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方所:人们爱这家书店,是因为它有这样的设计理念

李彪 装饰杂志 2021-09-22

近年来,随着网络图书销售的影响,实体书店的运营开始纷纷尝试转型,出现了以诚品书店为代表的跨界书店,实体书店不再是简单的图书购买空间,而越来越赋予“意义”“价值”“信仰”和“社区”等元素,书店由单一空间转为多维空间,并成为目前实体书店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支点。


那么,方所成都店在多维度空间设计上有哪些创新理念,能为未来实体书店空间设计提供哪些启示呢?


1


实体书店设计的演进轨迹


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反观实体书店近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实体书店的空间设计理念上存在显著的演进脉络:


  • 一是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空间设计1.0 时代,强调“买卖”,这种空间设计强调的是“效用”,空间是装载物品的,这是最原始朴素的空间设计理念;


  • 二是以诚品书店为代表的空间设计2.0 时代,强调“体验”,在这个设计阶段,书店已经不再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空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 三是以方所、言又几为代表的空间设计3.0时代,强调“关系”,在这个设计阶段,书店已经不再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空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设计理念演进的背后是社会审美方式和社会心理诉求的变化,设计必须要折射时代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2

2


方所实体店设计


“方所”一词出自萧统的《令旨解法身义》中的“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方所最原始的含义就是一座好房子,暗含“家”的意味,其店名LOGO 也的确做成了一个房子的样子。但其对应的英文名字则为Fang SuoCommune,又指向“社区”,因此,方所既是家又是社区。


方所标识


方所希望,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发声,所有成员相互分享,通过分享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激荡与碰撞,进而产生灵光闪现般的启发,并在这个平台继续被分享。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所是一处文化再生产的新场域。


2014年11 月25 日,方所在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开始试营业,2015 年1 月29 日正式开幕。方所成都店定位于公共文化空间,面向热爱文化的所有人,是广州、成都、重庆、青岛等四个城市经营面积最大的一家,是一个像是将全世界从古至今的知识都搬来藏在大慈寺地底下的奇妙空间。


  • 物理空间设计:东西方空间美学的交会点


方所成都店位于太古里的地下,地上是一个青铜色的房子设计。房子做成中国传统房梁屋瓦的设计外形,外面嵌以星系一样的铜条,模仿鹿豹座星系的轨迹。鹿豹座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离地球最远的星系,是人类可探测到的最遥远的星系。方所成都店之所以选择鹿豹座作为外观标志,表示人类的智慧跨越光年抵达宇宙最深处的证明。


地下扶梯直接连入店内,扶梯由红铜焊接的重达16 吨的雕塑体笼罩,即红铜方舟。铜身通过从内向外手工捶打磨光而成,再经由药水擦磨以及灼烧,给人以庄重神秘的仪式感。在进入方所前,读者必须经过这段铜雕塑体才能进入开阔敞亮的地下空间。前后两个维度空间的反差——地上是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大厦,进入这个过渡带之后就进入线条分明的古朴空间,符合了方所成都店定义为“藏经阁”的设计理念。

 

成都店地上藏经阁外观设计

成都店地下入口红铜方舟设计


方所成都店在建筑材质上进行了突破并对物理空间加以巧妙运用,空间内皆运用天然的材质的木、竹、铜、铁、纸、布、石等,且均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材质的原始质感展现朴实无华的美感,体现了东方设计哲学理念。这种理念与方所书籍、美学生活、衣饰设计、咖啡的商品挑选原则一致——“运用天然材质制作,兼顾美感与实用的价值”。

 

方所在物理空间设计上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传统的书店,而是“一个阅读的殿堂”。具体实现的元素主要是采用铁铸的廊桥,而不是传统混凝土的、无缝链接的图书立柜;不同于以往隔断式的摆放,通过螺旋上升的铁塑阶梯拾阶而上的半层设计随处可见,通过这些元素的叠加建构了立体式、阶梯式的图书殿堂。这种空间的“破坏”——以上垂直面似的单一空间被彻底打破,“再造”了全新的空间维度和空间存在,并且从不同的视角均可以看到不同的空间与你比邻而居,并行不悖,单一的空间被“斩断”成不同的空间结构而存在。


  • 精神空间设计:复合式文化公共空间


方所成都店在地下的基础上构建了“B1+1”的概念,B1+1 层是在B1 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空间叠加,叠加了综合书区、咖啡区和小方所)三个功能区。


方所B1+1 层平立剖图



该层使用了大量伸展至楼顶的哥特式造型立柱,来展现物理空间的无限延伸感。设计师藉此创造出各种弧形与方形的连接与对位,将顶部做成向中间收紧的穹顶,从每一个半层设计的铁塑阶梯都可以登陆另一个空间,在另一个空间中仿佛有无数需要探知的知识。整个地下空间的支柱为37根哥特式切面造型。为发挥空间长条状的特点,造型柱的顶部均做视觉延伸处理,最大限度地将书籍的氛围延伸到空间的每个角落,打造成知识长廊。配合色调和位置精心设计的暖黄灯,让进入方所的读者仿佛置身于舞台剧场。


地下空间采用8米的挑高设计,并设计了一个几乎贯穿整个空间的廊桥。廊桥长百余米,从设计源泉上来自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通过百转曲折的设计,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视角交错感。“移步换景”,不同空间叠加交错在人们的面前,正暗合设计师“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内在设计意涵,如下草图所示。

 

成都店B1 层空间设计草图

方所内景


隔楼层往下是B1 层,通过功能区隔和文化相近构建了复合式文化公共空间。在图书“藏经”殿堂里,书柜达63 组,每组5 至10 个不等,承载图书15 万种30 万册,覆盖了社科、人文、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畅销书并不在这里看到,其主打的是具有一定深度和相对小众的门类。在选书方面,方所成立了专业的采购部门,被称为“书店编辑”,他们几乎都毕业于各高校的中文系、外语系,并且喜欢阅读。这些书店编辑的职责就是负责选择好书,并思考“让一本好书放在哪里,才最容易遇到知音”。

 

方所B1 层平立剖图


另外,方所成都店首创的儿童美育空间——小方所被故意设计在最里面,孩子们的喧闹不至于影响到外面的阅读。近500 平方米的空间内汇集图书、玩具、教具、生活用品等,孩子们可以在小方所内自由阅读、玩耍。同时,小方所还定期为孩子们开设美学课堂以及多媒体互动场,让孩子们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和思考什么是美的品质、美的素养和美的延续。

 

与别的书店不同的是,方所设有自己品牌的成衣区,即时尚区。方所一直以来主导超前的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拥有自己原创设计品牌——例外、Y’sforliving 等,并设在入口处,颇有“过渡”的意味。


美学区主要是生活用品销售区,这些生活用品不仅有实际用途,更强调其原创的设计感,品牌覆盖全球70 多家知名设计公司,产品种类超过3000 种。


方所内景


方所特辟有独特的咖啡区,均以咖啡豆现磨方式出售,品类繁多,来自全球各地,世界主要的咖啡豆产地囊括其中。喝着现磨的咖啡翻阅着喜爱的图书,享受着精神世界和味觉世界的相互交融。

 

在细节上,方所成都店也努力做到每个细节背后都有意义的产生与存在。如方所成都店的会员卡与商品包装,都有一个体态宛如长颈鹿的星系出现,这个星系是鹿豹座,与其入口的铜雕塑体上展现的星座遥相呼应。另外,在书店二楼还有一段宽仅35厘米左右的特殊走廊,被创始人毛继鸿称之为“猫步”,这也是方所的特别设计。在这里,人们必须慢下来欣赏。在猫步的两边设有专门匹配iPhoneplus 大小的凹槽,既可以放手机又可以放杂物,这样就可以心无旁骛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于大局处见细微,处处充满创意的惊喜。

 

成都店猫步走廊设计


  • 社会空间设计:多元化社会交往空间


方所虽是一家实体书店,但一直以公共文化空间策划者为定位,以后现代人们的生活审美为核心,以艺术活动为支点,渐次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生活、设计、儿童、时尚等多个文化空间场域。这些活动都在方所的小舞台进行,通过空间的分享实现文化和意义的传播,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多维空间的叠加与折叠,方所从传统一维度的单纯书店跃迁为一种精神空间。并且由于不同产业、不同社群的互动,在方所的空间内建构了新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关系束的互动场所,进而生长成为“社会空间”。


成都店内小舞台设计


除了内部社会空间的再造,方所成都店作为公共文化艺术空间,一直致力于多元文化空间的延展与推广。方所成都店每年举办近60 场跨界讲座、演出及各类文化交流项目实践,频次由原来的每月两场增加到目前的平均每月6场,即四五天举办一场的频次。其不仅仅是小型的分享会,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界、艺术界代表人物和团体进行“世界级”的交流与分享。不同文化在这里得以碰撞,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对公众免费开放,吸引了大批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已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实现了其社会空间平台的诉求。


3


后现代视角下实体书店的多维空间设计要点


随着社会信息生产与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以往以“物的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方式逐步被以“符号的消费”为主导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所取代,而符号所附着的载体——空间设计成为后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结合方所成都店的设计实践,未来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多维空间设计的意识。



  • 感官与情感的双重融合体验是多维空间设计的基础

 

空间如果只有一个维度和一个功能便会失去生命力。传统书店由于其主要以“销售”为主导功能,属于封闭与静态的空间。而方所的空间设计强调的是开放与流动,空间的独特个性已然具备了人格化,可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也重构了空间,创造了全新的意义空间。空间不再是单调的维度而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舞台,实体空间已经被超脱或抽取为意义空间,当情感与感官交融之时,空间的认同也同时被建构出来。


在方所成都店的设计中,不同空间的折叠与重构改变了消费者表层的感官刺激和固有的书店认知,使得方所从传统单一功能的书店中被彻底分离出来,进入异质化的情感建构。这时候,感官的低级认知已经上升为高维度的情感认知,进而重塑了对方所的空间认同。


  • 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感知是多维空间设计的灵感


方所成都店之所以想到“藏经阁”的设计,主要源于其毗邻成都大慈寺。大慈寺号称是玄奘法师取经的起点,而经书自然需要放在藏经阁中。而方所内随处可看书的小空间和咖啡交流的场所分别对应的是“窝”和“摆”的生活态度,符合了成都人生活闲适、喜爱交流的市民文化特性。两种纵横交错的文化交汇在方所成都店的空间之中。另外,方所提供大量外文、港台地区书籍,这是传统书店所没有的。


书籍背后是异质与异域文化脱离其生产空间后的“迁移”与“折射”,在方所独特的空间设计中得以与消费者互动,并在原生文化的解读下得以诠释与重构。在方所书店中感受别样文化,进而跨越时空建构起跨文化认同。方所虽然是一个物理空间,但多元文化在这个空间内交织汇流,空间消费者在此空间完成文化认同仪式的同时,也对空间本身产生依赖与认同。



  • 对“我们”的认同想象与共鸣是多维空间设计的诉求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类社会重归部落化和圈子化,各种趣缘群体得以聚集化与实体化,“我们”的标签得以产生与认同。


方所一直试图建构的是自己独特的书店空间意义如何“嫁接”到整个社会空间中,并希望找到方所独特的社会存在。在社会大空间内,方所希望自己的消费者与他者得以区隔,将“我们”得以聚集,重塑全新的、基于空间的群体认同,社会意义得以重新生产,社会文化空间得以重构。身处其中的群体,通过“使用商品信息来与自己有相似想法、品位、兴致等的人建立联系,并把外围者屏蔽在这种联系之外”。群体内的个体通过群体仪式和社会表达得以对群体价值观进行感知、体认、想象与整合,形成全新的空间想象,进而产生认同与共鸣,将之内化为一种社会存在。这应该是未来多维空间设计的价值追求。

 

4


结语与启示


当然,方所成都店并不是完美无瑕,其对形式的处理有些用力过度,外露的风管管线和多角造形的大立柱与书店想表达的原始本质和东方原始设计美学有些冲突。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再好的设计都不应该大于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品牌“产品”的提升,使得空间内的消费氛围更好。当“设计”大于“产品”时,设计会太突出,降低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关注度。因此,在对消费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注重设计力度的把控,以实现产品与设计之间恰到好处的平衡,以免喧宾夺主。当然,空间设计决不能忽视背后的资本属性,资本的特性往往会被其文化的特性所掩盖,这是后现代消费时代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来源:《装饰》2018年第9期

原文:《实体书店多维空间创新实践——以方所成都店为例》,文字经删减、编辑

作者:李彪

本期编辑:某个远方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