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

其他

6所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内容摘要《装饰》杂志每年组织一期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专题,聚焦一个专业展开,呈现当年的优秀毕业学生作品。2022年的“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主题研讨会,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6所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负责人,共同展开线上讨论。从中可以看到最近五年,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学科范式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影响下,其学科特征、教学理念、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022年9月6日
其他

《装饰》2022年第6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2022年第6期1958年创刊/总第350期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PREFACE写在前面随着社会对于设计、美术的认识日益提升,各大美院每年的毕业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动辄几十万的观展人数,使毕业季成为当地社会的一个“节日”。这种现象无疑也对学科建设有极大的推动,师生们都视之为向社会的一次重要的展示、汇报的机会。近年来,受疫情影响,线下展览有时不能正常进行,线上的展览反而能够让更多的人观摩访问。清华美院今年线上展的观摩人次更是比去年增长了一倍,达到近400万人次,毕业展的热度可见一斑。本刊一年一度的毕业设计专题同样也吸引了学界的关注,一方面,在专题里可以看到多所院校同一专业的比较;另一方面,教师们的专业交流也可以呈现更深层的教学思考。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很多老师都会惦记着这样的交流,每个专业一轮5年的时间间隔也是令人期待的一个因素。在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5年之间的变化已足称可观。这种形势无疑也对院校的专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把握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今年的毕业设计专题聚焦于环境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设计都是招生人数最多、开办院校最多的设计专业之一,有着旺盛的社会需求。但近5年来,随着经济转型,空间设计类专业正在快速降温,相关新闻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已有不少院校在调整专业设置。因此,在交流时,老师们讨论的主要议题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在不断拓展专业边界、强调跨学科实践的同时,如何保证专业基本功的训练质量;二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如何面对来自其他空间类专业的压力;三是对设计思维的训练是否能替代传统绘图能力的训练。其中有些问题并非是新问题,但在热度高的时期,往往没有得到显性的讨论,而在趋冷的时候就显得紧迫了。脱胎于室内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从其命名即可看出我们独特的文化立场,核心就是“环境”二字。专业名称的变化是基于本土传统的“环境审美”意识,相较于单纯的形式—功能维度,环境审美意味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强调系统整合的设计方法。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这个学科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值得加倍重视。跨学科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专业,恰恰相反,要跨的是学科视野,但实践的本体仍有自己的边界,专业化是提升实践品质的基础。对于今天的教学而言,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也没有必要对立起来,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将两者统一起来,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注入思维训练。当然,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统一,不同院校可以展开各自的探索,在多样化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判断成果的优劣。令人高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院校的学科建设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基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学术传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尽管我国的建设高峰期要告一段落了,但仍有可观的需求和市场容量,也对优质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强烈的需求,适度的焦虑或许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思考,但完全不必产生悲观情绪。在从求量向求质的转型进程中,环境审美意识恰是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环境设计这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大量实践之后,我们已经能够更为清晰地思辨环境关系,相信在下一轮“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专题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更好的毕业设计成果。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环境设计专业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方晓风特别策划:毕业设计·环境设计栏目主持:王小茉主持人语又到毕业季,今年集中呈现的专业是“环境设计”。这次,我们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以及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6所院校共同组稿。专题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场小型研讨会——与会专家就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等问题展开讨论;6篇学术论文——6所院校的专业负责人介绍各自院校的专业建设思路、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24件优秀本科与硕士毕业作品——汇集各个院校的毕业设计成果。自2010年,《装饰》毕业设计专题的组织形式一直较为固定,即每年以一个专业为切入点,分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和信息艺术设计。这五个专业在国内院校中设立数量多,每五年一轮的间隔,恰好也符合学科建设的周期。笔者在撰写这期主持人语时,将2017年、2012年的“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专题找来比较,从中可看到的差异与变化十分明显:首先,面对社会、行业与学科的变化,各院校设计教育的着力点和研究方向变得更加聚焦,与其学术文脉、所处地域环境、地方文化及社会资源的关系更密切。其次,这种自身特色的挖掘、勾勒,已见一定成效的教学方法,正来自学界对学科新范式、行业转型现状的反思和认识,从过去较为表层的形式美感,较为狭窄单一的设计对象,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技术影响的忧虑,转向更为精准的问题意识、更综合的设计手段,以及对设计本质、专业优势——特别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不同之处——更加主动的探究和把握。最后,空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甚至被社会学视为社会生产的结果。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也让我们超越简单的物理属性,对空间有了新的切身认识。这种新的认同、解构,新的规范、重组,新的结合、分散,不仅作为一种巨大的张力推动着设计学的发展,也让人们借由设计这一媒介,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回应。(王小茉)《2022“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主题研讨会综述》王小茉、王艺函内容摘要:《装饰》杂志每年组织一期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专题,聚焦一个专业展开,呈现当年的优秀毕业学生作品。2022年的“毕业设计·环境设计”主题研讨会,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6所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负责人,共同展开线上讨论。从中可以看到最近五年,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学科范式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影响下,其学科特征、教学理念、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传承与创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教学与毕业设计》宋立民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教学现状与课程特色,可归纳为三点:传承优秀基因,坚持学科交叉,探索创新课程。继而,介绍了其毕业设计的教学安排,并分析了近年来的主要变化,包括选题的动态调整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最后,作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清华美院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定位,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开放造园与风景实验——以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毕业设计为例》曾
2022年9月1日
其他

《装饰》2022年第5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2022年第5期1958年创刊/总第349期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PREFACE写在前面人在不同阶段对“养老”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不同的:年轻人会觉得很遥远,想象与共情也难以消除距离感;中年人则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中有直观感受,但仍难有切身的感觉;进入老年的人们往往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自己把握平衡。对养老“理想状态”的设定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在于各方面衰退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心理上大家仍然保留着自己体力、精力盛期的记忆和想象,所谓的“理想状态”可能还是一种妥协的结果。同时,养老也受制于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等。渐渐老去是人生的一部分,正如人生难言理想模式,养老也是如此。养老之所以日渐成为一个热点、焦点话题,原因在于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类总体文明水平提升,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另一方面则的确对社会服务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与之相伴的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因此,设计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不仅关乎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日用民生服务,也关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今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疫情管控对老年人群的影响成为社会热点,现象背后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老龄化比例超过了40%,远超国际定义的严重老龄化(10%)的水平。其中许多社区是很典型的“自然退休社区”,即当初的社区居民都是青壮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社区进入老龄化状态。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是有着悠久尊老传统的国家,但泛泛的“尊重”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养老问题对设计思维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也引发了广泛的反思。针对老年人能力衰退的现实,设计首先从易用性入手,改善老年人对产品的使用状况,但这种特殊对待的产品分类(如功能简化的老年手机),往往带来了一种“被歧视”的感觉;接着业界提出通用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的策略,照顾到用户的尊严;之后随着对老年人群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功能方面的策略仍有很大局限性,“快乐生活”的状态才是更为理想的目标。此外,也有研究者不仅在思考老年人群衰退的一面,也看到了老年人群具有优势的一面,即知识、经验的积累,如何让老年人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无疑是保持健康的有利因素。从上面的过程不难看出,养老问题的讨论对设计学的学科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养老问题有其深刻的复杂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不同,背景、原因和人群构成也不相同。落实到具体的人,则老年人之间的健康状态、能力状态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设计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设计不仅要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更要解决特殊性的问题,设计更大的价值在于能有效针对“特殊性”。本期《特别策划》以“设计·养老”为题,邀请了多位学者从设计思维、伦理思考、具体的设计策略和经验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提供了思考设计与养老问题的立体视角,相信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老年设计的研究现状。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且永无终点的课题,如何让人能够优雅地老去也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个命题需要更多的学科参与其中,养老问题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一个社会系统性的支撑,希望设计学可以先取得一些突破。方晓风特别策划:设计·养老栏目主持:赵
2022年8月1日
其他

从适老化改造设计看社会设计的实践内涵

Model)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专业设计模式进行变革,如此才能捕捉到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实践。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社会设计的实践也在不断加深人们对社会设计的理解。如2018年,日本Good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社区作为方法——用社会设计建构城乡融合协作平台

首次公开课《装饰》2022年第2期介绍《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E-mail:zhuangshi689@263.net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装饰》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 | 第二次公开课

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为进一步提高设计学个案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装饰》编辑部于2022年5-6月开设“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参与学员已遴选完毕,三次在线讲座将对公众开放。设计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设计学科的根本特点就是围绕现实问题;实践是设计学的基础,并且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设计的认知。因此,在今天,设计必须站到社会前端去直面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装饰》在2008年设立了《个案点击》栏目,推崇对设计生产与使用的真实场景的研究,推崇基于经验观察的实证性研究,希望该栏目能够在设计研究方法上起到一些引导作用。14年来,在全国各地设计研究者的关心下,该栏目收获了很多优秀论文。但是从目前来看,个案研究在设计学中的运用还并不普遍,而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设计学个案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装饰》编辑部于2022年5-6月开设“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装饰》编辑部主任周志副编审、《个案点击》栏目主持贾珊博士主持,主讲专家为《装饰》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公开讲座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学科能否交叉融合?

首次公开课《装饰》2022年第2期介绍《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E-mail:zhuangshi689@263.net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装饰》2022年第3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2022年第3期1958年创刊/总第347期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PREFACE写在前面世界变动不居,这是现实的必然,人类社会既是运动的一部分推动力,也要为适应变化付出极大的代价。尽管我们内心希望所有的变化都是趋向更好的结果,但结果往往未必尽如人意。设计作为一门与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生命力也与社会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现代设计的兴起正是配合了现代社会转型的剧烈变化,并且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传统商业形态的颠覆,其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待。设计反映了人的主观愿望,因此对其伦理层面的思考也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屡经迭代的设计定义中,看似不经意地加入了设计的价值目标——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和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的潮流中,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创新”“社会设计”“可持续设计”“社区设计”等等有时难免让人目不暇给,引出一些争议。争议主要来自,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边界被大大拓展了,设计能做什么?设计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来越难有共识,这是让人焦虑的一面。同时,这些新概念的提出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伴随着创新的实践,用具体的成果来说明设计的可能性和善意的思考。这也可视为设计的活力所在吧。“社会设计”的概念是基于设计师社会意识的自觉,试图以设计作为一种相对柔性的手段,介入社会转型,导向社会组织形态或社会行为方面的创新,构造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大量的实践案例业已说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设计确实可以起到一种“弥合”的作用。无论我们以何种形态去描述或定义现实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越来越快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很自然地会产生许多“裂隙”。基于一般性考虑的宏观政策,很难兼顾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由于不同原因(时序、速度、政策、经济条件、环境资源等)造成的落差,会产生形色各异的“裂隙”,总有不同的人群或区域会陷入裂隙,更多地去承担转型之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设计思维的特点恰恰是在“特殊性”的条件下去实现“一般性”的目标,并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中寻找平衡点。社会设计的概念也体现了设计师群体的主动意识,也正是这种主动性突破了传统设计的边界(或惯性意识),设计师直接从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或现象出发,往往并没有委托方,而是自己投入,以设计的方式介入社会治理或人际关系的改造,激发人群的认同感,弥合“裂隙”。社会设计作为概念的提出,难免有争议,但也有利于强化设计学科对于自身边界问题的认识和讨论,有利于社会责任在实践过程中得以落实,并成为职业意识。本期特别策划以“社会设计”为题,邀请了一批国内这方面的先行学者,他们不仅有理论探讨,也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相关经验,从多个侧面展开讨论。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社会设计,推动相关实践。也希望由此能引发更多的讨论:设计能否有效地介入社会变革?在不断拓展边界的进程中,设计是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还是慢慢泯灭于扩张之中而不知所从?变是永恒的主题,问题也不可能停止产生,而设计是直面现实问题的学科,设计也在与问题的互动中不断定义自身,这未尝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方晓风特别策划:社会设计栏目主持:周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缅怀】乔十光:振兴中华漆文化

-----------6月9日,著名漆画艺术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漆画开创者乔十光去世,享年85岁。下文为乔十光教授发表于《装饰》杂志的一篇旧文(节选),谨此纪念。-----------立足传统,综合发展——振兴中华漆文化之我见(节选)乔十光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优秀论文 | 当代乡村木工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日前,《装饰》《装饰》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出炉,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并附上编辑评语,以飨读者。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篇“民俗民艺”栏目的优秀论文栏目主持:赵毅平编辑点评本文立足对传统工艺当代变迁的研究,作者较为敏锐地观察到乡村木工群体社会关系网络及产业的转型,并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进行了扎实的考察与研究,详细阐述了转型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对行业产生的影响。文章视角有一定的新意,没有局限在对传统工艺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视角扩展到行业的变迁,尤其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变迁上,既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工艺在当下的面貌与境遇,又为探索传统工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颇具现实意义。另外,本文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借鉴了社会人类学的思路与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赵毅平)原文:乡土的流变:当代乡村木工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陈振益、陈亮,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内容摘要:木工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木工匠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木作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对其考察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传统工艺群体及产业的当代变迁。本文从社会人类学视角,基于对全国多地的田野调查,分析研究了行业转型中乡村木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从代际关系、雇佣关系、竞争关系、个人与集体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转型前后的变化和原因,以及对行业产生的影响。这一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总体上从初级走向次级,从同质走向异质。而人口流动、技术生产方式、生活形态的变化是人际范式嬗变的主要原因,但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构建的网络仍未消失。关键词:木工、乡土中国、关系网络前言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匠籍制度废除后,中国手工艺群体数量大为增长。其中,民间手工艺人大量分布在中国广袤的乡野山村,以亦农亦工的身份支撑起当地的手工艺活动[1]。千百年以来,除了技术、材料、型制等可见要素,木作的精神规范、道德伦理等不可见要素也一脉相承,其中包括木作活动中所嵌套的社会关系网络。乡土木工匠人依附于乡土社会,其社会网络关系与依附于官府的官籍匠人及行业组织的城镇匠人有明显区别。以血缘和地缘构建起来的熟人社会,对乡土匠人的木工作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匠人的代际传承、匠人与雇主的交易、同行之间的竞争,以及匠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互动中所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约定,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各个节点共同遵守的规范。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群体逐渐消解和转换,大部分依附于城市中的建筑工程队、装修公司和家具企业。对于这一群体的认知,研究者更多是从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或是企业经营和产业转型的视角展开研究,而忽视了群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变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改变了木作的技术范式,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传统木作生产的空间、器物不再适应生活形态。人口流动和迁徙让木作活动脱离了乡土熟人社会,依附于其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也面临千百年来最大的变迁。对木工社会关系嬗变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一古老手工行业的当代迁移,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转型升级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观察,以指导行业的发展。一宏观视角:全国范围的木工匠人流动和社会迁移本文以乡土木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区分于传统官籍工匠及较早受到西方近代文明较大影响的其他民间工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其中包括木工厂,可以通过机械设备加工大型木料。同一年,英商创办了上海砖瓦锯木厂,这是中国最早应用木工机械设备加工木材的企业。[2]机械加工设备逐渐在城市木工加工行业推广,并改变了传统的木作方式。但大部分乡村民间的木作活动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还保留着大部分传统的手工技艺和伦理规范。颠覆式的改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房屋建造和装饰领域,原本活跃在乡间的匠作队伍零散地向城镇移动,开始承接一些工程项目。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增多,木匠队伍开始形成规模化的组织,与水泥工、电工、砖瓦工等合作,由个体向工程队、装修队发展,继而逐渐发展成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或者依附于类似的企业。乡土的木作匠人逐渐离开熟悉的乡土社会,大规模地往城镇迁移。在实木家具领域,中国当代木工产业的大规模集群基地首先出现在广东。华人华侨构筑的关系网络对于古典家具的兴起起到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海外华侨开始收购国内古典家具。广东中山(大涌、三乡)、江门(新会、台山等地)、广州等地开始大量收购古典家具,通过政府外贸公司出售到海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国内市场的崛起,原有供销社和国营木器厂的木工以及民间工匠开始兴办家具企业。本土原有的匠人严重缺乏,开始向全国大量召集木工。广东其他地区以及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木匠开始向几个产区大规模流动。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外地木工又引导大批同乡加入这一行业,形成了当代大规模的木工群体迁移。以广东新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从事木工生产、销售和配套的企业最高达4000多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在新会行业协会主编的工匠名录中收录了49名工匠,江门新会籍本土工匠只有14人,占比只有28.6%,其余都是外地工匠,这还不包括已经回乡创业的工匠。(表1)2010年前后,随着产业转移,外地工匠陆续回乡创业,浙江东阳、福建仙游等地实木家具基地迅速崛起。木工匠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实木家具行业的兴起。表1.广东新会工匠名录收录表中的地域分布(根据书中内容统计[3])这一变迁与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路径基本一致,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当代木工群体人际范式转移的背景,体现了木工行业的自有特色。散落在乡间的木匠开始走向城镇,从零散走向组织化。人口的流动将原有的熟人社会下所构建的匠作人际网络部分瓦解,从同质性走向异质性,网络的节点和中心度重新被构建,依附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在微观层面也逐步改变,工匠的代际体系、工匠与业主的雇佣关系、同行关系、工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获得了转移,对于木作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木作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乡村工匠一般兼负二者。在当代,这一群体分化到古建、室内装修和家具制作三个行业。古建行业的从业人员偏少,室内装修中技术含量较低,并随着定制化的趋势而式微。本文主要以家具行业为例展开讨论。二社会关系网络变迁
2022年6月6日
其他

优秀论文 | 设计学视阈下宋建本版面范式系统设计研究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日前,《装饰》《装饰》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出炉,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并附上编辑评语,以飨读者。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篇“史论空间”栏目的优秀论文栏目主持:周志编辑点评古代是否有设计?或者说设计史能否扩展到古代史?这一直是我国设计学界争论不已的话题。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者积极致力于运用设计学框架或方法来研究古代的设计问题,即便这种尝试大多囿于其他学科的范式,而无助于理解历史上的设计问题。本文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借助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来审视宋建本版面范式的比例规律与尺度标准,同时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角度来审视大众文化形态下的宋代福建雕版印书,认为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民间自发的行业规范解决了刻本多样性与标准化的生产问题。尽管这种尝试尚未成熟,也未必会形成一套可以广泛普及的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思考视角以及这种尝试本身即值得肯定与鼓励。(周志)原文:设计学视阈下宋建本版面范式系统设计研究孙琬淑,浙江外国语学院内容摘要:设计学视阈下,基于宋寸模块网格系统,宋建本版面范式的系统设计体现在规范其书版规格为7∶10和3∶4的比例规律;网格纵向以两宋寸五等分,横向以三等分为主要的尺度设计标准。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研究角度来看,大众文化形态下的宋代福建雕版印书以市场为导向,民间自发的行业规范解决了刻本多样性与标准化的生产问题。通过对一块整版的网格分割标准的灵活设计,在技术层面解释了雕版印刷优于活字印刷的内在原因。关键词:宋建本、版面范式、网格分割、雕版印刷古籍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多指坊刻本,因其刻书以盈利为目的,校勘水平不高,故有“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1]的评价。但是,黄永年先生在《古籍版本学》中提到,建阳坊刻有一个特点,刊刻力求精工,使读者开卷即有赏心悦目之感。[2]目前,学者对于宋建本的版刻特征研究,主要是从字体、版式、纸墨等标尺做地域差异性的解读。笔者认为,宋建本的版刻特征还应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的讨论空间[3],刻本优良的衡量标准不仅有文字比勘的内容维度,还包括刻本生产的设计维度。由此,在设计学视阈下,宋建本版面的“赏心悦目”或许还可以继续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一是宋建本版面范式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关系,二是宋建本版面形式多样化的设计路径及其原因。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试图以宋建本版面范式的设计规律为线索,探索其背后雕版印刷工艺的技术特点、文化形态。一装饰趣味:宋建本版面范式的形式系统设计
2022年6月3日
其他

优秀论文 | 近代杭州西湖的空间塑造与场所整合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日前,《装饰》《装饰》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出炉,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并附上编辑评语,以飨读者。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篇“史论空间”栏目的优秀论文栏目主持:周志编辑点评在近年来的设计史研究中,从“物”到“人”“事”“境”的转向是一个重要趋势。不仅研究对象由静态转为动态,研究问题也在越来越“有机”。本文聚焦在西湖风景的现代化转型上,但是作者的目光却并没有局限在景观规划层面,而是投射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旅游上。作者将游览视为杭州西湖遗产“有机演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作者认为,随着近代社会变迁,杭州西湖的公共游览出现了游览主体、游览方式及游览目标上的变化。这一公共游览的转型带动了西湖风景的整合,从而促进了西湖从传统城郊名胜转变为现代城市风景。文章学术视野宽广,问题线索明确,论证层次清晰,体现了作者较好的研究素养和写作技巧。(周志)原文:游览转型背景下的“有机演进”:近代杭州西湖的空间塑造与场所整合都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装饰》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 | 首次公开课

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为进一步提高设计学个案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装饰》编辑部于2022年5-6月开设“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参与学员已遴选完毕,三次在线讲座将对公众开放。设计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设计学科的根本特点就是围绕现实问题;实践是设计学的基础,并且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设计的认知。因此,在今天,设计必须站到社会前端去直面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装饰》在2008年设立了《个案点击》栏目,推崇对设计生产与使用的真实场景的研究,推崇基于经验观察的实证性研究,希望该栏目能够在设计研究方法上起到一些引导作用。14年来,在全国各地设计研究者的关心下,该栏目收获了很多优秀论文。但是从目前来看,个案研究在设计学中的运用还并不普遍,而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设计学个案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装饰》编辑部于2022年5-6月开设“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装饰》编辑部主任周志副编审、《个案点击》栏目主持贾珊博士主持,主讲专家为《装饰》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公开讲座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她用设计 让家用工具成为爆品

书信亦可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伦敦设计节 | 对未来设计的重新思考

Proper发起小组研讨会,展示以环保实践为核心的家具和照明产品,并组织了一个由30名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组成的演讲活动,尝试为更加绿色环保的未来生活提供解决方案。[7](图45—46)位于Coal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漂浮的博物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邮轮

同一时期,他收到诺曼底号的设计邀约,负责吸烟室、大沙龙等多个空间的墙面装饰。与之前项目不同的是,诺曼底号的漆板创作有极强的主题性和叙事性要求,许多画面先由壁画家让·杜帕斯(Jean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邮轮定制化舱室中的标准模块化设计研究

S.p.A.)始创于1780年,是全球最大的邮轮制造商。芬坎蒂尼的周边聚集着大量的小型设计和制作公司,有大量具有工艺传承性的家族企业。这些企业为大型邮轮和游艇企业带来了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的魅力。
2022年5月9日
其他

欲求的创造——现代邮轮体验设计的原点

丰富多样的美食和餐饮享用的仪式一道,成为重要的邮轮传统。同时,邮轮上的餐饮也早已超出寻常的食欲满足的范畴,成了邮轮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早在上世纪初,现代法餐之父的大厨埃科菲(Auguste
2022年5月5日
其他

《装饰》2022年第2期介绍

彤《虚构世界观的沉浸感设计:女子组合aespa个案研究》陈天琪、魏梦雪民俗民艺栏目主持:赵毅平《贵州水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其成因》
2022年5月2日
其他

全屋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

编者按编者按:在智能家居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北京如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全屋智能领域的年轻创新型智能科技公司,以“极致的用户体验”为信仰,凭借扎实的设计能力与前瞻性的设计探索,在全屋智能领域崭露头角。公司以智能中控inSight为核心,以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凭借广域、多元的连接能力,营造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和品质感。同时,它通过自身的设计整合优势,赋能相关传统产业,以期带动整个行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另外,如影设计的三款专业级智能产品——如影智能咖啡大师、如影智能星厨、AR单车,是对未来智慧生活的一种愿景与前瞻性的尝试。本文基于对如影联合创始人兼设计副总裁姜浩的访谈以及相关材料撰写而成。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白井敬尚:纸面上的文字协奏曲

我们如何判断白井敬尚的实践方法与成果?如果我们埋头扎在他的作品当中,不退开一段距离,不将其放进历史的时空架构中去比较,就无法看清他的全貌,也很难对他及其作品进行评估。从埃尔·利西茨基(El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农业和乡村经济新业态与设计价值

http://www.designharvests.com/a/guanyu/chuangshirenshuo)图6.“官舟古村”实验项目中村民自发的乡村美食活动(图片来源:李健,广州美术学院)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智能时代,如何重构信任机制?

Breach)等,从底层设计理念上确保了系统对用户身份、设备、应用程序、数据、网络和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的零信任,对任何位置的任何一次数据访问都进行验证,从而增强系统自身的可信度。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服务型制造的设计观念和路径探索

该促进项目的经验显示,企业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战略、试点和推动者是转型成败的关键。“设计威尔士”提供设计和资金支持,以确保创新设计得当和以风险最低的方式开发,并确保被支持企业的服务收益源变得清晰。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装饰》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本文以英国“游玩街道”作为聚焦城市生长的媒介,展开了一个人和空间既依存又竞争的历史长卷。全文虽然以“游玩街道”传统的衰落到复兴,再衰落再复兴作为一条研究的轴线,但作者对英国“游玩街道”(Play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装饰》2022年第1期介绍

珊《协助观众建构知识体系:博物馆中科学绘画展示手段的嬗变研究》郭侍锷《德国包装垃圾分类回收服务设计研究——以“绿点”回收系统为例》何思倩《保障老年人独立出行的德国公交系统适老化服务及设施设计》张
2022年4月7日
其他

36个典型案例,了解数字时代的设计新形态

发自计算机科学的计算思维,用于描述计算机科学中的思想及方法,之后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逐渐演化为围绕作为主体的“人”而展开。[7]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e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什么?访思必驰联合创始人俞凯

24(2):150-74.[9]俞凯、陈露、陈博等:《任务型人机对话系统中的认知技术——概念,进展及其未来》[J],《计算机学报》,2015年第12期,第2333—2348页。[10]SIMON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基于可持续性的系统设计研究

Model2.0.[31]源自国家政府网http://www.gov.cn/govweb/jrzg/2010-03/30/content_1569457.htm.参考文献:[1]Forrester,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杭间 | 系统性的涵义:万物皆“设计”

Verbeek)所说:我们制造一个事物,便是制造了和这个事物交互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其实和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构成了或大或小的系统。[1]因此,系统性既是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又是造物的一个本质属性。
2022年3月16日
其他

《装饰》“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 招募

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为进一步提高设计学个案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装饰》编辑部拟于2022年5月中旬开设“个案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参与学员将采用“申请+审核”制遴选,三次在线讲座将对公众开放。设计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设计学科的根本特点就是围绕现实问题;实践是设计学的基础,并且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设计的认知。因此,在今天,设计必须站到社会前端去直面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但在以往,我们对设计的研究大多数是规范性与思辨性的研究,希望借助理论的演绎,得出诸如“设计何为”“设计好坏标准”的价值论断。然而,一个学科的知识生产如果只在宏观层面打转,毕竟有脱离现实的危险。为此,《装饰》在2008年设立了《个案点击》栏目,推崇对设计生产与使用的真实场景的研究,推崇基于经验观察的实证性研究,希望该栏目能够在设计研究方法上起到一些引导作用。14年来,在全国各地设计研究者的关心下,该栏目收获了很多优秀论文。但是从目前来看,个案研究在设计学中的运用还并不普遍,而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今,案例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倡导者美国学者Robert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童慧明:BDD,系统设计的中国当代发展目标

成功的商业成就,让全球市场形成了对苹果品牌的共识:苹果是一个设计师拥有最大权力的公司,苹果的架构是把产品置于一切之上,苹果的产品线体现了只有技术远远不够的原则,苹果的管理层渴望用设计讲述品牌故事。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装饰》2021年第12期介绍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基于“设计+”系列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专题讨论,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整体性的视角与思维模式,更全面地、开放地看待设计问题。(赵华)《系统性的涵义:万物皆“设计”》
2022年3月7日
其他

“校园到游乐场”:以儿童友好促社区振兴

TPL在开发、实施、管理和运营“校园到游乐场”计划的工作堪称典范,这个鼓励和促进儿童和整个社区娱乐、教育和创造力发展的共享空间,成功地打破了校园与社区的边界,已经让儿童、家长和所有社区居民受益良多。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浅海义治的社区设计:美国经验在日本的本土化

Children(1987年版)4从离开美国到参与创立世田谷社区中心80年代以后,社区发展/营造(machizukuri)工作坊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佐藤茂(Shigeru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设计中的女性力量

Stool椅,19617.迈娅-丽莎·科穆莱宁,长椅,19518.扎哈·哈迪德与帕特里克·舒马赫合作设计,梅萨桌,2007年9.贡扬·古普塔10.贡扬·古普塔,Old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冰墩墩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书信亦可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装饰》2021年第11期介绍

慧《冰雪场景的写实性与舞台化设计——冰岛与迪士尼动画电影比较研究》李彩霞《广告设计中的“恐怖谷效应”——拟人化广告的个案分析》王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国潮消费的时尚心理学诠释

Mari)将它定义为研究“时尚(和时尚产业)与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时尚造福人类的应用心理学学科”[3]。她认为,时尚心理学主要涉及消费心理学和着装心理学。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装饰》2021年第10期介绍

(整体设计:蔡仕伟)艺术设计月刊2021年第10期1958年创刊/总第342期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PREFACE写在前面“国风”“国潮”是近年来在社会媒体、大众传播中频繁出现的词语,也是一个颇受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现象。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强调国家意识的思潮此起彼伏,以“国”字开头的名词不断涌现,早在约100年前就出现了“国货运动”。这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即自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国家概念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认同的危机,“国家”概念的强化凸显出在这种情势之下的对冲、对抗行为。这个现象本身并不特别,在很多其他国家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如果仔细分辨,“国风”和“国潮”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国风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风格、样式,国潮则具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在时尚的潮流文化中加入中国元素,使中国文化变得潮流化;另一层含义在于,让中国文化成为潮流化的主体。“国风”和“国潮”的兴起,反映了一种当下的社会情绪。无论是国风还是国潮,目前从总体上看还是一个商业层面的概念。虽然在社会层面得到了比较大的响应,但是在学理层面对它们的讨论还是比较匮乏的。基于此,本期《特别策划》栏目组织了“国风·国潮”专题,从理论和实践出发,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撰文讨论,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全面地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设计更好地发展。相比表面的“风”“潮”,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精神层面建立清晰的导向,这才是国家形象最内核的识别性。以北欧风格为例,其源起是二战之后瑞典、芬兰、挪威、丹麦4个北欧国家联合起来,在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举办展览。最终他们能够赢得市场,乃至使其作为一种风格得以确立起来的原因,还是在于其一套成体系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策略。北欧设计风格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词:朴素、追求自然的材料、去奢侈化、温暖、亲切等,强调一种日常的、有温度的生活状态。北欧风格的确立,其背后是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价值体系。以此为参照,目前的国风国潮背后还缺乏一套系统化的观念和相应技术的支撑,更多的是在形式层面引入一些符号元素,并且多集中在时尚领域的产品中,未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商品领域中。基于此,我们还是需要讨论属于这个时代的、源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些价值在当代的生产体系和商业体系中如何得到有效的应用和传播?这是比形成“风”“潮”更大的挑战,也是更为长远的任务。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在核心价值,是具有丰富性的多层级的结构体系。今天我们讨论国风国潮话题,有时也不乏争议,其原因在于,很多潮流化的应用并未真正体现、传达我们文化的核心价值。潮流化拉近了年轻人的情感,但未必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价值,这也是值得辨析的一个问题。今天对国家概念的再次强化,其背后也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在一段时期内被忽视了。在这样的语境下,难免会出现今人对自身文化传统误读的现象,这种不经意的误读有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讨论此类问题时需要引入更为严肃的研究态度。从长远来看,我们所期盼的显然不是表面的“风”和“潮”,最终的理想境地是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到那时候,无须再去刻意强调国家概念和国家意识,因为这种概念、意识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并且能够以这样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去影响整个世界。这也是中国设计真正崛起的标志!方晓风特别策划:国风·国潮栏目主持:赵毅平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产品牌的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国货与新国货崛起,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2018年被称为“国潮元年”,带有强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追捧,还在国际秀场成功亮相,更成为电商平台消费浪潮中的主打品类。这股潮流至今热度不减。2021年,《唐宫夜宴》等国风文艺作品,因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美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并在年轻群体中广受追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一种“风尚”与“潮流”的背后,既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反映出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文化价值的认同。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2022《装饰》新年台历,看见信息之美

----------------2022《装饰》新年台历信息之美:数据可视化设计优秀作品选信息,是我们认知设计的一种方式。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跃升,今天的信息化程度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认识和体察这个世界的方式。信息与视觉的联合,有其坚实的显示需求基础。能掌握的人,能够对这个世界释放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必须拥抱技术,也要警惕技术。信息可视化设计致力于让这个世界更容易理解,信息更有效传达,但这一努力的反面是,受众越来越少面对认知的挑战,日益接受现成的解读和暗示。因此可以说,信息可视化作品在其功能与形式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了一项艺术与科学广义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台历封面1月正背面(可点击查看大图,正面左上角附有作品网址)2月正背面3月正背面4月正背面5月正背面6月正背面7月正背面8月正背面9月正背面10月正背面11月正背面12月正背面封底台历文案:周
2022年1月1日
其他

国际知名学者谈交互:如何理解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然而,通过设计明确地影响民众是一件具有争议的事。它把人类自主权,即当代西方文化中最神圣的事物之一置于危险的境地。出于这个原因,泰勒和桑斯坦明确地将他们的方法称为“自由主义家长式”的一种形式。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视觉传达中的叙事设计:动态、隐喻与升维

负责人傅利民专访美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设计《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E-mail:zhuangshi689@263.net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叙事设计与信息设计如何融合?

例如,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罗伯特·C.威廉姆斯造纸博物馆举办的“地方映射:超越纸张的非洲”展览中,为了弥合西方观众和传统中非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设计者运用实体交互的叙事方法设计了以卢卡萨板(Lukasa
2021年12月20日
其他

叙事性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

1996.[7]宋晔皓、孙菁芬:《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堂实践——一次村民参与的公共场所营造》[J],《建筑学报》,2018年第12期,第36—43页。[8]Jamieson,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装饰》2021年第9期介绍

(整体设计:蔡仕伟)艺术设计月刊2021年第9期1958年创刊/总第341期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PREFACE写在前面设计与叙事之间的关联,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叙事性设计在今天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手段,这是必然的趋势,还是哗众取宠的又一种“花活”?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叙事显然并不是设计发展的重点。在古代,像图拉真纪功柱这类纪念性的建筑,包括墓葬等场所中可以看到叙事手法的应用,但是,叙事性设计并没有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话题或理论支点,早期现代主义的实践中也基本没有涉及。叙事性设计的兴起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最大分歧就在于如何定义设计中的人,以及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中,一是既要看到人的普遍性需求,也要看到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二是后现代强调人与物之间建立交流的可能性。因此,后现代理论借用了很多语言学的成果,甚至将设计中的视觉符号视为一种语言,从语言的角度对设计展开研究。叙事性设计的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些思想基础之上的。叙事性设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设计叙事的语言基础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当我们用符号的眼光来看待设计的很多行为和要素时,一定要清楚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确立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需要建立在一种社会性的生成环境和机制当中。因此,这也要求设计师对符号的应用并不是任意的。叙事手法的高低、设计成效的好坏仍然存在着巨大差异,设计叙事的效果在于如何调动、把握社会人群的普遍记忆和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同一个符号在不同地区得到的响应是不同的,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语境和历史经验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设计叙事由于使用的语言类型不同,不能等同于文学叙事,也不能套用文学叙事的理论,更无法展开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设计叙事又有超越文学叙事之处:它可以充分调动空间手段、材料语言、构造形式、特殊的视觉符号,乃至于声音、气味等多种手法,借助人们的身体记忆和历史经验的积淀,以达到一种情境塑造和氛围渲染的目的,其现实的感染力远非单纯的文字可比,这正是叙事性设计的魅力所在。当下,技术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使得商业竞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互联网商业形态对实体业态的冲击,使得很多设计越来越强调体验,越来越强调人与设计对象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叙事性设计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叙事理论日渐成为显学,原因就在于此。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几位不同设计门类且有叙事性设计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就他们的实践来深入讨论叙事性设计的手法如何在具体案例中展开应用。从各位专家们的成果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叙事性设计的应用并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是一种设计表达的有力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传达其中的设计观念,借由叙事手法让设计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我们既能看到它在纪念性空间中的应用,又能看到它在日常产品和商业空间中的应用,还能看到它在历史性空间的更新改造中的应用,应用领域十分开阔。我们希望通过本期专题的组织,使得设计和叙事的关联关系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讨论,激发更多学者从更为基础的叙事理论的研究出发,完善设计叙事的理论体系。我们相信这样的理论体系将会坚实而有力地推动整个设计向前发展!方晓风特别策划:设计·叙事栏目主持:田君主持人语叙事性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意在将文学创作的叙事理论运用到设计范畴中,通过讲述的方式传达设计的内涵,强调设计的意义和形式的叙事性表现。即设计作品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外,还要思考形式和外观的内涵和设计背后的故事,满足场所体验、场景文化、社会特征等表达功能,进而能更加全面地关注使用者感受的变化,引起交互体验和情感共鸣,使信息传达更为高效有力。叙事是由叙事主体(设计师)、叙事载体(设计项目)和叙事客体(用户)三个方面构建的系统,而叙事的方式既取决于叙事的目的,又决定了叙事的效果。在营造环境氛围、凸显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外,强调用户的深度体验和参与的整体设计同样是叙事设计的关键内容。叙事设计最早被运用于建筑、室内、景观设计中,而后延伸到产品、视觉传达和动画等领域。受到叙事思维影响而进行的设计,在后现代的情境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叙事设计与各设计领域的融合是近年来设计学领域特别关注的热点。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热风、良品铺子、每日黑巧、yoho!背后的设计公司,都是它

─瑞德设计的成长路径《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E-mail:zhuangshi689@263.net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发展、消费与“被设计”——家用电器在中国

书信亦可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2021年12月2日
其他

家电设计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情境重构

2000:134.[6]胡飞等:《基于SAPAD的整体橱柜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年版第5期,第188—192页。[7]Clifford
2021年11月29日
其他

迷沙·叙事——马泉的跨媒介设计研究

Mink)认为,叙事是人类的一种理解模式。它是一种完整性的理解。离开这种模式,人类便无法将分散的、缺乏整体性的事件集中,从而无法理解它们的意义。[4]所以,叙事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2021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