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2023年第9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
2023年第9期
1958年创刊/总第365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写在前面
自2018年的首届学术年会开始,我们就发起了关于“设计研究新范式”的讨论。设计学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不断在借鉴兄弟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其间存在不适用的情况,这也逼迫我们重新思考设计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设计学的研究怎样开展才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工作坊的举办是这个话题的延续和深入。去年第一届工作坊以“案例研究”为主题,最终生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证明了这种期刊直接与作者紧密沟通,学者之间全流程碰撞的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今年第二届工作坊选择“民艺研究”专题,一方面是要延续设计研究新范式的讨论,另一方面与杂志的内容建设密切相关。“民艺研究”是《装饰》的传统栏目,自创刊起,《装饰》就对民间艺术给予了充分的关注。1990年至1999年间,《装饰》推出了8期《民艺之窗》、7期《民艺之旅》以及4期《民艺研究》专栏;2001年至2003年,《民艺之窗》栏目共推出50期;2008年之后,“民艺之窗”正式更名为“民俗民艺”,沿用至今,发文量500余篇。可以说《民俗民艺》是极具特点又反映刊物特征的栏目。
围绕民俗民艺的研究文章众多,但我们也察觉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很多研究流于表面,现象描述偏多,深入分析不足。第二是有些文章往往习惯性地从现象直接上升到比较宏观的、一般性的文化解读,这使得其研究空泛且缺乏针对性。但与此相悖的是,民俗民艺本身的特质即是针对那些富有特色的现象事物、地方性的问题或者民族性的文化进行解读,过于空泛等于此类研究的意义很难得到真正地显现。此次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聚集一批民俗民艺研究的同道,进行专题性的讨论,从选题到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再到最后的成果呈现,以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集中地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一批有示范性的成果。
设计研究,包括论文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实践类型,需要在多维度往返的过程中去完善。对学科范式的讨论也可以通过很具体的细分类目的专题研究得以建立更深刻的认知。民俗民艺在当下逐步成为热点话题,相关的研究者比较多。尤其是在国家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这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与此同时,民俗民艺的研究也有其难点。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难点就是文献的匮乏,很多研究对象没有文献记载,甚至有一些历史遗存也难以做准确的断代判定。所以,民俗民艺研究往往缺乏最直接的材料和证据,这要求研究者要采用一种迂回的、间接的方式去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还要借助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地调研。另外,在民俗民艺的研究里,要强化对特殊性的理解和关注,因为一般性的认识往往建立在特殊性理解的基础之上。民俗民艺的研究价值本身就恰恰在于地域特征或者民族语境之上的特殊性。所以,基于一手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我们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一个支撑。我们不难想象,这些难点对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究者需要寻求适宜的路径去切入问题,需要有比较开阔的、人类学的视野去看待文化现象。此次专题遴选了本次工作坊中的比较优秀的成果,四篇文章所涉及的领域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各异,反映了民俗民艺研究可行的路径,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但是这些文章共同的基础都是扎实的一手材料的获取和面对材料的一种基于设计学立场的解读。因为我想,设计学的民俗民艺研究仍然具有自己鲜明的学科视角,我们更关注工艺的特征,更关注工艺的成因,更关注工艺使用的场景。
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通过无数个细节而具体化这些得以显现的,所以我们不能够用一种过于空泛的方式去谈论文化或者研究文化,这样反而使得文化研究可能落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民俗民艺工作坊,既去讨论该领域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希望这些成果为大家理解文化研究或者未来进行文化研究提供经验。
栏目主持:赵毅平
主持人语
民艺研究在中国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时间并不长,主要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对民间用品的收集整理而受到关注,并逐步发展起来。从最初把民艺作为学习的对象与创作的灵感来源,到逐步探索民艺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呼吁并尝试建构作为独立学科的民艺学,再到思考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与方向,国内民艺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装饰》自1958年创刊以来,一直对民艺给予较高的关注度,并从2008年起将《民俗民艺》作为刊物的固定栏目,延续至今。
民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与原发性。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对民艺的研究,既是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生活方式、思想脉络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的艺术、工艺、民俗与文化生态。雷圭元、张仃等一批艺术家、教育家曾倡导从民间艺术中挖掘民族性并亲自实践,一直从事民艺相关研究的张道一先生也曾提出,民艺研究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颇受重视,且发展迅猛,在立法、政策、制度、资金、扶持、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取得了切实的进展。在学术界,对“非遗”及其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也日渐成为热门的方向。与此同时,如何厘清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如何在新的社会情境下发挥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也成为学界关注的内容。
鉴于民艺研究在资料获取、田野调查、事实考证、理论建构等方面存在种种桎,且研究方法常借鉴美术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方法而较为综合,该领域的研究往往耗时较长,难度较高,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2023年夏,本刊组织了“民艺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招募了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一批青年学者,通过主讲+点评+交流的方式,探讨民艺研究的方法、路径与结果呈现。令人欣喜的是,工作坊产出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成果,并呈现出民艺研究在研究对象、问题切入点、研究路径与方法上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本刊在此集中刊发部分论文,希望给相关研究者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赵毅平)
《剪瓷雕工艺起源考辨》
郭希彦
内容摘要:剪瓷雕工艺的起源时间说法不一,目前尚无定论。闽南工匠认为起源于宋代,潮汕工匠则认为初创于明末。笔者通过调研和考证,对两种说法提出质疑。本文认为:材料、工艺和审美是判断一门工艺生成的基本因素,剪瓷雕的起源上限应该不早于17世纪80年代,它的生成是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一种技术转型。
谭晓宁、徐东升
内容摘要:母花纹样作为施洞苗族纹饰符号的母题,其生成过程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和流动性特征。母花纹样的生成同步于施洞苗族女性的成长经历,亦是族群内部从女性个体实践转向群体评估的动态演进过程。母花纹样具有固定、准确且意旨鲜明的指向性和引导性,在转化过程中母花纹样作为模件体系中的单元,通过形式上的重构和技艺上的转化将有限的母花转化为无限的织锦纹样,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族群的普同价值,以增强族群的凝聚力。文章基于施洞苗族女性技艺的“惯习”逻辑,分析技艺成为族群建构中“内核稳定”的深层要素,这种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施洞苗族独有的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
项建恒
内容摘要:本文以探究闽南布袋戏银幕化衍变的历程为视角,以一份尘封的电影档案——1983版《八仙过海》为蓝本,剖析“一种民间艺术”在时代变革中,致力于承袭传统、发展创新所做的努力。文章分析了这种“衍变”的背景、意义,以及变革的过程,从史料、访谈,再到类比、分析,针对传统木偶雕刻技法的传承、木偶戏与银幕观念的融合以及民间艺人身份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加以研究,从而展开传统民艺布袋戏在现代发展中的图景。《八仙过海》作为布袋戏银幕化演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实践,亦是重要的研究案例。
孙秋爽、王晓昕
内容摘要:作为一门外来金属工艺,日本木纹金工艺在中国云南鹤庆的发展由个别银匠的工艺兴趣而起,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受自身工艺特点、文化审美、市场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发展面貌。本文以田野考察、工艺实践等方式解读日本木纹金在云南鹤庆逐渐实现本土化的工艺演进过程,分析其不同发展阶段中工艺流变的内容与结果,并对推动鹤庆木纹金发展变化的因素进行溯源。
特别关注
栏目主持:李 拓
李 拓、杜凡怡
编者按:2023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论坛于9月2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顺利召开。论坛以“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为主题,邀请著名学者、产业领军人物、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与投资者,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各学科、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同时,清华大学《装饰》杂志与美国《莱昂纳多》杂志合作特刊发布会也在本次论坛举行。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张春艳、蔡仕伟、刘一蓝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各项体育事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对国家、社会和公众产生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理解。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再一次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联合杭州亚运会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以“社会·公众·文化——国际体育视觉设计展”为题,以体育设计的历史文献、本届杭州亚运会的全面设计方案、当代海报邀请展为主要内容,全面展现体育视觉设计创造的多元价值,以期引领公众更好地认识体育、关注体育并参与其中。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对体育设计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时代背景与文化融合的视觉呈现,分析其发展沿革和特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与分析,阐述体育视觉设计在时代发展中,以“文化图式”作为创作核心,对社会、公众和设计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栏目主持:萧 冯
李 江、周 志
内容摘要:与系出设计名校、海外留学背景加持的明星设计师不同,“澳珀”家具的创始人朱小杰并无“正规”的设计教育背景。他从一名手艺人做起,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的思辨能力帮助其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设计创业发展之路。从家具到陶瓷,再到建筑和环境设计开发,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以生计、生活和生命为主线的设计发展新图景,在助力当代中国设计繁荣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栏目主持:李 拓
[美]戴安娜·艾顿-辛克、翻译:汪 芸
编者按:戴安娜·艾顿-辛克是《莱昂纳多》杂志/ISAST(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艺术、科学、技术协会)的首席执行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莱昂纳多》倡议项目的执行董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实践教授、资深全球未来学科学家、星际学者。她有4本著作,其中包括《新全球议程:国际社会的优先事项、实践与路径》一书(A New Global Agenda: Priorities, Practices, and Pathway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owman & Littlefield, 2018)。作为“快进基金”(Fast Forward Fund)的创始人和“全球动力”(Global Momenta)的首席执行官,戴安娜获得了比尔·克林顿总统的嘉奖,并被评为“改变世界的25位杰出女性之一”(25 Leading Women Changing the World)。在本文中,戴安娜以其个人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展开了对创造力以及行动价值的深入解析,探讨了“行动价值”罗盘的4个基本方向以及创造力的5项核心实践,其中包括创造性沉思、创造性批评、创造性协作、创造性沟通与创造性内容生成。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V&A的陶瓷楼梯:南肯辛顿设计教育体系的展示》
黄 虹、李银广《晚明止园入园空间设计分析——曲径通幽入园模式的常规与变体》
张梓墨、刘珊珊、黄 晓
陈彦姝
梁惠娥、靳 璨
吴昊宇
柯胜海、张艺琳、杨志军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设计服务劳育创新与实践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设计教学项目为例》
徐 伟、姚坤雨、陈文露
栏目主持:贾 珊
《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计研究——以香港“绿在区区”社区回收服务为例》
杨 焕
尤立思、孟 晗、赵云彦、刘 翔、文航轩、季 铁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王效康、韦宜佑
徐 皎、赵曼煜
朱 力、唐 粤
胡献雯
徐 鸣、马晓昱
张 旎中南大学教师设计作品
《装饰》2023年第8期“设计调研”《装饰》2023年第7期“纸·工艺·文化”《装饰》2023年第6期“新古典主义”《装饰》2023年第5期“毕业设计·工艺美术”《装饰》2023年第4期“荷兰设计”《装饰》2023年第3期“设计·媒体”《装饰》2023年第2期“设计+文字”
《装饰》2023年第1期“设计·日常性”
《装饰》2022年第10期“设计·玻璃艺术”
《装饰》2022年第9期"设计·智能"《装饰》2022年第8期"设计·安全"
《装饰》2022年第7期“校园设计”
《装饰》2022年第6期“毕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2022年第5期“设计·养老”
《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装饰》2022年第3期“社会设计”《装饰》2022年第2期“邮轮设计”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