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国际知名学者如何做设计研究?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1-09-22



新书发布




2019年6月15日上午的2019第二届《装饰》学术年会上,举办了《设计研究新范式2——〈装饰〉海外论文精选》的新书发布会。


《装饰》主编方晓风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为新书加盖首发章

首发章


本书精选了《装饰》杂志2008至2018年间所发表的30篇海外优秀论文,分别从历史、实践、理论的层面呈现了近年来海外设计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知名设计学研究者(如马歌林德鲁克特里•欧文约翰•赫斯科特宫崎清)的代表性论文,呈现了他们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


对于从事设计研究的学者、教师与学生来讲,本书不仅能扩展设计研究的全球视野与专业知识,也可以在设计研究的角度、方法与写作技巧方面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文末附购买方式)


本书实物照片



主编序言


马歌林在《设计研究:使命与挑战》里,感叹“艺术世界”赋予了杜尚和曼佐尼他们的艺术创作以合法性,无论是小便斗还是装着屎的罐头,一个隐形的艺术世界保障了荒诞不经的创作,通过这些创作也显现了这个世界的活力。尽管设计与艺术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并没有形成同样有力的“设计世界”,马歌林提出的命题是如何通过设计研究来建构“设计世界”。虽然,问题的起点完全不同,但设计研究新范式这个话题的提出,其背后有着相似的因由。设计作为一个太过年轻的学科,还没有能力迅速地建构一个“世界”。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设计的整体面貌仍然难以呈现,也因此导致了研究的乏力。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去建构观念层面的抽象画面;但同时,人们更寄望于有个先验的模型,或者先天的合法性来引导具体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讲,设计研究的使命与挑战也正是新范式形成的动力来源。


马歌林《设计研究:使命与挑战》,收录于本书中

杜尚《泉》,曼佐尼《艺术家之屎》


设计研究的范式转换,或者说新范式的确立,确实并非易事,也难以在朝夕之间完成。在缺乏先验模型指引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挑战、达成使命?这种境遇让我想起了解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哲学的一个特点是喜欢使用否定句式,批评家指出解构主义非常清楚自己要离开的地方,但对于去向何方却无法给出明晰的答案。以传统的眼光看,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但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其实不乏类似的情景,而结果并不是悲观的。在今天的政府管理方法中,越来越多使用负面清单的做法,而之前的做法更多的是正面清单。比较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不难发现,负面清单的做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探索空间,创新导向的管理模式无疑更青睐负面清单的模式。解构主义的话语方式,也可理解为一种负面清单,虽未指出明确的取向,但规避了价值禁区,其前景并不因为模糊而丧失价值。设计研究新范式的探索,多少也可借鉴这种负面清单的经验,一方面我们清楚有哪些既有范式是需要警惕或规避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开阔的实验空间,通过新范式研究的积累来形成经验,最终形成相对清晰的学科场景。


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去年我们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设计研究新范式》一书,选取的是成书前五年来在《装饰》杂志五个投稿栏目的优秀论文,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设计研究领域一批相对年轻的学者们的优秀成果。这本书的内容反映了当下国内设计研究的较高水准,适合有志于从事设计研究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参考。总体而言,设计研究有更广阔的领域、更开阔的空间,以及更优秀的成果。因此,今年我们延续了上一本文集的编辑思路,着重挑选的是这些年来《装饰》所刊登的海外学者设计研究的优秀成果。

《设计研究新范式:〈装饰〉优秀投稿论文(2013-2017)》


《设计研究新范式2》的内容,一方面显示了《装饰》办刊的国际化水平,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一个更开阔的视域里,让我们去了解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域,甚至不同领域的学者,他们对设计问题所秉持的研究方法、工具和路径。


这批论文的来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装饰》的固定栏目“海外动向”,该栏目常年邀请、接受海外学者的稿件,其中既有偏向历史研究的文章,也有进行理论探讨的;二是来源于《装饰》组织的多次国别设计主题的专题策划,《装饰》在策划时这类选题时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即尽量邀请研究对象所在国的学者来撰写相关论文,呈现一手的研究资料,表现更深刻的文化理解;三是来源于《装饰》与两本著名的国外学术期刊的友好交往,我们与美国的《莱奥纳多》(Leonardo)、荷兰的《产品》(Products)签署了稿件互换的协议。以上几个渠道构成了《装饰》海外来稿的几大来源。这些稿件所讨论的话题也有很大的覆盖面,不仅仅是对专一狭小领域的讨论,而是进入到一个非常开阔的话题空间。


《装饰》2018年第3期,特别策划:《莱奥纳多》50年


这批文章数量比较多,我们并没有将《装饰》刊载的所有海外文章都放到本书中,而是从这些文章中进行了二次筛选。选取的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 一是研究视野较为独特这些文章往往从一些不为人所习见的角度来切入并讨论问题,对开阔我们的研究思路非常有帮助。例如美国学者马歌林的《设计研究与食品研究:平行与交集》、荷兰学者亚瑟·艾格与胡布·埃尔哈特的《产品演化发展科学模板能够描绘一件产品的现状与未来》、美国学者乔恩·伊波利托等合写的《新媒体,新准则》等。


  • 二是研究方法上很有特点用设计的方法来推动研究的进程,这些文章很有探讨设计研究新范式话题的意味。例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热古的《针对可持续性的社会创新与地区性“灸”治》、日本学者土谷贞雄的《沟通式营销:成熟时代的市场营销与品牌构筑》、美国学者特里·欧文的《过渡设计:系统级变更的设计》、英国学者保罗·查普曼的《沉浸式环境:真实的问题,虚拟的应对》等。


  • 三是一些偏重于历史研究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学者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和梳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品质:一方面表现为对材料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组织材料的敏感度,这些都值得国内设计研究者去学习。例如英国学者马丁·坎普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作为机器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机器》、日本学者宫崎清的《鉴古视今,重绘愿景——论日本设计之“当为”》、荷兰学者德鲁克的《米菲兔的传承:小白兔的风格之源》、加拿大学者傅凌智的《中国北方村庄里的艺术、战争与现代性》等。总共三十多篇论文,展现了非常开放的研究格局。



本书实物照片


我们在探讨方法、工具、路径问题的时候,背后有个隐含的前提:就是怎样通过设计研究来加深对设计的理解。换言之,正是基于对设计的一种较为全面、完整的理解,才催生了一些好的研究视角、方法、路径。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设计的理解推动了设计研究的路径、切入点的选择;反过来讲,这些优秀成果也帮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设计。总体来说,这批海外作者的成果代表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我们树立了更高水准的模范。这些成果所反映的研究水准虽然出自于《装饰》一家刊物,但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地这样讲:这些成果也代表了当今世界设计研究的最高水平


对于这本书来讲,我们非常希望读者们能够从几个方面去看待这本书所收集的论文成果。好论文的内在价值,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另一个则是合适的叙事策略和方式。一种是从研究方法、路径、切入点,从一个研究的视角来看待、体会这批优秀的学者是如何展开设计研究的;二是去发现这些优秀的研究者是如何展开一种研究性叙事的,他们对事实的把控、论题的表达、材料的组织、观点的陈述,也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借鉴。最后,从这些非常优秀的学术论文出发,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把学问做好的风气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批成果所呈现出的一些共性的内容更值得国内学者去认真地借鉴和思考。


设计研究的新范式,呼唤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辑海外学者的论文汇编,呈现出非常活泼的研究场景,这正是设计世界应有的特质。这批研究成果既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和洞察,也有扎实的资料工作和严谨的论证过程;既有现实问题的求解,也有理论发展的逻辑推演;既有严肃性,也不乏亲和力。从中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言,确立设计研究的新范式,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设计世界是否能催生出类似丹托这样的理论家,或者说是否只有类似丹托这样的理论家才能建构出设计世界,这一点大可质疑。设计学科的特色,其复杂性远超艺术,永远强调合作和开放。英雄人物值得敬仰,但绝不能寄望于英雄人才的独断。设计研究的新范式,需要我们更为积极地开展研究,以问题为核心聚合跨学科的知识,最终反哺到大众的设计认知。在不断往复的过程中,设计的面貌也逐步明晰起来。(方晓风)



出版信息



《设计研究新范式2——〈装饰〉海外论文精选》

主编 :方晓风

开本:16开

页数:424

定价:198.00元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购买方式


通过《装饰》杂志购买本书,我们可为您在扉页上加盖主编设计的首发章,并享受168元包邮的优惠。



购买方式:


1,复制如下链接到浏览器,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进入《装饰》支付平台入口。

http://izhsh.com.cn/pay


2,填写表格信息,请在“缴费事由”中填写购买《设计研究新范式2》,并留下快递地址与联系电话,并在“缴费金额”处填写168。

(温馨提示:可能需要填写两遍表格,才能进入支付页面)

3,进入支付页面,点击“”支付宝“,并扫码付款。

4,完成订购,等候快递。如有问题,可致电010-62798189,查询支付与快递等详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