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2023年第3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
2023年第3期
1958年创刊/总第359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写在前面
老话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说,到了现代社会则更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说法。两种貌似相对立的说法,讨论的问题是同一个,只是语境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在小规模市场,产品依赖消费者的口碑可以得到好的传播,所谓巷子深也没有那么深;而在一个大规模市场(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层级的市场)仍依赖口口相传的方式去拓展市场就是不可想象的了。物的流通离不开传播,由此也带来了设计(造物)与媒介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设计学研究集中于造物,关注物的形式特征,以及形与用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物的流通显然也成为影响形式结果的前置条件,流通需求是启动生产的必要条件。现代设计的兴起,离不开工业革命的大背景,生产能力的放大,背后也是流通能力的拓展,市场问题(竞争)随之产生。流通能力的拓展,意味着产品须在一个更大范围的市场内进行竞争。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就是指在这样的条件下,口口相传的方式已不能有效介入竞争了,设计需要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相统一的视角来思考。同时,产品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流通,使得设计之物天然地具有“媒体”的属性,不论是否有意识,它们都自然地在传播着什么。
在产品丰裕的时代,设计的竞争效益日益突显,其天然的媒体属性也得到更多的认识和关注。一方面,人们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属性更好地展开商业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人们也在讨论,通过设计我们究竟在传播什么?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竞争形态演变的历程中得到启发。物以致用,产品竞争的第一层级必然是功能性指标;而在技术趋同的情形下,功能性指标之新的形式特点就成为竞争利器;更进一步,则要通过品牌塑造,形成系统化的社会认知,以产品的消费捆绑人的社会角色;最终,产品要形成一套清晰的价值体系,以价值认同来固化消费选择,如此则反映的是文化竞争。由此,不难理解,设计作为媒体所传播的,不是具象的故事或事件信息,而是抽象的文化精神;其内容也不是直观的视觉符号,而是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凝结的系统化的价值判断。
设计之物的流通不仅限于商业渠道,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更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和显现机会,这又是其不同于一般媒体的特殊之处,其传播效果更有“润物无声”的意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也是形成“话语”的重要条件,那么,设计学的话语就不仅仅是相关理论著述和具体的宣传、评论,产品本身即话语。产品拥有更为独特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其内容也不是单纯的文字或图像,而是通过“用”的过程让人们形成认知。
本期《特别策划》以“设计·媒体”为题,邀请了多位学者从设计学、传播学等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设计的媒体属性,通过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案例加深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媒体属性,可能是设计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意义必然地需要与社会的维度关联在一起讨论,这既拓展了设计研究的边界和维度,也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但这也有利于深化我们的设计认知。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进程中,设计的媒体属性正是值得重视的切入点,我们需要更为自觉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设计,强化设计的文化意识。未来可期,始于当下。
栏目主持:李拓
主持人语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有沟通交流、信息传递、记事、表达的天然需要,各种形态、材质的媒介由此应运而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革新对古代社会知识、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及至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话、无线电的发明使信息更加迅速地传播成为可能。以万国工业博览会为代表的大型展会的兴起不仅推动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出口,也成为举办者综合实力的展示平台。相应地,新闻传播学在这一时期的欧美国家出现,并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0—21世纪,大众传媒(Mass Media)进入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期。麦克卢汉著名的《理解媒介》一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指出新媒介和新技术使得人类自身被放大和延伸,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机体。英国学者詹姆斯·卡伦(James Curran)也认为,新媒体会导致新的权力中心的出现。从结绳记事到如今的互联网+、自媒体、人工智能时代,已不仅仅是技术、形式层面的更新迭代,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前进步伐的加快。我们今天来探讨设计——这项作为与人类同龄的一项实践活动——的媒介属性,去重新认识设计物通过其被人们使用,如何传达出设计师的思想,更体现产品背后的审美及文化价值。
与“媒体”关联度甚高的一个关键词便是“话语”(Discourse)。设计学者波根波尔(Sharon Helmer Poggenpohl)提出了“设计学养”(Design Literacy)概念,指“了解历史、影响深远的著作与物品、从业者以及当下的争议,它们建立起设计的连续与变化。相对于了解稍纵即逝的设计时尚,它更多的是去理解推动设计重估与重审自身立场的文化变迁”。她认为设计学养“依存于对理念的发表和传播,通过文字、图像纪录、博物馆展览、会议和研讨会等途径来实现。它通过历史,从过去到未来,都在其关注之中。
它提供某一特定话语得以存在的全景图……设计学养中的一些元素联合起来形成有关联的话语,实践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供养并发展着这些话语”。波根波尔提到,当下设计话语和实践社群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提供能量和理念的实践社群能够将零散的信息/话语进行有机的整合,创造出更成熟的设计学科和更专精的学术期刊。作为一家创刊60余年的学术期刊媒体,《装饰》一直致力于此。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设计·媒体”为题,邀请相关学者撰文,以期帮助和扩展这种“话语中的学养”。作为两门较为年轻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设计学和新闻传播学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希望本期专题的讨论能够对两门学科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李拓)
《作为媒介的设计》
胡 飞、赵佳琦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重新探讨设计与媒介的关系。首先通过梳理媒介发展简史来理解媒介性,包括意义性、感知性和交互性,然后分别对设计之物、设计话语和设计思维的媒介性进行分析,再从媒介的三个特性和媒介的受众来审视设计。研究表明:设计之物、设计话语和设计思维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媒介性,设计可以也应该成为沟通设计界内、外部的媒介,为更多的学科和社会实践提供启发。
李 云、连佳成、邢白夕
内容摘要:本文在媒介化视野下解读共享单车的设计演化,阐述制度、情境与表征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逐渐完善的共享单车产品服务系统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关系情境,为行动者的活动订立了制度,行动者的使用实践又参与到制度的协商中。无桩共享单车系统内部可供性与规范性的进退,引发了用户对城市公共性的不同感知。无桩共享单车的制度语义在海外情境中嵌入了虚假创新论和数据安全论的话语,影响了海外用户的使用实践。
唐克扬
内容摘要:人造环境(包括建筑、景观和广义的城市环境)不仅可以成为媒体的载体,它自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媒体。媒“体”不仅意味着一种居间的转化功能,还把信息源、信息和信息接受者融为一体,空间/媒体则集成了语言、图像和建筑结构。空间的本体和其图像、语言之间构成了一个认知的三岔口,既实在,也有媒体的属性。在关注最显而易见的“空间图像”的同时,人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建筑等人造环境如何通过语言产生意义,借由自身有意义的“表情”,空间及其使用者产生积极的互动。因此,空间/媒体不仅仅是媒体中的空间或空间的媒体功能,空间/媒体二者也可以在当代语境中合而为一。
陈洛奇
内容摘要: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在很大意义上也塑造了人感知的方式、感知的比例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模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复制的、超载式、密集型的热媒介图像内容使信息的获取看似轻而易举,实际却将我们隔离在更丰富的情感内容之外,人对信息的感知是扁平的、均质的。本文针对这一“痛点”,探讨设计作为塑造人感知多维性的重要媒介是如何通过“间”性思维给感知以“留白”,并将人带入内容的表达中的,进而最终实现人与设计形式中生命能量的共情。
杨 雅
内容摘要:空间是人类发展基本的物质向度之一。传播学界正在重新发现空间媒介化的意义,实践媒介空间化的转型,而“地理社交媒介”为媒介空间生产的研究提供了创新视角,可以从地理媒介的关系性、复杂性、丰富性、流动性、实践性这几个维度来阐释。短视频是当下正在实践中活跃的地理社交媒介之一,作为物质和符号的载体为城市传播提供新的“取景框”。智能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引力模型”优势明显,技术逻辑和即时性传播影响人对时空的认知,具身沉浸式观感进一步塑造未来城市传播的独特“脚本”。文章进而提出短视频媒介创新设计,为平台经济注入活力,并提出对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赵德阳
内容摘要:信仰生活、媒介进步和市场选择是影响15世纪意大利书籍形态的三大因素。托钵僧会对手抄本的艺术赞助以及图书馆系统的维护,使手抄本的受众更为广泛。纸张的传播与合金技术的成熟在物质层面给印刷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基于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书籍设计的风格经历了淘汰和甄选。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考察和分析15世纪意大利书籍形态的变化。
栏目主持:赵 华
王小茉、周 度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国呈现出多元与活力、前卫与大众相交融的设计文化面貌。法国采取国家主导型文化政策,促进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以发挥协同作用,并强调对设计的关注。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80年代:法国时尚、设计和平面艺术”全景式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设计,引发人们思考设计与文化何以充满活力的问题。这一时期法国设计的活力不仅可以归因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也在于法国设计师从本国的装饰艺术优势出发,结合设计的市场机会与商业价值,探索出了独特的国家设计文化身份。此外,展览也展现了法国设计文化的包容力与平台作用,认识并回应了自身及外部的多样性。
栏目主持:李 拓
[英]罗杰·豪伊,翻译:汪 芸
译者按:2022年新晋落成的BEEAH总部由太阳能电池阵列提供动力,并配备了按照LEED白金标准运营的下一代技术(Next Generation Technologies)。该建筑由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旨在实现净零排放,并建构未来工作场所的新基准。凭借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的双支柱战略,BEEAH集团在六个关键行业开展业务,其中包括废物管理和回收、清洁能源、环境咨询、教育和绿色出行。本文探讨了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如何通过BEEAH新总部的建筑展示技术扩大可持续影响,并最终成就未来智能、可持续城市的蓝图。例如:该设计嵌入沙迦地区的AlSajaa沙漠环境中,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以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沙丘”的形式呈现,这些“沙丘”的定向和形状以优化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前提。Beeah总部不仅是沙迦地区而且是阿联酋和更广泛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首个案例,同时也是关于可持续性和数字化的全新思考的测试平台。该文提出了可持续设计实践的新观点,即可持续的方法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用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建筑的屋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诱导式设计和集成技术相关。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解读汉画像石墓中的透雕龙纹斗栱——以沂南北寨汉墓为例》
张明皓、张子夜、李汀珅、刘 放
《融合中西:从早期作品看吕彦直之建筑设计思想的萌芽》
达志翔、何乐君《交流与显现:苏联〈技术美学〉的国际内容与作用认知》
黄 展
栏目主持:赵毅平
周 梦、曹寒娟、李炜彦《青神竹编与东阳竹编的工艺与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王晓琴、李育华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城市公园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与自然真实和科学的互动?——以新加坡裕廊生态花园亲自然体验式设计为例》
徐慧博、吴松涛、苏万庆《从线上到线下:基于“啊!设计”展览的儿童设计美育思考》
万千个《“艺术为人人”:法国大众连锁品牌Prisunic的时尚理念与实践》
杜莉莉
栏目主持:田 君
徐 进、张亚丽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深耕本土,美美与共:民族元素创意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吴化雨、黄 毅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蒋冬冬
赵黎黎
赵瑞雪
王 玲
吴兴红
秦 敏《乡村振兴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以黔江冯家寨子空间改造教学为例》
刘 媛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2023年第2期“设计+文字”
《装饰》2023年第1期“设计·日常性”
《装饰》2022年第10期“设计·玻璃艺术”
《装饰》2022年第9期"设计·智能"《装饰》2022年第8期"设计·安全"
《装饰》2022年第7期“校园设计”
《装饰》2022年第6期“毕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2022年第5期“设计·养老”
《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装饰》2022年第3期“社会设计”《装饰》2022年第2期“邮轮设计”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