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2023年第1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
2023年第1期
1958年创刊/总第357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写在前面
在今天的话语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经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词汇。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其弟子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为道”,虽然有这个说法,但是日常作为一个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它并不在价值序列的高端。
在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前董事长罗伯特·哥伦布来到中国访问。到了上海之后,见到街边有很多卖茶叶蛋的小商贩,他就指着路边摊跟高管说:“将来要让卖茶叶蛋的人都卖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才算在中国真正地把市场站住了。”这个故事反映了日常生活也意味着一个最为广泛的市场。正因为此,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日常生活成为被资本异化的重要领域。他指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规范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导致人们对现实失去感知和思考能力。
日常的意味到底是什么?在习惯的语境中,我们可能觉得日常就是平凡、无趣,甚至是粗鄙的代名词。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话语世界,它经历了一个过程,有多方面的动力。除了商业方面的动因,还有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兴起,甚至跟思想界的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上帝退位之后,我们如何获取真知,我们如何接近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面,日常生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一些思想家也通过强调生活的质感倡导对日常生活的重视,例如马丁·海德格尔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凡俗”和“平凡”才是真正值得探究和关注的东西,而不是人们通常所重视的“卓越”和“非凡”;而菲利普·贝格则通过诗歌来探究日常生活的精神层面,强调诗歌的重要作用在于唤醒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性和关切。
在当代艺术的世界里面,例如波普艺术的兴起,日常生活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表达的对象和内容。但是如果我们把波普艺术里面的日常跟画家弗洛伊德作品中的日常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态度上比较大的差异:在波普艺术所谓的“日常”里面,主要是把日常奇观化,追求视觉层面的趣味;而弗洛伊德绘画中的日常,则是一种更深刻的价值演变。尤其是他为英国女王所画的那幅肖像,这幅肖像的伟大之处不是把女王画成一个帝王,而是把女王画成一个普通人。那么“日常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日常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更深刻的体察,日常性也反映了一种对于事物的朴素的理解。对于设计而言也是如此,如何深刻地把握日常性,把日常性表达出来,可能会影响到一种新的设计思维范式的形成。这也是我们这次组织这个专题的原因。
今天,整个国家建设的目标就是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人民美好生活的主体就应该是日常生活。设计学的任务也始终是围绕日常生活,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能性,更具有适用性和创造力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对日常性的讨论,既是对这一主题的一种认识和思考,也是对于设计学的学科建设的反思。我们也希望设计学能够更深刻、更彻底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的这个语境里面,使得设计成为文化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栏目主持:赵 华
主持人语
现代性的进程也是设计与艺术进入大众与日常的进程,日常生活理论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普通人在现实中具体的生活及其意义逐渐得到重视,日常性本身亦为设计的本质属性。而日常生活比其理论更为多元复杂,人作为生命的独特个体,始终在日常生活的主体之中。本期专题特邀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与维度,讨论设计与日常性的关系。
随着技术更飞速地嵌入日常,既往熟悉的一切正在发生着改变。其中有个人经验的反馈,同时还有身体本身的介入。日常生活是诚实的,设计通过“一对一”地解决问题,在现实与实践语境的特殊性中逐渐迭代,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认识。杭间教授继多年前对“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后,从设计在日常中非理性的敏锐性与先进性出发,全面思考并审视多元复杂的日常生活,以及设计在其中的意义。方晓风教授从设计学的人文属性出发,讨论日常中的“特殊性”,以及案例研究在设计学中的价值。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具体的艺术设计实践中,在围绕日常的往复中,实现着生活的提升,同时,设计的灵感也从日常中汲取与滋养。陈岸瑛教授将“设计”的外延拓展,从造物史的角度研究作为设计本质属性的日常性,并将日常生活概括为包括物、场所、空间和时间四要素的研究对象,讨论带有中国视角的日常生活设计学。张敢教授从历史研究中美术与设计的关系出发,探讨二者的关系,既讨论其中日常经验对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包括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其的影响。
因此,日常性包含着人与附近事件的综合,包含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描,是数字化、量化无法平均与抽象的复杂,是无法忽略细节、忽略个体、忽略那些小群体的混杂的独特。沈康教授在梳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同时,也“主动”地从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策略出发,研究日常中当下经验的现代性,以及其中包含的设计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黄厚石教授则基于多年来对身边微观日常生活及其物质层面呈现的复杂现象的观察与反思,从自下而上的视角,研究日常生活的自发行为在社会中的力量。
设计的研究并非是仅从概念和理论出发的,既往发生的一切与未来的无限可能聚焦在日常中,呈现出丰富、复杂与多样的面貌。日常生活是设计最直接的界面,即时的验证、调整与反馈,并不断迭代进新的设计与新的日常中,这个过程始终在发生。(赵华)
《寄予希望的设计:超越日常性》
杭 间
内容摘要:日常是从未中断的具体的生活,日常性则往往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敏锐性与先进性。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如此受到重视、同时也在加速变化着的今天,设计何为以及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始终值得讨论。继十多年前笔者为《文艺研究》撰写的《“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文后,再次全面思考并审视多元复杂的日常生活,从专业的消解、工具理性与日常生活审美的融合、现代主义之后劳动与生活的重塑、人工智能与法治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复杂性这五个视角,以更为全息的角度思考并探讨设计与日常性的关系。
方晓风
内容摘要:本文从新时代文化创新的目标出发,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实现文化创新,同时批评了将符号等同于文化的误区,指出文化的抽象属性需要有更多元的呈现方式。进而论述文化创新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提出了对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性”的关照,辨析“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倡导设计创新从把握日常生活的特殊性入手。
陈岸瑛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将带有马克思主义背景的日常生活理论融入艺术学、设计学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将设计定义为造物艺术、生活艺术,将日常生活概括为包括物、场所、空间和时间四要素的研究对象,论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初步建立起一种带有中国视角的日常生活设计学,并对当下发生的“日常生活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张 敢
内容摘要:设计的灵感源自日常经验,就像约翰·杜威所说的艺术即经验。日常经验不仅包括设计师的生活体验,还包括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等因素。本文对上述元素在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比较不同文化和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设计形态的差异。随着设计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衰落,但是现代工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传达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历史研究中,美术与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本文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从日常经验出发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正确的设计观对于设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当代设计需要正视的问题。
沈 康
内容摘要: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设计的发展见证了消费文化的兴盛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设计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表现为我们当下所经验的现代性,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认为现代性的希望在于日常生活的微观突围。日常生活是设计最直接的界面,设计需要以人文主义的批判精神来关注和进入这个时代、这个地方。从日常生活出发,对设计来说是观念与方法的回归:向日常生活学习,为日常生活设计,并重塑日常生活。
黄厚石
内容摘要:日常生活设计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能够真实地体现出设计中文化传统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并展现出微观事物和自发行为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力量。作为一个微观的、交叉的设计研究领域,日常生活设计研究摆脱了传统设计研究的基本路径,放弃了设计师中心主义的叙事模式,将设计中的一个元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即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在审美方面产生的分歧和差异性。日常生活设计研究将质疑那些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反思技术资本对生活的过度介入和干涉,呼唤对于日常生活自发性和本真性的回归。
栏目主持:赵 华
王渤森,刘 新,钟 芳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价值、保护现状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设计,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并着重于案例研究。案例涉及基因、物种与生态系统不同层面,涵盖从栖息地设计、食源设计、生态修复/恢复设计、野生动物保护设计、自然教育设计5种类型。通过典型设计案例的展示与分析,展现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栏目主持:李 拓
[英]鲍比·布里内尔,翻译:汪 芸
译者按:鲍比·布里内尔是国际知名的纺织艺术家,她擅长各种形式的染色、印花和缝纫纺织品。在本文中,鲍比·布里内尔回顾了她的创作历程,包括其早年为戏装制作商圣·约翰·罗珀勋爵,以及在萨维尔街裁缝店为伯纳德·韦瑟尔爵士工作的经历,她在罗赞·霍克斯利教师培训学院、韦斯特霍普学院进行社区项目和学校项目的教学体验与收获,她的出版物《缝制纺织品:花卉》,直至她当下的设计实践。其中,鲍比重点阐述了她在乌干达与树皮布相关的创作经历,树皮布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鲍比·布里内尔详述了2010年的乌干达之行为她的创作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通过对于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以及创作方法的回顾与分析,鲍比·布里内尔探讨了保持创造力的挑战以及思想和观念的来源。
栏目主持:萧 冯
周 志,赵毅平
内容摘要:杭州热浪设计创新,创始于2009年,总部位于杭州。其业务涵括了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技术研发、市场研究、产品规划、品牌策略、文化IP开发、营销整合、形象传播等行业领域。近年来,在核心业务重组基础上,公司更名为“热浪创新控股”,从而开启了设计服务+品牌孵化的战略新布局。本刊于近日走访了位于杭州的热浪公司总部,采访到了公司创始人范纯、胡羽两位先生,在深入了解热浪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工业设计行业更多的思考。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以人因系统为基础的企业PI战略——潍柴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游艇发动机设计与实践》
蒋红斌、金志强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古籍版画图像校勘——以古陶瓷图像为中心》
陈 殿
《民国女性“废领运动”及其衍生和新生领型设计》
王志成、崔荣荣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融合感官人类学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体感场〉的个案研究》
张 晖《真实与超现实:声音设计在成人向动画中的功能分析——基于9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雨刷器〉的个案解析》
刘 洁、彭婕妮《日常生活维度的缺失:线性公共空间的视觉化表征》
陈玉凯,汪 琬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刘一萍,周美余,卢 明《絣染织造工艺分类与织物纹样关系的研究》
马誉珂,高 煜,王 悦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太空体验设计主题下的交叉学科课程探索》
师丹青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马玉洁,龙丽民
韩海娟,严建伟
宋睿琦,辛善超,连海涛,周 峰
王 娟,张真真
田 芳,高元鹏,霍玉佼
侯万钧,贾 铁《光作为外源性因素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孙 冰,王立雄,于 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作品
《装饰》2022年第12期“唐代工艺美术”《装饰》2022年第11期“案例研究”
《装饰》2022年第10期“设计·玻璃艺术”
《装饰》2022年第9期"设计·智能"《装饰》2022年第8期"设计·安全"
《装饰》2022年第7期“校园设计”
《装饰》2022年第6期“毕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2022年第5期“设计·养老”
《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装饰》2022年第3期“社会设计”《装饰》2022年第2期“邮轮设计”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