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2年第9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4-08-29


艺术设计月刊

2022年第9期

1958年创刊/总第353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智能化始终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电子管时代的图灵机就显示了极为诱人的可能性。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电子计算的速度和能力已达到了超出人们日常经验的量级。如虎添翼的是算法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在围棋这一最为复杂的棋类游戏上取得突破之后,人工智能几乎成了一个新的神话,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关于如何定义“智能”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总体上,目前的人工智能都是以“类人思维”为目标展开的,一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另一方面,既然以“类人”为目标,则必须对人类思维有更为充分、深刻的认知。而在对人类自身思维的研究方面,当下的程度还远谈不上深入,尤其是在价值判断和情感激发方面,算法显然不能就此建立有效模型。有人以系统性思维、模糊思维来定义人类思维在这方面的特征,但我想,算法思维的特点是只能基于“一般性”进行判断,而很难针对“特殊性”进行判断,或者换一种说法,算法无法自己定义“特殊性”。对“特殊性”的定义能力或许值得深入研究,因为这种“特殊性”是潜藏在一般性之中的。“特殊性”往往并不是自然显现,而是人为定义的结果,它的产生有赖于人对其关联关系的判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的人工智能在真正创新方面的乏力,算法可以基于经验生成无数结果,但真正的创新并不在其中。


算法的局限并不能让我们据此否定人工智能的成就和潜力。换一种思路的话,我们未必要在“类人”方面拼命尝试,而是可以考虑更为充分地发挥算法思维的特点,就以“机器智能”视之,而非“人工智能”。那么“机器智能”更大的可能性是什么?显然,机器智能的特长在于强大的算力,不惧复杂、无畏烦琐和快速反应,同时由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能不断基于经验进行优化。就此而言,机器智能很适合提供参考,在虚拟环境中生成可能的结果,便于人类进行最终的判断。所谓元宇宙的真正价值也应该在这点上,而非娱乐世界。
在很早的科幻小说中,就有人提出了类人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当我们面对一个无限接近人类的机器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机器?“它”还是机器吗?目前我们可能还未有这样的困惑,但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越来越多地要面对机器对人的管理,机器的判断可靠吗?合理吗?在超出机器经验范围的情况出现时,机器会如何处理?或者说应该如何处理?由于机器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人工活动,自然就产生了机器的“人格化”问题,这是智能技术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吗?我们是否会更信任机器,而不是人?甚至思考智能技术应用的边界在哪里?“人工智能”依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什么?

上述问题不会在短期内找到答案,这里就显示出人类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悬置,问题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继续行动。对于设计学科而言,设计师更多地还是要探索智能技术应用的场景和可能性,带着这些悬置问题进行探索,可能带来新的视角。同时,技术应用所累积的经验也是智能进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设计+智能”为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就此领域的最新应用展开论述,希望这些成果有助于启发我们对智能技术应用的想象和思考。设计应用自然会把人文思考引入技术发展的范畴,这也是设计学的特殊性所在和价值所在。当工具越有威力的时候,我们也越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方晓风



特别策划:设计+智能
栏目主持:田 君


主持人语

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广泛改变了人类当下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面向未来的思考。传感器、信息处理、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赋予了设计师使产品智能化的无限可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面对着无与伦比的机遇,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设计与智能结合,能创造出哪些新型产品,它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实践的前沿领域,设计师有哪些创新和成果?围绕设计与智能的结合,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


本期专题集中讨论智能技术如何深入地影响着设计的发展。专题约稿六篇,分别从智能环境下的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智能与设计的关系,以及美学计算与智能设计应用模式等角度开展探讨。从学术研究、行业应用、自身实践等若干方面,探讨相关技术的设计创新可能性。


去年9月,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旨在将伦理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增强全社会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与行为自觉,积极引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活动。这一信息提示我们,加载了多交互通道的新型智能产品,能够获取、记录和处理海量的用户信息,能够给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体验,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责任和价值风险。因此,设计师在为智能产品规划信息处理中枢时,就应该将设计的责任维度纳入产品设计流程和评估之中。为此,本期专题专门讨论了智能产品设计的伦理问题。专题文章中还包含了各种视觉传感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在包括机器人、辅助驾驶、人脸支付、游戏娱乐、在线教育等领域的智能设备及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探讨了基于视觉技术打造的感知、认知系统赋予交互设计的新的可能性,以及基于触觉体验的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方法研究,为智能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参考。从中可见设计师为提升用户体验所做的努力。专题还介绍了智能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艺术审美和计算机技术服务于产品应用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期专题向读者介绍在多模态智能设计领域的一些前沿工作,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创新机会等,启发读者更进一步思考设计与智能的关系。(徐迎庆、田君)



《价值敏感的智能代理:智能产品设计的社会责任思考
王 韫、张为威、徐迎庆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设计客体的属性变化,智能产品能够获取和处理海量的用户信息,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在重塑用户的实践经验和思维模式,这可能会导致诸多伦理风险和社会责任困境。本文以人机交互领域中的价值敏感设计(Value Sensitive Design)为主要基础理论,探讨智能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首先,通过技术和设计两个视角明晰了智能产品不同发展阶段中,与伦理、价值相关的研究思潮。其次,根据“智能”程度将产品分为三个类别的代理身份,即收集者、行动者和创造者,并分别讨论其社会责任及挑战。最后,用不同的设计案例具体阐述对价值敏感设计概念的拓展和方法之应用,以适应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动态互动关系,为未来负责任的智能产品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基于美学计算的智能设计方法分析与启示
徐千尧、吴 琼、宫 未

内容摘要:基于美学计算的智能设计方法能够模拟人类的视觉系统与审美思维并对图像进行美学价值的判断,让计算机能够建模更加复杂的设计任务,也让设计过程不断朝着更加自动化、批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美学计算的智能设计方法,包括设计知识与规则提炼以及设计方案生成的设计方法和路径,并对设计师如何应对基于美学计算的机会和挑战进行了阐述。


《机器之“眼”:视觉技术在智能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王 港、陈 震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智能化产品设计中对视觉技术的结合与应用问题。对智能化产品设计案例的研究表明,通过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计算机理论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与用户体验问题,往往可以创造出突破性的智能化新产品;通过对产品设计心理学模型的分析与补充,提出IDUPM模型,并以视觉技术为技术的切入点之一,以更好地指导智能化产品的设计。作者由此指出,设计师应加强从设计学科到交叉学科的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转化,从技术创新到围绕“用户需求”和“价值创造”的产品化认知,进而更好地推动设计师设计出更多真正有用的智能化产品。


《基于多模态触觉与伪触觉反馈的智能设计触觉体验构建研究》
马晓娜、童倩倩、李一含、沈旭昆

内容摘要:触觉本身包括多模态的信息,本文聚焦智能设计中触觉体验的建构,分析了触觉多模态信息(力度、刚度、纹理、温度等)和多通道感官线索(触觉、视觉、听觉等)如何影响触觉感知,提出了智能设计中以触觉多模态信息构建为主,基于伪触觉反馈的多模态搭配与转化为辅的触觉体验的构建框架,探索触觉本身的触感反馈与力感反馈以及伪触觉反馈机制,为解决智能设计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思路。


《智能嗅觉感知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路 奇、杨佳伟

内容摘要:在人工智能与家居系统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为了更好地理解空间环境、用户习惯和需求,机器感知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是提升家居系统智能化程度的关键。前人研究主要侧重于视听感知技术应用,相比之下,嗅觉感知则较少受到关注。气味具有空间泛在性,且能够代表许多类型的关键信息,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本文首先针对家居空间开展气味通道解析,梳理家居主要气味类型和空间分布、气味流动与变化的形式,及气味活动颗粒度层级结构等。基于以上认知,本文讨论了智能嗅觉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机会,及其应用须遵循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智能嗅觉作为一种新型感知技术,扩展了设计者按照自身理念进行家居设计的能力,同时相关的设计新任务与新挑战也值得设计者进一步考量与深思。


《智能材料助力智能产品设计》
张 煜、孙宇驰

内容摘要:智能材料因其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新奇特性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感知、信息处理、机械性能等方面有着更优异的表现,必将给智能产品的形态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智能材料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在产品上,但是设计师与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智能材料有助于提升产品感知水平与智能水平,改善与用户的交互体验。本文总结了智能材料的技术特点,对智能材料对智能产品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展望,提出应当关注材料功能复用特性以提高产品设计的简洁性,以及需要构建成熟的智能产品设计平台,以便于智能产品设计与智能材料设计的紧密协作。更好地融合技术驱动的设计与用户体验驱动的设计成为智能产品设计的关键。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赫伯特·W.弗兰克,有远见卓识的梦想者:写在他95岁生日之际的颂词》
[德] 海克·菲勒 翻译:(德译英)苏珊娜·佩希 (英译中)汪芸

内容摘要:赫伯特·W.弗兰克是计算机艺术领域的元老,他于2022年5月14日庆祝了他的95岁生日。在他的周年大庆之际,位于林茨/上奥地利州的弗朗西斯科·卡罗林博物馆以一个引人注目的个展向这位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致以敬意。该展览凸显了他那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特征,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错综复杂的、具有回顾性的视角,对这位多才多艺的视觉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终身成就进行了回顾。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传统家具当代化的升维创新——以U+家具为例》
张 明、张 页、贾路思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正面临着变革与重塑,传统家具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设计、生产、传播等多维度分析“U+家具”这一品牌应对当代市场并形成自身特殊性的方法与策略,为传统家具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U+家具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经由现代化与系统化的建构实现了产品的创新升维:通过融通中外的设计呈现、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与市场传播实现了现代化创新;通过从造物到造境、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设计的转变,实现了系统化升级,形成了品牌应对新时代需求的特有方式。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丝路文化延续——记“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云南·澜湄展年)》
吴 敬

前言:“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历时2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展览曾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南通、深圳等多个城市成功举办,曾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前往南美、欧洲等多国展出,其规模和影响力日趋扩大,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深受各地观众欢迎。


得益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创造性的学术策划和学院学术平台的支持,展览已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承担中国艺术传播推广的重要任务。由于疫情原因,本届展览面临相对复杂的情况,组展难度增加。今年初,展览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各方同仁协力解决了多重意想不到的难题,为展览顺利推进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展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出,参展国数量达51个,国内国外作品190件。云南省博物馆为本届双年展提供了两个展区,展陈设计体现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土壤。澜沧江湄公河一带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突出,当地传统纤维艺术形式丰富。本届展览在“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云南昆明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有机交融,具有多元文化共呈、艺术感染力独具的鲜明时代主题。{“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云南·澜湄展年)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对于脱胎漆器的再解释:天然漆、海泡石纤维和硅藻土的复合材料实验探究》
高 尚、[韩]宋佳恩、鲁霁萱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论陈之佛图案设计中的波斯影响》
廖慧雯、沈伟棠
《新形式与新观看:毕加索的舞台设计〈游行〉》
黄莎莉《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次设计趣味之争》
关晓辉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展览作为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媒介:以第22届米兰三年展等为例》
景斯阳《“游戏计划”——纽约中央公园儿童游乐场的系统更新》
陈 泓、孙文怡、王宇婷《创造“个别化物体”——贾德纽约故居中儿童空间设计探析》
刘晨澍、吕 莉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节用与重复:贵州施洞苗族叠绣矛盾性造物智慧研究》
周 莹《图绘、再造与选择:冀鲁豫解放区的年画改造与民众接受》
张宗建、邢习娇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面向新文科的艺术教育:“影像发声法”在摄影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使用》
任 悦、高川云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20世纪制服款式中山装与日本男学生制服间的关系考辨》

田志伟、刘 瑜
《北朝笼冠的嬗变及其内涵转化——兼论武弁之制的兴衰》

李 甍
《唐代纬锦上的立鸟图案及其源流》

王 乐
《莫高窟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妆发组配及成因研究》
袁梦雅、郑宇婷
《20 世纪迪奥品牌“中国风”服装设计分析》
马玉儒、卞向阳、李林臻

《基于运动功能性需求的大童服装设计研究》
崔玉梅、冯信群、谢婉津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老年智能感应温控发热服设计》
朱达辉、罗 森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2年第8期"设计·安全"
《装饰》2022年第7期“校园设计”
《装饰》2022年第6期“毕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2022年第5期“设计·养老”
《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装饰》2022年第3期“社会设计”《装饰》2022年第2期“邮轮设计”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装饰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