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模视频 | 红丝带飘扬——王克荣

劳动午报 劳动午报 2023-07-24

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发展潮流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时代的标杆,在激情岁月中书写奉献与精彩;他们是社会的榜样,在代代传承中不改初心与本色。一颗匠心坚守几十载,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劳动模范。

“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分享劳模故事,将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人物小档案】

王克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护士长。她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丁格尔奖、英国“贝利·马丁奖”等荣誉。

每天,电话从天南海北打来,最晚的是夜里3点。电话的主人,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她手机里保存有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一天24小时患者随时可以给她打电话咨询、求助。

普通人对艾滋病谈虎色变。当初王克荣被安排从事艾滋病患者治疗护理工作。虽然经过相关学习和培训,但她心里对艾滋病的恐惧还是挥之不去。王克荣至今还记得自己刚接触艾滋病病人的情形:每次进病房都会在白大褂外面套上隔离服,帽子、口罩、橡皮手套一样不少,生怕有任何闪失。

而让王克荣克服心理障碍的,正是她接触的第一个艾滋病患者。老李是一个炼钢厂的车间主任,因为抢救国家财产,被烧成了重伤,在王克荣心里,老李就是英雄,艾滋病毒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对患者的歧视。为了减轻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对周围的戒备心理,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们通过郊游、座谈会、聚餐等活动,让大家放松心情。一次聚餐时,患者小李说:“护士长,我不爱吃肉。”王克荣没有犹豫就把小李饭盒里的肉夹到了自己饭盒里。小李一下惊呆了,“护士长,我家人都做不到这样啊!”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多年来,王克荣用真情走进了艾滋病患者心灵深处,用真诚赢得了艾滋病患者的信赖,人们把她称作“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2002年,王克荣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一个月。她两次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感受护士鼻祖“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她边看边流泪,深深被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感动。

回国后,王克荣将英国的艾滋病护理,结合国内的实际医疗状况,总结出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即: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履行教育、管理、咨询、培训等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

越走近艾滋病患者,王克荣越感觉到,仅在病房里关心他们远远不够,在心理上、社会交往等方面,他们更需要帮助。1999年1月,地坛医院成立了北京第一家关怀艾滋病人的社会组织——红丝带之家,并于2005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王克荣是这里的专职护士长。这里的工作人员不是穿着医护人员惯常的白大褂,而是身着日常便装,需要看他们胸前挂的标牌才知道他们的身份。

2002年8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了医疗点。由医生、护士、化验员组成了一个小分队,筛选出一些患者吃抗病毒药以缓解艾滋病病情。这个村,一年间王克荣去了14次,那一整年村里死了4个人,比之前一个月死的都少。十余年里,王克荣走遍了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员万余人,培养了大批艾滋病志愿者和同伴教育员。

作为红丝带这个“家”的大家长,王克荣总是最忙的。她要接待来访的艾滋病患者和家属、组织活动、招募志愿者、培训同伴教育员、亲自为新发现的患者提供咨询……在她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以及很多丈夫的朋友、女儿的同学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

王克荣从1997年开始从事艾滋病患者治疗护理工作,先后到14个省、市、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2005年,王克荣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最高奖“贝利·马丁奖”的护士,2013年她获得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

2015年4月28日,人民大会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把一枚金灿灿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授给这位“白衣天使”,并鼓励她“再接再厉,保持荣誉”。


北京市总工会融媒体中心、劳动午报出品

编辑:宋晓光


往期推荐


有法职说 | 扣押证件、收保证金!老板,你还敢再坑点吗?


北京百万职工都办的“福利卡”,你如何拥有?


社保降费会影响退休人员待遇吗?官方这样回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