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节日专题三:中国古代灶具设计演变
灶,从火从土。本义为用砖、石等砌成,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当人们开始学会用火,灶的基本功能就已经具备了。灶在几千年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结束了“茹毛饮血”自然饮食的状态。
新石器时期——灶的产生
中国古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开始在住所的中间挖成凹下地面的灶坑,也称为火塘,该形制的灶至今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仍有使用。中国古人早期住所无一例外都有一座平面像葫芦瓢形的灶坑,如图1为马家窑文化三联火塘的房址复原图。火塘在中原地区一直沿用到了青铜时代,不过那时高台火灶已经开始出现,早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单体可移动的陶灶,图2为仰韶文化的单体陶灶,整体呈圆形,上置釜,方形灶门,陶灶小而且矮。
1.马家窑文化时期三联火塘的房址复原图
2.仰韶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灶的定型
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战国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少,但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灶具。灶是新石器时代陶灶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
汉武帝之后,在随葬品中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逐渐被灶一类的模型炊具所取代。从列鼎而食的习俗逐渐改变以后,人们在地面上开始用砖或土坯垒砌长方形的连眼灶,这种灶的发展,较之前代在地面上挖成灶穴的土灶进步了很多。
3.太原市尖草坪汉墓出土六眼圆头灶
4.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墓出土灰陶灶
5.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出土的灶具
6.北京平谷县西柏店和唐庄子汉墓出土的灶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多,隋唐时期出土灶具相对较少,且形制基本沿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变化较小,可将这两个时代归纳为灶具的发展期。
7.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魏墓出土的长形灶
这一时期灶具挡火墙的高度提升,使在锅台前烹饪的人免受烟熏火燎之苦,同时也改善了饮食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图7 的挡火墙高为15 厘米。另外,人们开始使用息薪炭罐,将未烧尽的柴火放进罐内熄灭,留待下次燃烧,或用于烤火取暖,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安全性,又节约了能源。
8.江西省南昌西晋墓中出土的青釉瓷灶
这一时期青釉瓷灶产生。吴越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烧制原始瓷。到了东汉时期才开始烧制青釉瓷。图8为1978 年江西南昌西晋墓中出土的青釉瓷灶,呈船形,上置炊具,灶身满饰细方格纹,长27 厘米、宽18 厘米、高15.2 厘米。
9.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南朝时期的青釉瓷灶
此外,火钳也在这时出现。火钳是烧火时用来添加柴火的一种用具,一般由手柄、钳肩、钳臂组成,两部分在钳肩处相互交叉嵌套活动连接。火钳的出现与使用延长了人的手臂,人们在放置燃烧的柴薪时不容易被明火灼痛烧伤。
宋元明清时期——灶的完善
10.河北省阜城县明代廖妃墓出土的灶具
灶具开有多个灶门:明代灶的形态基本上与近代的灶十分相似,灶门与灶眼一致,如图10,1960 年河北省阜城县明代廖妃墓出土的灶具,灶前有三火门,后壁高出灶面呈“凸”字状,正中为柱状烟囱,灶面上有三口锅,居中者较大,上置五层蒸笼,两边次之,左右锅上置盖,一盖一敞。
11.陕西省宝鸡市元墓出土的圆形灶具
蒸笼、铁锅等普及使用:这一时期蒸笼取代了甑,铁锅取代了釜,进而被普遍运用到饮食生活中来。虽然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出现了蒸笼,但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人类使用铁锅已有4000年历史,铁锅呈锥状,该形态十分便于炒、煎等操持,但其普及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图11为1980年陕西省宝鸡市元墓出土圆形灶具,前端有火门,后端设有曲尺形烟囱,灶眼置锅,锅上置蒸笼,顶端有盖。
12.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
图12为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墓室东壁“庖厨图”,长方形灶台上放8 层蒸笼,一男子正在揭取笼罩,右侧一人站在桌后正在和面。风箱的发明与创造也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风箱是使燃烧物充分燃烧的工具,是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的装置。风箱一词最早见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第八卷冶铸图谱上,已经出现了活塞式风箱,宋应星的解说中就称它为“风箱”。
近现代时期——灶的成熟
两千多年来,人们沿用的灶型基本上是以柴草为燃料的连眼灶,江苏启东地区的农户目前仍在使用三眼灶,如图13 三眼灶具由灶台、灶壁、烟囱、灶门、风箱等主要部分以及汤罐、锅、锅盖、灶面等一些具有附加功能的部分组成。
13.江苏启东地区的一农户三眼灶
灶具的不断发展是伴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食物种类、饮食习惯、烹饪方式的变化而逐步改进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就会对造物提出新的要求。灶具的设计具有演变性,是以使用者即人的特点为中心来考虑设计并制造的,这可以看成人体工学的早期应用。灶具的设计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灶具本体的建筑材料均为自然可再生资源,无污染;其二,灶具的燃烧材料为柴草,是对废弃物的运用,同时产生的灰烬可用作农作物的肥料,适应自然生态循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哲学思想。
以上内容均来自《装饰》杂志2010年第11期“特别策划”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