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工匠师养成记!由『匠』到『师』华丽蜕变

劳动午报 2023-08-27


职工匠师养成记


由『匠』到『师』华丽蜕变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总工会全面启动职工匠师建设工程,面向全市公开招募职工匠师。首批33名获聘职工匠师均来自首都各行业的劳动模范、大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和企业首席技师。

今年夏天,33名职工匠师参加了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举办的首期专题研修班,通过总时长超过一个月的线下专题研修和线上针对性辅导,老师们从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讲授等方面,对职工匠师教学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指导每位匠师深度打磨主题示范课。近日,所有职工匠师均顺利通过试讲评审,实现了由“匠”到“师”的华丽蜕变。

转换跑道,全新体验,“职工匠师”这一新身份给原本在各自领域已是“大咖”的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1吴喜军:从“肚子里有货倒不出”到滔滔不绝 他将一身绝技传授给了更多人 



北京首发养护公司养护事业部第八项目部班长 吴喜军

20多年前,吴喜军只身从河南周口老家来到北京,成为一名高速公路养护工人。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并且喜欢钻研,动手能力强,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一名农村小伙向技术工人的转型。凭借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吴喜军多次在全国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感动交通人物”荣誉称号,还成为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自己虽有丰富的操作知识和经验,但如何能将自己的一身技艺传授给同事们,让身边的同事都能获益?“我是‘心里明白却讲不出来’‘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咋办?”吴喜军幽默地说。

“为了让我发挥优秀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首发养护公司以师带徒、职业助推、技能竞赛等多种活动为载体,让我当师傅、当裁判、当教练,引导我开口讲流程、讲技术、讲经验,把我的实操经验传授给广大养护员工,提升公司一线职工技术技能和综合素养。”吴喜军回忆说。

随后,公司又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室里,他既是团队的带头者,又是核心技术骨干,同时还是技术工人的教练员。多年来,他带出来的徒弟遍布首都各条高速,他带领团队成员先后自主发明40余项创新成果,在有效提高了路桥维养水平的同时,缩短了占路作业时间,节约了高速养护成本、减轻了养护员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但这些也就是教大家具体怎么干活,而在讲解深入系统的理论知识方面,吴喜军就感觉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北京市总工会启动了职工匠师建设工程。吴喜军通过了公开招募、资格遴选、专题培训、课程评审等环节,经专家组合议,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试讲评审,被北京市总工会聘为职工匠师,并获得职工匠师聘书,实现了由“匠”到“师”的华丽变身。

如今谈到劳模精神,吴喜军有了更深的感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4个字,为我们科学理解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导。做一个守本分、有追求、讲作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人,是每一位劳模的精神风范,也是每一位新时代职工应该追求的目标。

吴喜军说:“特别感谢市总工会给我这个平台,感谢市总工会职工大学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职工匠师。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转折,从一线工人到三尺讲台去展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这三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为交通强国做出贡献!”接下来,首发养护公司工会将帮助吴喜军一同完成好后续的课程设计、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让其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努力提高讲授本领,成为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教师。




2吕锦叶: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持续传递爱岗敬业的精神



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十里河加油站站长 吕锦叶

每天早上7点半,吕锦叶都会准时到达北京石油十里河加油站,带领员工进行设备检查、安全教育、监督交接盘点等工作。别以为这只是“例行公事”,实际上从如何跟不同的客户打招呼、加油站场地清扫到什么程度算达标,到设备怎么擦、巡检时注意什么,吕锦叶早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我们站长的标准真的可以用‘极致’来形容。而且每一项要求我们要做好的,她自己都会先做到,所以我们都特别服气。”便利店店员王艳说。

2002年,30多岁的吕锦叶离开东北,“漂”到北京。两年之间,她换过很多工作,做过商场的理货员,当过工厂的验货员。2004年,她来到加油站应聘,当时站长问:“会干吗?”她毫不犹豫地说:“会!”就这样,她成为了中国石化的一份子。2007年,她成功竞聘为周庄加油站站长,并在同年加入党组织。2014年6月,吕锦叶被调至十里河加油站担任站长。

十里河站是北京石油的老牌“标杆站”,如何保证销量增长,服务提升,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这成为摆在吕锦叶面前的考题。十里河加油站地处东三环辅路,提高加油通过率一直是油站的一大难题。她从调整油品布局入手,让进站的顾客在每一条车道都能加到适合品号的油品。为不影响白天加油,她将卸油时间全部调整至深夜。通过一系列操作,加油站日出库量从原来的60吨提高至80吨,实现了客户满意和企业创效的“双赢”。

吕锦叶还提出“特色、陈列、开口、考核”四张牌的销售法。即根据客户类型细分营销市场,根据营销活动摆放亮丽堆头,根据不同的客户推荐不同的商品,细化二次考核,鼓励员工多劳多得。通过打好四张牌,员工收入由月均3000元提升至8000元。2017年成为北京石油第一座千万元便利店,并连续三年非油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关。

2020年11月24日,对吕锦叶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她光荣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在参与“职工匠师”的培训过程中,吕锦叶与各行各业的匠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她更加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伟大。“一个多月的培训,使我的授课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以前,我给大家做培训演讲的时候,大多是教大家具体怎么干活,一般都是想到什么讲什么,思路十分零散。通过这种高水平的培训,我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纳、提炼,使我的授课内容更系统、更有逻辑性。” 吕锦叶说。

吕锦叶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她说:“作为一名劳动模范,光会干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将我们的工作经验与职业精神传递出去。成为‘职工匠师’,我会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员工提升技能,在岗位上争先创优。”




3杨硕:学习打造强有力团队 擦亮匠心服务品牌 


北京北燃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杨硕

在“北京大工匠”行列中,北京北燃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杨硕绝对算得上是年轻的面孔。他生于1984年,2007年从湖南大学毕业后,便扎根供热运营一线。到如今,他带领团队负责的项目,累计节约燃气量超过2400万m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节约能源费用6600万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方便居民生活、改善宜居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参加职工匠师培训过程中,杨硕用“升维思考、突破自我、执着向前”三个精神标签道出了自己的成功法宝。

在大工匠挑战赛中,杨硕与热力集团、首开房地等单位十几名选手同台竞技。针对“居民末端不热都有什么原因”的问题,杨硕与其他选手的回答有着明显差别。其他选手的回答无非都是排气、放气、水力平衡调整等,而杨硕从设计、施工、运行三个环节分别列举了原因和解决办法,让专家直呼这是“超纲答题”。多年来,杨硕正是靠着举一反三和创新思考把自己锻造成了一位“超纲选手”。

作为一线和管理都要参与的综合供热人才,杨硕坚持“用户的反馈不会骗人,服务要挑不出毛病,安全要找不出纰漏”的服务标准。2009年,他针对小区生活热水系统存在循环水泵、补水泵设计选型不合理、缺乏调节节能装置造成能耗较大的问题,着力开展技术改造,使得改造后的耗电量较之前减少了65%。2010年,北京市大批居民小区划归北燃供热有限公司负责供热,从原有的只负责锅炉房,变为从改造到运行。公司将老旧小区设计、改造的任务全权交由杨硕负责。已有几年一线锅炉房工作基础的杨硕,结合所学专业,在2011年完成了第一个项目的改造交付。该项目不但供热效果大幅改善,而且为业主节省了大量资金。

2018年,杨硕开始负责某研究院生活区180万平方米“三供一业”项目。他加班加点对50公里长的管线进行了25000次水力平衡调节,同时加大对供热管道跑冒滴漏处理,排查处理管道漏点517处,并将全年检修任务压缩在1个半月内完成。采暖季结束时,同比上个采暖季节约能源成本超千万元,项目一年扭亏为盈。同时,杨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自动控制系统,将OT技术和IT技术结合并推广,将供热由传统的人工操作向数字化转型。根据“三供一业”供暖项目特点,杨硕为各子系统建立相应模块,将模块组合搭建集中供热系统的仿真模型。模拟仿真系统投入运行后,同比上个采暖季节约燃气106.2万m3,减少碳排放2166.48吨。

在职工匠师的专题培训中,老师所讲的团队合作内容让杨硕十分认可,这与他工作中所坚持的“独行快、众行远”理念不谋而合。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经验、技能技巧要领分享给班组员工,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能型、专业型技术人才队伍,并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

2017年至今,杨硕搭建了公司能耗管理系统、集中报修系统、设备台账管理系统等能耗管理平台,全方位推进供热管理数字化、智能化。2020年,杨硕负责组建了集团智慧运营中心,搭建集团智慧供热云平台,帮助供暖企业采暖季节约能源成本750万元。

职工匠师培训再次让杨硕意识到了工匠精神传承对产业工人队伍壮大的必要性。“以前觉得传帮带就是技术和理念的复述和传达,现在明白了传承效果和个人魅力、沟通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息息相关。”杨硕感言,以后在团队管理、团队沟通、团队建设等方面,也要让自己上升一个维度,发挥自己年轻、思维活跃的优势,争取把自己的工作做成独立、特色的匠心服务品牌。

现在,杨硕正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智慧化供热自动控制系统,将自身先进的OT经验与IT技术相结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仿真等技术统筹分析优化系统中的各种资源,构建新一代供热系统,将供热由传统的人工操作向数字化转型,并使之形成相应标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为首都实现节能减排、环境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4贾文岐:用理念唤醒潜力的觉醒 用匠心酿造职业的精醇



北京公交集团客二分公司驾驶员 贾文岐

“我1991年开车,已安全行驶115万公里。”贾文岐是一名公交驾驶员,来自北京公交集团客二分公司,是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匠师,201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从一名驾驶员到职工匠师,他是怎么成长的?

贾文岐告诉记者,他今年53岁,1989年他是一名售票员,1991年开始当驾驶员,从事驾驶工作整整30年。“这么多年来,我感触很深。成长过程中有坎坷,我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我刚刚写完一本书,叫《潜力的觉醒》,把自己30年的驾驶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能把自己成长的经验与感悟传承下去。”

“刚开始开车时,我还年轻,以为只要有热情就可以把工作干好,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心里有些迷茫。当时车队领导找我谈心,‘贾师傅,要想开好车,要先学好做人’。我很疑惑,我做人有问题吗?开车和做人有关系吗?哪有那么深刻的道理?后来慢慢总结,我认识到车品就是人品。自己性格比较急躁,后来就加以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职业精神的培育。”贾文岐说。

让贾文岐快速成长的那一次经历,他终身难忘。那是1992年,他刚当公交车驾驶员不久,当时他开一辆公交车过一个路口,一辆小汽车右转弯没有让行公交车,贾文岐也没有减速,等到跟前快碰撞了,贾文岐赶紧急刹车,导致一名乘客摔倒并送医院,交警判了双方的责任。

这次事情后,贾文岐吸取了教训,从中也总结了经验。

一转眼,就到2008年,那时候分公司评选礼仪服务标兵以提升驾驶员素质,分公司实行暗查测评。当时贾文岐也按照自己日常的操作驾驶,到了终点四惠站时,他发现后面站了一位中年人并对贾文岐说:“我是分公司稽查员,负责验收的,你今天驾驶非常平稳。但我还是要和你说,职业驾驶员要有职业素养,开车要注意乘客的感受,轮动一寸车尾动一尺,轮打半圈车尾动一米,要时刻为乘客安全考虑。这是我个人意见,供参考。”

“听了稽查员的话,我一下子醍醐灌顶,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驾驶精髓。当时我已经快40岁了,感觉驾驶技术还有不足,总想在哪里提升。我驾驶的公交车身12.7米长,车一旦甩得厉害,乘客就会感觉不舒服。”贾文岐说。

随后,贾文岐对自己的驾驶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起步不挺胸,刹车不磕头,行车不顿挫,转弯不甩尾,打轮轻柔舒缓”的经验。后来,乘客们下车,很多人夸“师傅您开得真好,真稳,坐您的车是一种享受”。“乘客的表扬对我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满足感。我给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给自己带了很大的快乐。”

“从这以后,我的职业认知又提升了,看来开好车和做好人的确有很密切的关系!”贾文岐说。

2010年,车队推选贾文岐作为公司首席驾驶员,2011年被推荐学习驾驶员技师。2014年,二分公司举行技能大赛,贾文岐当上了教练。作为教练,贾文岐深感责任重大,不仅传授技能,还传授企业文化,把自己总结来的经验教训,都传承给年轻职工。“技能大赛是一名技工到工匠必须经历的一课,也可以说是一关。参加技能大赛对驾驶员的提升不仅是技能,还有理念上的。当时我带的学员里有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工匠杯平稳驾驶大赛还拿了第三名。”贾文岐说。

2015年,贾文岐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被评为劳模后,我的愿望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初步达成了。”贾文岐说。

近几年,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贾文岐忙着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出书,总结出了“渐进式操作法”,并总结出了理念强则意识强、意志强则能力强、能力+服从意识的职业理念等,并取名《潜力的觉醒》。“来到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后,我们经过两个月的培训,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把成长经历和感悟总结精炼出来,准备给青年员工上课。我觉得培训老师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辅导我们做PPT,怎么去提炼故事,怎么去讲课,甚至到晚上12点。”贾文岐说,“我下一步要把从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培训学到的真经,带给更多人。”



5温莹莹:挑战自我 走出“舒适圈” 做“三种精神”的优秀传播者


北京环卫集团机扫公司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 温莹莹

温莹莹说自己是“根红苗正”的环卫人,是家里第三代环卫人。

温莹莹十年扎根环卫一线,立足天安门地区环境卫生首善之区建设,带领党员形成以重大活动保障为核心的1+N天安门作业模式,和团队一起将作业质量从“双十”提升至“双五”标准,即垃圾落地时间不超过5分钟,作业后路面尘土残存量不超过5克,让天安门广场可席地可坐。作为首都核心区的环卫人,别人过节,他们过关,没法陪伴家人和年幼的孩子。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和保障工作中,她平均每天行走2万多步,查看点位、反复推敲作业方案。保障中,她连着40多个小时坚守岗位,带队完成表演方阵就餐垃圾收集、观礼台清扫等任务。在自己的岗位上,温莹莹用坚守与奉献,展现着新时代环卫青年的风采。

自今年7月7日起,温莹莹在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职工匠师研修。从案例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架构设计到教案与课件制作、授课表达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学习。

“在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我们享受了课程研发与设计的饕餮盛宴,也让我们离成为一名职工匠师的梦想更近一步。还记得在职工匠师研修班开班动员的时候,刘蓉书记说‘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是职工匠师温暖的家,是贴心的娘家人’,他们高质量的教学与保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娘家人的贴心、温暖。”

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得心应手,然而成为“职工匠师”,让温莹莹经历了迷茫、痛苦、苦思冥想、拨云见日直至成竹在胸的过程。温莹莹说:“记得刚刚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很迷茫,在培训之前,我自己尝试搭了几次框架,可是都不太理想。你比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讲什么、怎么讲?这些问题困扰我很久。所以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培训,像一场及时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培训中,老师们生动形象的案例讲授、深入浅出的知识解读、循循善诱的思路启迪;“一对一”精准辅导,“点对点”助力提升,“手把手”本领传授,课程的架构逐渐明朗清晰,温莹莹清晰地感到“职工匠师”的羽翼逐渐丰满。确定主题、搭建框架、选取故事、制作PPT,她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不断努力下,思路逐渐明确、内容逐渐充实、表达逐渐流畅,尤其是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听众产生共鸣的时候,温莹莹说:“我体会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欣喜与成就。”

成为“职工匠师”,温莹莹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大家都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可面对“职工匠师”这一新身份,所有人走出“舒适圈”,勇敢的向自我发出挑战;面对困难,大家向难而行、迎难而上,与老师的反复沟通,促膝长谈至深夜,即使是在课间和吃饭的时间,也都在持续的思考和交流。面对课程,所有人都精益求精,反复的推敲、请教、打磨、尝试,哪个题目更吸引人、哪个故事更能打动人、哪张照片效果更好,就连眼神、手势、肢体动作这些小细节,都反复的琢磨,想的就是好一点、再好一点。

温莹莹说:“成为‘职工匠师’,是一种责任。能够成为‘职工匠师’,是对我们的肯定,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今后我会珍惜每一次讲课的机会,认真备课、悉心准备,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传承和弘扬‘三种精神’中,践行自己作为‘职工匠师’的责任和使命。”




6周晓杰: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好工匠故事 担当起工匠人才培养的助推人 


北京京彩弘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晓杰

“这次职工匠师培训,不仅让我结合个人岗位和本职工作更好了解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含义,更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沟通和表达将自己对这三种精神的理解传递给更多行业职工,形成传帮带的大环境与新格局。”经过职工匠师培训,“北京大工匠”获得者、北京京彩弘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周晓杰表示“获益匪浅”,明白了工匠不仅需要“硬件”支撑,更需要“软件”赋能。

从一名园林行业的白丁,到获得“北京市技术能手”,再到如今的“北京大工匠”,周晓杰的职业生涯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始终联结在一起。刚毕业时,周晓杰认识的植物不足100种,更谈不上了解北京当地苗圃和苗木。北京市城区园林植物种类有113科、407属、800余种,想要把这些植物弄到“门儿清”,绝非易事。于是她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北京的各大苗圃、公园和植物园,走进各条街道去实地调研。大多数苗圃都建在偏远的市郊,单程时间往往都在3小时以上,周晓杰带着水和面包,坐着公交车早出晚归,用脚步丈量各种类型苗圃的面积,记录品种、规格、数量、种植株行距等信息,了解北京不同区域植物的四季生长状况。她经常独自行走在田间野地,陪伴她的经常是日落日升、村庄犬吠、林间蝉鸣。也正是这段经历,为她的林木种苗技术研发、新品种苗木引种驯化、良种繁育等技能打下良好基础,从业以来,她引进驯化新优彩色苗木80余种约20万株。

在职工匠师的培训过程中,老师们要求每名学员结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大主题,总结出各自对“三种精神”的理解。周晓杰给出的标签是“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而这三个精神标签背后,是她职业生涯中无数创业创优的生动故事。在周晓杰看来,与“勇于创新”精神标签相对应的主题,对她来说一直都是“让北京的冬天绿起来”。

2015年,北京园林绿化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工程计划利用2015年到2022年八年的时间,在北京推广80多个植物新品种,建设若干个示范区,解决首都园林绿化色彩少、绿期短的问题,推进园林绿化景观质量提升,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三季有彩、四季常绿”的宜居之都。周晓杰便开始了新品种“京彩常绿一号”的研发、嫁接、育苗工作。

新产品的诞生不是简单的组合(嫁接),细节、效率、难度都远超常人想象。为了缩短生产年限,周晓杰和团队选择让苗木的嫁接和移栽同时进行。72小时之内完成苗木的起苗、嫁接、装车、运输、栽植,嫁接时足足有300余个接口,还要进行土壤改良、土球消毒、水肥供给......周晓杰事无巨细,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将自己对苗木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转变成了苗木顽强的生命力,近600株“京彩常绿一号”嫁接的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

让北京的冬天绿起来不仅需要品种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在“大规格苗木双容器育苗技术”上,容器苗所使用的外盆材料已经更新到第三代,里盆已经更新到第五代。外盆从原来的塑料材质升级成了如今竹材料的竹缠绕复合管,单件产品的成本也由原来的1350元大大节省到了现在的750元,还能起到减少碳排放、增加生物资源利用的效果。

在职工匠师培训课堂中,周晓杰意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必须要把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分享给更多园林职工,才能做到开枝散叶,让首都园林绿化事业人才济济。“单纯枯燥的讲授是不会有人感兴趣的,我们需要学会转变身份,走到广大职工中去。”周晓杰说,“要充当朋友、伙伴、分享者、帮助者,用亲身经历激发职工动力,用实践提高职工能力,去传道授业解惑。”

周晓杰说,她的梦想是行走在祖国各地的森林山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北京增彩延绿,装点每一个春夏秋冬。






来源:劳动者周末
编辑:刘亚静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北京工人”客户端↓↓

喜欢的话请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