已有数千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古时人们将竹叶绑在杆上做成掸子,清扫屋顶房梁上的尘垢蛛网,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有了“除尘(陈)布新”的涵义,谓之将霉运和污秽一扫而光,以求来年清吉,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心愿。

4

杜举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敬酒的礼节,更是春节宴请宾朋中必不可省的活动形式。敬酒者右手执杯,伸直与肩齐,以示腰间无暗器,是友好的象征。中国人接受敬酒饮毕有个举杯的动作,称为“干杯”,现多作为祝酒之辞。但在古代,干杯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杜举”,传递了一种“酒虽好,不贪杯”的理念,表示接受了敬酒者的敬意或劝导。

  “杜举”出自《礼记·檀弓》中一则名为《杜蒉(kuì)扬觯(zhì)》的故事,“觯”是青铜酒器,《左传》对此亦有记载。杜蒉是一介专司饮食的宰夫,他自觉身份低微,无法直言劝阻晋平公在特殊时期饮酒作乐,于是在席间自罚三杯后快步走出,引起平公的注意后直言劝谏。杜蒉的一席话打动了晋平公,让侍从为自己永久保留那支酒爵。于是便有了那句:“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5

合欢宴

  “合欢宴”即年夜饭,古时也称别岁饭、分岁酒,取了“举家欢和”的好意头,意在告别旧岁、迎来新年,是除夕吃席其乐融融的“代名词”。据晋代周处《风土记》的记载,“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里面提及的别岁(年夜饭)、守岁、分岁(压岁钱)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考证,“年夜饭”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顾禄的《清嘉录》中:“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红楼梦》第53回就详细记载了荣国府除夕之夜合欢宴的盛况:“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合欢宴”堪称舌尖上的年文化,自古就有好彩头,吃的是喜悦,品的是情谊,佳肴美馔的缕缕清香中,蕴含着温馨幸福的味道。在今年疫情防控“就地过年”的倡导下,给年夜饭的形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已有不少餐饮机构另辟蹊径,开发半成品年夜饭、多种年夜饭外卖套餐等“新吃法”。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中国人年夜饭的菜品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但年夜饭背后的精神追求从未改变。

6

富强康乐

  “富强康乐”意指国家富庶强大、人民康宁安乐,与“国泰民安”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成语,它出自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第22章:“人家有无穷的力量,足以解放全国人民,给全国人民以富强康乐的希望。”这部作品曾被改编成影视剧,现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系我国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图书。

  红色在中国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喜庆红火,还包含着革命精神的热烈赤诚。“红岩精神”便是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民族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春节的一片祥和中,更要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安详和乐的日子方可长长久久。




【拓展阅读】

《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 第二次专家审稿会在线举行

《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 第一次专家审稿会在线举行

俄罗斯《社会语言学》杂志刊登中国专刊

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学者观点 | 曹羽菲、阮孝煜、徐怡萍:委内瑞拉保护印第安语新举措

学者观点 | 古丽孜依·白山:拉脱维亚的国语政策



图文、美编 | 赵耀

编审 | 赵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