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铸匠心·守初心 | 聆听北京大工匠的故事,感受专注带来的奋斗力量(二)​

劳动午报 2023-08-27

崇尚劳动,铸就精湛技艺。筑梦匠心,印记时代北京。

北京市总工会近日揭晓第二届“北京大工匠”评选结果。30人获评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涵盖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智能楼宇管理员、景泰蓝制作工、供热管网系统运行工等30个职业(工种)。

即日起,小午将开设“铸匠心·守初心”栏目,为您讲述他们的匠心故事,体会他们的守望与初心,感受专注带来的奋斗力量。




常锋:

二次开发让报废的机器人重生




匠人

匠语



用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去探索机器人技术,用顽强斗志和钻研品质去攻克自动化难题。



工匠档案
常锋,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常锋机器人创新工作室技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2015年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2017年CCTV2和人社部“中国大能手”机器人竞赛冠军,2018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北京市劳动模范。
技能绝活


运用机器人二次应用开发技术,改变机器人原有功能,设计复杂的通讯网络,通过彼此传递信号来认识,让上百台机器人实现复杂协调作业。


提起机器人,很多人的反应是神秘和好奇。在北京现代,有一个成天与机器人为伴的工程团队,常锋便是这个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

对机器人的管理维护中,常锋为每个机器人做了一张“档案卡”,详细记录每一次故障以及维修情况。为解决长期以来机器人抱闸故障的难题,他对电路设计进行了优化改善;根据伺服电机原理,制定了利用角度差值计算机器人数据的方法,用于快速解决机器人位置丢失故障;推进闲置机器人改造再利用项目,他将闲置的机器人重新用于冲压自动化清洗、机器人培训中心建设等创新项目,降低了闲置机器人的处理成本及新机器人的安装成本。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没有原聘外国专家协助的情况下,常锋和他的团队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对全线机器人进行重新改造升级,仅用5个月便完成所有编程,7个月便实现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当时,最难的是让机器人‘互相认识’,不发生碰撞。最终导入完全正常,让他们保证以0.1秒以内的精度进行协调工作。”常锋说,改造项目的完成,意味着团队真正掌握了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技术。

经过14年的磨炼,常锋在机器人现场管理领域开创了第一个全厂409台机器人台账、第一个通用型机器人伺服电机维修盒、第一位代表北汽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的职工、第一个汽车行业机器人工作室。他带领机器人创新团队,敲开了人工智能大门。


孙道伟:

电信“安全卫士”




匠人

匠语



无论在哪个行业,只有相信自己,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锻炼积累实力,才能使自己成为一流的人才。



工匠档案
孙道伟,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安全运营中心网络安全主管,高级工程师。获全国电信和互联网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安全卫士个人一等奖、北京市“职工技协杯” 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等荣誉。
技能绝活


具有全面的网络安全技能,在攻击溯源取证等方面能力突出,能准确定位攻击者及恶意程序投放者,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带领团队主导建立了北京电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并逐步达到业内最高水平。


说到守护网络安全,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炫酷的职业,敲击键盘,几个回合打败一名黑客。然而,孙道伟大部分时间却是对着电脑不停地分析、归纳庞大的电子数据。他和同事们就像一道隐形的盾牌,守护着大家的线上安全。

作为最早一批投身网络安全事业的“工兵”,孙道伟一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成长着。2012年,他负责维护中国电信最早的几个云平台之一,解除了平台上大批政府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安全风险,首次实现云计算维护工作的标准化及云安全业务的产品化。2014年,面对骚扰电话、垃圾短信问题频发,孙道伟和同事们设计了一套防盗打系统,为创新性产品“云讯通”消除了盗打隐患。逐渐积累起经验后,孙道伟又带领团队向电信防诈骗这一难题发起挑战,通过配合建设防诈骗系统,编制、优化防诈骗维护制度,组织落实防诈骗相关工作要求,确保所有呼叫可以溯源,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近两年,孙道伟带领团队编制了多维度全方位的安全预案,消除了大量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建立起多维度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除了大量学习相关知识业务外,他还积极参与全国各种培训和比赛,并利用工余时间,积极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和开展培训,让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网络安全专业技能。“我会用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筑牢国家网络安全‘隐形盾牌’。” 孙道伟说。


刘泽轩:

用软件技术助力航天事业




匠人

匠语



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以软件技术助力祖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



工匠档案
刘泽轩,中共党员,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某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先后承担多个项目航天产品的系统设计及软件研制,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能绝活


擅长航天产品软件架构设计与搭建、基于多型软硬件平台下的分布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给航天产品“装上”大脑。善于将新架构、新技术引入航天产品软件,提升航天产品先进性。


“刘泽轩,核心软件的设计你来试试?”当时刚刚加入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的刘泽轩接到了一项“硬核”任务。由于软件是全新的型号,且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刘泽轩完全是从零行代码开始编写,连续干了八个月,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把软件编了出来。经此一役,刘泽轩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位稳稳胜任岗位的航天人。

此后,刘泽轩先后承担了多个航天系统设计及软件研制项目。作为系统研制的主要负责人,他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核心软件的研制,还统筹规划了整个软件课题组的科研任务,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先后攻克开放式多对象综合控制、高可靠实时控制、基于关键事件系统训练效果评估等多个技术难点,优化系统架构、提高系统效能,为我国某型系统研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泽轩还带领课题组设计了一种集成式系统,提出了具有开放式架构、多节点可动态重组的系统方案,突破了柔性集成设计、安全过滤与接口设计、时序优化策略的时间片动态调度、多通道数据并行处理与负载平衡、强实时高精度指令形成等关键技术。该项目于2018年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其综合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该系统的应运而生,使我国在航天相关领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关产品的设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来源:《工会博览》杂志

编辑:刘亚静

往期推荐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北京工人”客户端↓↓

喜欢的话请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