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第一期介绍

装饰杂志 2023-03-12


艺术设计月刊

2016年第1期

1958年创刊/总第273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新年开篇,特来辨一辨雅俗。这是一对常用的概念,说起来似乎有不言自明的感觉,但真要较真释义,说清楚也非易事。在风雅颂的体系里,雅代表的是庙堂之声,规范、严正而有崇高的意味。但这一重意思并非现在常用的意思,雅的含义被后世的文人大大丰富了。风雅之事大多与庙堂无涉,而与志趣相关,梅妻鹤子可谓雅之极致,几与人间烟火绝缘了。故而,雅常常是通过对俗的否定来实现的,不知俗,难明雅。俗则是烟火世界的种种常规言行,功利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行为都难脱俗。古代的文人们通过对雅的不断定义和阐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雅言雅好之中包含了文人们赖以立身的价值观,与流俗争,亦与皇权抗,雅之所谓,非仅喜好所能蔽之。

 

雅俗之分,并非一成不变,这又是一对随着时间流转不断变化的概念,此时之雅,可能正是彼时之俗;俗事经雅士所为,也可生出一番新意,平添雅韵。真正区分雅俗的,绝非具体的行事方式或套路中的言辞,不然就不会有附庸风雅一说。言行只是表象,决定雅俗的还是言行背后的价值取向,追名逐利的风雅终究还是大俗套。吟诗作画本属雅事,若用来阿谀奉承,必遭世人侧目。一般而言,雅又是小众的,大众流行的往往落在俗字上。这按现代的观念看,又会“政治不正确”。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压倒一切,精英倾向的雅就有点不受待见。网络时代,粗鄙化也是为人诟病的一个特征。当然,真正高手可以俗言俚语写出高远意境,正如辛弃疾以口语入词曲,故称大俗大雅。

 

形而下地来谈雅俗,尤其在艺术领域,雅俗意味着不同的标准。一方面,雅之为雅,要能欣赏,必得经过教化,内含一定的逻辑推演,不是那么直观。流传的趣事里有一桩是齐白石换白菜的故事,老爷子某日突生一念,欲以自己所画的白菜换小贩一车白菜,结果遭小贩抢白,斥之为以假白菜换真白菜,无奈悻悻而回。白石老人之假白菜实为经典作品,但终不为小贩所重。另一方面,在民间流传的许多艺术形式,又都曾得到高人的加工。以木版年画而论,没有优秀画家的介入,其审美品质也难如人意。今日再论雅俗,并非要以雅俗定高下,这又是一个俗套。雅俗实在是相互依存的一对概念,难以截然切割。从雅俗入手,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范式、标准,明此理,而可转化,不啻也是创新的路径之一。

 

情绪似乎还留在2015 年,但2016 年已执拗地打开了大门。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在刊物继续得到众多学者、专家的支持和厚爱,内容上完全对得起新年开门之喜。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戈登·诺克斯先生送来《艺术、科学与大数据》的长文,我们拟分三期在《海外动向》栏目刊出。《学人问津》栏目则有娄永琪先生的《从“追踪”到“引领”的中国创新设计范式转型》一文,产业转型升级,设计必须先行。今年继续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合作《专利释疑》专栏,希望能有助于设计师们保护知识产权。今年的封面特邀请向帆老师以文本的数据分析方式来设计,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信息时代的审美范式也在变,在新年里让我们直面新所带来的挑战的喜悦!

 

特别策划:雅与俗

栏目主持:黄德荃

 主持人语

作为一对相反相成,相依共生的文化概念,雅与俗具有较多的话题意义。一方面,对两者的定义与区分显然带有明显而强烈的权力意识,是居于社会等级上层、拥有文化话语权的阶层自别于中下阶层大众并对后者进行贬斥的文化“阳谋”,而后者亦非消极被动地甘于被区隔,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对这种区隔进行消解;另一方面,雅俗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渗透又十分常见,有时甚至难以判别某事究竟为雅为俗。其中既有普罗大众、通俗文化、民间文化对上层雅文化的追求和重构,也有社会上层对俗文化的发掘、提炼与采用,还有雅人俗事与俗人雅事,混乱难辨自不待言。鉴于两者关系的复杂性,本专题组织的几篇文章,选取几个不同侧面,对雅俗间的“难分难舍”分别进行了论述,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叶实一)

 大晟钟十六件成套编列复原图


大雅大晟钟,睿智昏德公

——北宋大晟钟雅俗名实考

作者:李幼平

内容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十分注重礼乐制度重构的历史时期之一。大晟钟作为这一历史时期宫廷雅乐的代表性礼器与乐器,无论形制、纹饰还是青铜制造工艺,均反映了宋代礼乐制度与金石学理论研究,以及青铜编钟铸造等所达到的历史水平。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通过对三十余件现存海内外大晟钟遗物实地考察、音响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音乐性能研究,宋代宫廷礼乐重器大晟钟高雅造型之下所蕴含的俗乐标准音高的历史原貌,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大晟钟以其高雅的艺术品质与大雅的艺术追求,穿越千年,呈现出宋代编钟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其艺术魅力。

 

 周、汉、隋、宋青铜钟示例

 宫廷雅乐宫悬示意图


俗世雅韵——宋人生活与器用之逸事

作者:陈彦姝

内容摘要:宋代社会经济发达,文人地位极大提高,所孕育的工艺美术以典雅优美著称。即便是平民俗世,生活用器也是丰富中不乏细节,奢华内仍含雅致,将富裕生活与典雅审美巧妙融合。本文借民间制作发达,叙说唐宋金银器风格变化的缘由和时代清雅之风的形成;以瓷盏漆托的搭配,分析宋人对雅的理解和营造;从寺院经济和信女功德的对比,管窥时代生活中俗事雅事的交错。借此对宋代的器用和生活做一番考察。

 

茶盏及托,宋元

大英博物馆藏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博雅好古,清浊交错

——《骨董十三说》等所见董其昌之雅俗与真赝观念

作者:蔡清德

内容摘要:本文具体分析董其昌其人其文对于雅与俗的观念认知,及其对晚明作伪风气的立场态度。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一、博雅:好古重道,度越世俗;二、激浊扬清:绝去甜俗,于简淡中得风致;三、真赝乎:倩人代笔以酬应,心知其伪而不辨。尝试揭示和还原艺术史上一代大家董其昌复杂而矛盾的一个侧面。


好雅与附庸风雅

——从谢环的案例看明代艺术家交游中的雅贿现象

作者:崔祖菁

内容摘要:“雅贿”即以书、画、古玩等风雅之物为媒介,对一定对象行贿赂之实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当这种交往方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成为一种风气之时,便构成了“雅贿”现象。因为与艺术品关系紧密,故“雅贿”又构成一定时期的一种艺术生态。艺术品多是艺术家创造的,考察一段时期的“雅贿”现象,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与一些艺术家也存在着某种关联,有的甚至关系紧密,一些艺术家凭借其“一技之长”作为得名、获利的手段。从历史上看,由于“雅贿”行为与传统社会中的许多艺术交往行为(如雅玩、应酬、馈赠等)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常常会模糊人们的视听,甚至可以欺骗律法,因此“雅贿”现象不仅长期为人们的观念所疏忽,还反映出对艺术领域里一些问题认识的模糊。明代在仁、宣之时,文官政治初步形成,成为国家主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崇文之风渐隆,好雅的文人渐多。帝王、士大夫的“雅好”给艺术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他们的互动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性质,艺术生态环境逐渐变得多样而复杂,“雅贿”的风气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本文以当时的画家谢环为考察焦点,尝试讨论上述问题。

 


向民间学习——民国时期木刻版画艺术的本土化

作者:安宝江

内容摘要:对于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以其在民国时期的表现为依据,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首先是艺术观念的改变,从艺术家的艺术转向为普通民众的艺术;其次,要让普通民众能够乐于接受,就需要将木刻艺术中的西式表现技巧与当时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相结合,此时,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对木刻艺术产生很大影响;再次,在进入和平时期后,木刻版画注重对自身规律的探索,走上了新道路。

 


民间艺术的雅化努力——以甘肃刻葫芦为例

作者:黄德荃、李 江

内容摘要:俗文化与雅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借鉴的情况比较常见,其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也比较突出。本文即以甘肃刻葫芦为例,对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等的主动参与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进行梳理,并讨论其在非遗保护这一新的时代课题下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而揭示这一民间美术形式与传统书画艺术的关系及民间美术的雅化努力。

 

11. 葫芦茶叶罐12. 葫芦蝈蝈罐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门神与年画

作者:任鹤林、李 力 、任 涛

编者按:现在我们谈及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不免与“民俗”关联,因为如今木版年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远离了现代生活和城市,大约只留存乡间的灶画路神之类。而如果追本溯源,新春时节,迎请门神,张贴年画,驱邪纳福,实则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当中,关联礼乐祭祀,相系家国民生,并非现在简单看来的乡野俚俗,而应该看作是生活风习,有其深厚的传统根源和文化基底。时值农历新年,我们约请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的任鹤林先生撰稿,以门神为提起,追溯其文化本源;同时梳理了相关年画行业的历史发展,并通过一批馆藏作品呈现其丰富的面貌。用木板刻印表现这一系列特殊题材,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官民士商工皆有参与,流传至今仍在我们视野中的作品只不过些许。相比那些典型的清淡、平和、文雅、含蓄的艺术,它们浓重、热烈、率真、可爱,也不妨看作是对本期“雅与俗”特别策划专题的一种回应。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手艺的温度——访玻璃艺术家李锋

作者:滕晓铂 袁 园

内容摘要: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琉璃庄园,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玻璃艺术创作基地。中国最大的个人玻璃艺术常设展、收藏最全面的中国古代琉璃艺术博物馆、最大的玻璃艺术创作基地,目前都属于这座琉璃庄园。庄园主李锋20 世纪80 年代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范专业,毕业后去深圳创办了产品设计公司。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与玻璃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潜心创作的同时更致力于玻璃艺术品的经营与中国古代琉璃的收藏,并与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合作,构建了集艺术创作、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日前,本刊特约记者探访了琉璃庄园,在艺术感悟、产业运营、实践教学等领域与李锋展开对话。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刘晶晶

艺术、科学与大数据I

作者: [ 美] 戈登·诺克斯

翻译:汪 芸

“神秘是我们所能够体验的最美丽的事。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与所有科学的源头。对这样的情感感到陌生,且不愿驻足惊叹,也不愿去全神贯注地敬畏,这样的人就好像是死了:他的眼睛是闭着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艺术家的功能在于如感知一般表达现实。”

——布奇·莫里斯

文化分析“不是探索规则的实验性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克利福德·格尔茨

“真正的画家不再现真实……他们按照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进行绘画。”

——文森特·梵·高

“艺术不过是意识产业的又一个组成部分。”

——汉斯·哈克

 

1. 文森特·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

阿尔勒,1888 年,72.5 厘米×92 厘米,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要想认识到艺术在我们对大数据日渐依赖的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在人类进化过程,以及诸如语言、历史之类庞大而又长期累积形成的所有科学艺术领域知识的演进过程中,艺术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的前两部分将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生产中两种相互交织的重要元素来展开探讨,并阐述这种知识在生活及我们所存在的宇宙中的应用。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有关它们在“了解事物”方式上的区别,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创造出丰富、复杂且具有细微差别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知识”。第三部分,即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将审视这些“认识”系统如何运用于当代,尤其是如何运用在过去25 年数字革命所引发的变化上。艺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或许能够使得人类的集体反应变得具有足够的弹性,而在未来的自然与文化挑战中生存下来,并且为这个星球建构一个具有拓展性的、稳定的未来打下基础。

5. 马克·伦巴第:《叙事结构》,1999 年

 © 美国纽约皮罗吉画廊

观点

栏目主持:莫 筱

感知与成像:摄影——一种观看方式

作者:[ 美] 尹惠敬

翻译:汪芸

导言:在审视一张图像的时候,你会立即对其意向进行推测。继而,你会将该推测与他人的阐释进行对比,并意识到自己有所欠缺。《感知与成像》有助于解释这个难题。本书论述了我们如何观察以及我们肉眼所观察不到的——图像背后的规则。书中的一些案例有助你将来创作出更加引人入胜的图像,或者应用某些原理操控观者,书中的观念有助于读者理解视觉材料背后的智慧。

《. 感知与成像:摄影——一种观看方式》一书封面

理查德·D. 扎基亚著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D·扎基亚(Richard D.Zakia)博士是他同时代美国摄影教师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任教34 年,之后担任艺术摄影系主任,并负责影像艺术的硕士课程。他撰写了许多书籍,主题涉及摄影、视觉感知以及符号学,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感知与成像》被视为摄影行业的经典之作。

 

故事  

栏目主持:王小茉

永怀田自秉师

作者:尚 刚

内容摘要:2015 年1 月,杰出的工艺美术史论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装饰》杂志顾问田自秉先生逝世。作为田自秉先生最早的研究生,作者在本文中回忆了田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几件轶事。田自秉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基础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有学术,还有精神与人格。他从资料出发的严正学风、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仁厚平和的高贵品格,永远是崇高的典范。特别是在浮躁喧闹、光幻迷离的当世,纪念他,应当是为了学习他。

2002 年12 月史论系老先生合影,左起:叶喆民、尚爱松、奚静之、田自秉(王晓岩提供)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舟直

从“追踪”到“引领”的中国创新设计范式转型 

作者:娄永琪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设计与国家竞争力关系的讨论,认为中国国情和具有独特性的转型任务,都要求改变以往以追踪模仿为特征的创新模式,通过创新设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从而完成“追踪”到“引领”的转型。根据“追踪”和“引领”、“主动”和“被动”两个不同坐标轴,本文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创新设计。核心理念是如何支持“意义改变”推动发展模式改变、诱发“技术革新”,从线性的、渐进式的创新拓展到“突破式创新”,进而指出中国创新设计发展的关键是与中国社会及经济的“范式转型”紧密结合。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架构一个包括政府、产业、院校、科研、媒体、用户和金融等多方协同的生态系统,支撑中国创新设计跨越式发展。

以上文字来自《装饰》杂志2016年第1期部分目录及内容介绍,如需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装饰杂志”官方微信号或订阅《装饰》杂志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您可在“当当网”订购《写在前面》一书,也可以拨打《装饰》杂志编辑部电话(010)62798189订购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