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3年第12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4-08-29


艺术设计月刊

2023年第12期

1958年创刊/总第368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迭代是现实世界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有普遍性。迭代可以理解为一种周期性的反馈、更新机制,最终达到演进的效果。最早人们在自然界观察到迭代这种现象,然后把这种事物演进的方式进行扩展、推衍,引入科学领域,乃至成为设计思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快速迭代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


对于设计学而言,讨论迭代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与设计学的属性相关,设计学是以实践为主体的,很多产品的演进必须在实际应用的语境下才能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应用场景的不断反馈,产品的演进、创新也无从谈起。例如,自行车在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形成现在的山地自行车,再伟大的天才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设计。自行车的演进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最早的自行车是大小轮、木制车轮,也没有传动轴;但经过一代代的迭代进化,如今的自行车拥有了金属辐条和轮圈、橡胶轮胎,甚至有了碳纤维的车架,还有复杂的变速系统。自行车逐渐演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品家族,有很多分支:有日常出行通勤的自行车,有比赛竞速的自行车,还有在复杂地形进行极限运动的自行车,等等。


设计的任务是创新,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而认识到迭代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去更全面地思考如何设定创新目标,以及如何推进创新实践的过程。基于迭代,我们可以有两种策略:其一,是我们在设定一个宏大目标时,将其切分成若干可操作、可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通过这些小目标的不断迭代,最终实现宏大目标;其二,则是在我们尝试创新的时候,不要过度追求正确或完美,要容许出错,因为更重要的不是没有差错,而是能够通过实践得到关键信息的反馈,在反馈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判断。就像SpaceX 项目,失败的次数很多,但从迭代的角度看,相较于传统项目模式,从失败中获取的关键数据和更新策略更多更快,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反而实现了更高的效率。这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有一定差异,也体现出讨论迭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今天我们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迅猛,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其中一个核心内容便是机器的自我学习,这种自我学习也是基于迭代的逻辑。人工智能时代为我们讨论迭代问题,应用迭代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景和可能性。在虚拟环境中的计算、迭代可以替代现实世界的某些实验,从而以更少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创新目标。对于整个设计学科而言,也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有效建立起一种迭代的机制,通过其推动设计创新,进而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几位对迭代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学者,组织了6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迭代方式,更加深刻地体会迭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的。


中国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常用来形容人要勇于开始,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就能达成较为长远的目标。但在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目标看上去过于宏大,让人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或者在面对一个宏大目标时会感觉无从下手,而迭代恰恰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思维方式。对于迭代而言,开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应用场景的重要性,唯有在具体的场景中,我们才能快速而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进而完成迭代。



方晓风



特别策划:设计 · 迭代
栏目主持:赵 华


主持人语


“迭代”在不同的语境与范畴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生物演进、文明发展、技术进化,还是计算机的数据算法,无论代际间是逻辑清晰还是复杂交错,“迭代”这种为逼近目标或结果而产生的对过程重复反馈的活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新旧更替。正是在“迭代”这种复杂的“重复”中,人类以及世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对于设计而言,每一件人工物从原型诞生到之后的层层迭代,也催生出各种关系的迭代,影响迭代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每一点都有其深入迭代的脉络。本期专题特邀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与维度,讨论设计与迭代的关系。


曾经的设计迭代速度相对缓慢,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迭代变得可以感知,不仅是人工物在超速地更新换代,与之伴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复杂伴行中,迭代呈现的面貌也不仅是单向度的“进步”,在关于“生命”的问题中,文化与伦理是迭代中始终制衡的因素。几位学者几乎都在设计迭代的研究中探讨着相似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下,引发的伦理思考和危机意识。杭间教授认为设计作为“中介”,不仅在超越学科之外,也平衡着迭代日益加速带来的危机,是在人机日益紧密的协同中保持“人”的特质的重要选择。因此,设计是具有反思和主动性的。赵江洪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设计学习不是行为学习,而是能力学习,是一个实践反思的递归过程,“有意图的行动”决定了设计迭代的起点和方向。


一如威廉·莫里斯当年抵制工业革命与机械,今天的人们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同样感到危机四伏。张敢教授认为艺术风格的更替虽然与科技产品的迭代不尽相同,但当从一个较长的时段进行考察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种走向极简的倾向。现代艺术更是有意识地不断简化形式语言,并在极简主义艺术中达到极致。在纷繁的设计和选择中,“真正意义上的极简是什么”同样值得探讨。


迭代设计在方法层面,也是作为创新研究形式和设计实践的手段,通过设计流程中不同方案版本的更迭实施,促进信息传递与项目进化,实现设计系统内外部要素的良性交互。赵超教授探讨构建了迭代设计方法流程的知识图谱和理论模型,为复杂系统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技术路径和理论视角。


与生物的迭代不同,设计迭代从来就不是身外之物,同时也是复杂的文化现象。不但重塑着人与人工物的物质形态、交互模式和人机关系,其生命的连接形式也日益紧密。徐江教授提出“类身设计”的概念,并由此展开以“设计”为中介的主客体思辨。同时,在本期的《纸上展览》栏目中,熊娜老师基于近年来D I A 获奖作品中涌现出的基于“人类增强”理念的产品与服务,也思考了设计迭代与身体的关系。


同时,很多学者也在关注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对于迭代的影响,日常生活则是最直接的响应和发生场域。沈康教授梳理了国人70 年间家居形态的演变,在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价值观念、技术发展的影响下,设计的角色逐渐由被动服务到主动参与生活方式的迭代,形成个体的生活需求与行为特征体系,并带来社会性的转变。同对生活的需求一样,设计内容既随社会的迭代发展不断发生改变,而有些又是恒久不变或相差无几的。人作为设计和应用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与选择都与“迭代”息息相关。(赵华)



《“迭代”的危机》


杭 间

内容摘要:在当代,来自科技语汇的“迭代”与设计密切相关,设计迭代看似具有逻辑和理性,但与迭代一样,潜藏着不确定的问题。影响设计迭代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像一个综合全息的网,每一个点都有其深入的脉络。它们发展的智慧路径究竟与人的情感需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要回到本质去思考。AI 最近的进展,显现了诸多复杂的问题,而设计作为特殊的中介,是否能超越学科之外,平衡迭代日益加速带来的危机?



《设计迭代:揭示设计意义的理论线索
赵丹华、江雨豪、顾方舟、赵江洪

内容摘要:设计迭代不是一般意义上设计对象范畴的问题,而是设计过程范畴的问题。本文从学习观和进化观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设计递归的设计迭代范式。设计学习不是行为学习,而是能力学习。同时是一个实践反思的递归过程,它使用上次对问题和情境的框定特征来完成重新框定,提出了实践反思的原型迭代框架。设计迭代的方法论是,通过设计迭代递归的途径,实现迭代优势的目标。有意图的行动决定了设计迭代的起点和方向。


《走向极简:现代艺术风格的嬗变》
张 敢

内容摘要:艺术风格的更替虽然与科技产品的迭代不尽相同,但在某个历史时期也存在沿着一种或几种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发展的倾向。现代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但是当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段进行考察的时候,还是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种走向极简的倾向,本文即尝试考察这种倾向的动因及其在设计和美术中的体现。本文认为,艺术表现题材的转变是现代艺术风格走向极简的前提,在这种转变的影响下现代设计也呈现出简约的风格,而现代艺术更是有意识地不断简化形式语言,并在极简主义艺术中达到极致。



《迭代:超学科协同创新与复杂系统秩序重构的设计方法》
赵 超

内容摘要:迭代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研究形式和设计实践手段,通过设计流程中不同方案版本的更迭实施,促进信息传递与项目进化,实现设计系统内外部要素的良性交互,提高产品系统创新的质量。本文从迭代设计的超学科知识范式、创新流程链路、创新价值维度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证,借助“传染病筛查移动实验室”的系统设计迭代案例研究,探讨构建了迭代设计方法流程的知识图谱和理论模型,为复杂系统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技术路径和理论视角。



《论类身设计》
徐 江、孙 刚、徐静妤、缪绮阳

内容摘要: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塑了技术人工物的物质形态、交互模式和人机关系。可穿戴作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典型造物形式,其存在形态不断迭代,逐渐超出原有概念范畴,内在的深刻意蕴亟须考察。哲学作为时代反思的重要力量,为观照和反思后人类社会中人与智能物的共构关系提供主体、事物和技术层面的多重视角。因此,本文溯源身体、认知和技术哲学的思想更迭进路,洞悉“物”与“身”相互建构、相互形塑的“类身”存在特性,以现象身体为中心,以经由“类身物”实现身心、主客及主体间统一为旨趣,提出“类身设计”研究框架,指明人工物本体论反思、身体计算和身联网等关键研究方向,为有机融合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理念、建构智能网络时代的设计造物实践方法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家的设计: 日常生活的迭代与演进》
沈 康、谢 倩

内容摘要: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直接的发生场域,其家居形态受到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与群体因这些影响形成符合自身生活需求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并驱动着“家的设计”竞相迭代。随着现代设计对日益快速的日常生活需求迭代的响应,设计的角色也逐渐由被动服务到主动参与生活方式迭代的转变。本文尝试从分析“家”的基本需求开始,分析人们之于家居的观念流变,以及技术迭代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观察家居生活形态之社会性转变,探寻未来家庭生活环境及其设计的迭代走向。





特别关注

栏目主持:周 志


《特殊性 :2023 年第六届〈装饰〉学术年会综述》
王艺函

内容摘要:2023 年12 月9 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和海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3 年第六届《装饰》学术年会在海口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特殊性”,邀请了五位专家发言。此外,本届年会新增发布设计学术研究“年度关键词”环节。《装饰》编辑们围绕“文化研究”“日常性”“信息化”三个关键词,从学术史、理论与实践案例及对设计研究的价值等多个维度展开阐释。在专家对谈和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们就年会主题和关键词进行了研讨。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从机能代偿到人类增强:DIA 获奖作品中残障设计理念的迭代与演变》
熊 娜、卢 涛、顾若愚、许文婷

内容摘要:随着NBIC(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汇聚技术的突破和残障设计理念的发展,近年来,在DIA 获奖作品中涌现出许多基于“人类增强”理念的产品与服务。这种“增强”不同于已有的通用设计,不是通过干预环境来使之适应更广泛人群,而是通过对人体机能的提升来使之适应复杂环境。同时,也打破了过去仅依靠医疗康复技术和手段来为残障者提供辅具、力图弥补身体缺陷的传统思维,将“增强与进化”视作残障者与健全者的共同需求,由此显示出迭代演变,甚至颠覆式创新及新的市场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第八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两件金奖作品入手,结合历届多组同类获奖案例的梳理剖析,从交流、行动、控制三个方面阐述“增强设计”的理念及其应用潜力。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荷兰纺织业的转型:生态设计与循环设计的兴起(二)》
[ 荷] 林依婷、Modint 服装与纺织品行业协会、翻译:汪芸

内容摘要本文是时尚与设计专家林依婷受“创意荷兰”的委托,与荷兰服装与纺织业行业协会Modint 合作,以荷兰纺织行业的生态与循环设计为主题所做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探讨了时尚产业在当下的最新动向及其面临的机遇。一直以来,时尚业因其对环境和人类的负面影响而受到批评。大量艰苦的工作已经展开,旨在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作者从荷兰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向循环时尚的历程、协作的力量、提高消费者意识和影响力等角度出发展开论述,具体探讨了在可持续以及生态与循环设计的影响下,时尚行业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这份研究报告共分5 章,即“生态和循环设计”“材料创新”“工艺创新”“意识提升活动”以及“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本刊节选刊载了第一章、第二章以及第三章的部分,内容涵盖了升级和回收设计、菌丝体以及数字产品护照和人工智能设计。该报告为建立生态和循环设计领域的知识共享制订了一个明确的、有方向性的计划。同时刊载的还包括由“创意荷兰”组织的晨光+ 荣耀创始合伙人尼尔斯· 阿德里安斯与林依婷的访谈,可作为深入理解该报告的背景资料。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面向群众的多维图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展览的图像性展示方式研究》
杨依依、黄厚石《产品创新的推手:西阵织生产组织结构研究》
唐胜天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土默特反曲复合弓结构设计研究》
王赫德、沈志伟、王思琴《非血缘差序格局中漆艺聚落的断裂与接续——基于福州新一代漆艺聚落的考察》
张培枫、涂明谦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问题循迹与学术自觉 :艺术设计学专业论文研究写作课教学实践》
徐 恺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展示设计中特色文化展示形式研究——以清华大学110 周年校史馆提升改造设计为例》
杜京玉、范寅良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参与式品牌设计的困境 :论伦敦奥运会会徽设计》
杨英俪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老年人群反诈能力的交互设计研究》

郜 洵、顾 莉、刘再行
《人本创新设计视角下的公共智能卫浴产品开发研究》

刘志强、黄 河
《构造视角下的广式家具实证研究》

王柳庄、翁梓妍、彭圣芳

《动静两相宜:叙事性纤维艺术设计实践探索》
余月强、何文才、阎秀杰
《以食物为材:CMF 设计教学中的材料创新实践与思考》
张欣琦、段丽莎
《产品设计自驱型课程创新研究:以“整合创新与系统设计”为例》
赵 斌、丁 熊《从形式到思维:设计基础课程“图形构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梁 嘉、黄凯茜《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3年第11期介绍
《装饰》2023年第10期介绍《装饰》2023年第9期“民艺研究”《装饰》2023年第8期“设计调研”《装饰》2023年第7期“纸·工艺·文化”《装饰》2023年第6期“新古典主义”《装饰》2023年第5期“毕业设计·工艺美术”《装饰》2023年第4期“荷兰设计”《装饰》2023年第3期“设计·媒体”《装饰》2023年第2期“设计+文字”
《装饰》2023年第1期“设计·日常性”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装饰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