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级榜单,广西三人入选!他们的故事感动全国
近日,
中国文明网公布2019年1月
中国好人榜,
广西三人上榜!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
翟才彦
退伍军人34次无偿献血
去世后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
翟才彦,男,退伍军人,生前为广西钦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弥留之际,翟才彦紧紧抓住妻子蒙玉兰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安慰着妻子。蒙玉兰点了点头,可她一转身,强忍的泪水不禁在眼眶中打转。
2018年8月21日16时20分,翟才彦走了。他把眼角膜捐给两名受捐者,把光明留给人间。
翟才彦1983年入伍,1998年从武警钦州消防支队退伍自主择业。从有数据统计的2003年开始,翟才彦先后34次参加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到10000毫升,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长超过600小时。在罹患癌症后,翟才彦依然坚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深入钦州大街小巷宣传无偿献血。在生命的最后,翟才彦说服家人,与钦州市红十字会签下了捐献全身器官的自愿书。由于癌细胞已经严重扩散,经过医学专家评估,只有眼角膜能够捐献。
翟才彦2010年加入钦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2014年经选举担任协会的副会长。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方面,除了每年固定参加献血外,翟才彦经常和协会志愿者随钦州市中心血站的献血车到乡镇、学校和机关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每年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当天,翟才彦带领协会志愿者环钦城骑行来宣传无偿献血,到人群密集区发放宣传资料。在翟才彦的感染下,身边的同事亲人纷纷加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中。儿子翟高旭更是在其耳濡目染下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十八岁的成人礼。在其他志愿服务方面,翟才彦都亲力亲为。钦北区小董镇六琴村的西陵小学六琴分校,全校只有4个班级4位老师,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学校硬件设施简陋、学生文体活动缺乏。翟才彦了解到情况后,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翟才彦和协会志愿者一同到学校看望这群孩子。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送去练习本、笔记本、书包、乒乓球桌等学习文体用品,详细了解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送去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像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很多,不管是本协的还是兄弟协会组织的,翟才彦都会主动联系,积极参与。在翟才彦和协会志愿者共同努力下,钦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多次获得自治区、钦州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嘉奖。
2015年翟才彦罹患癌症,但他依然坚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从查出癌症到离世的三年多时间里,不管活动大小,不管是宣传无偿献血,还是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每次活动都有翟才彦忙碌的身影。翻看活动的留影,翟才彦爱笑,笑起来双眼眯成两道月牙弯,温暖而祥和。但是笑容的背后承受多大的病痛,恐怕平常人真无法想象。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这是翟才彦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就是这样一名公益事业的坚信者、传播者、践行者,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钦城梦想,将公益精神传遍钦城每个角落,带动一群人,感动一座城!
石兰荣
为践行承诺
六旬老人带领村民20年开辟天堑成通途
石兰荣,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弄洛村原村委主任。六旬老人带领村民用双手将弄水屯的天堑开辟成通途,解决出行难题。
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弄洛村弄水屯地处在群山环绕之中,出行只有靠手脚并用翻越陡峭的石阶路,层层山岭挡住了村民向外发展的脚步。与世隔绝,这成为挡在石兰荣和村民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 1997年,石兰荣担任弄洛村村委主任,向弄水屯村民承诺,不管如何困难,必为乡亲们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马上向县政府申请资金补助,一定要把这条山路打下来!”为了争取资金,石兰荣与几个同伴向村民集资了2700元,用于往返来宾的路费等支出。一次不行就跑两次,第二次材料欠缺就去第三次。 不曾想,“化缘”之路不仅坎坷,还遭到村民质疑:“石兰荣,跑了几趟把2700元都挥霍一空了吧?”“你们不用担心,这条路拿不下来,我去挑煤挖矿也会把大家的钱还上!”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石 兰荣跑了8趟,历时两年,争取到了11.87万元的“巨款”用于修建道路。时隔二十年,石兰荣依然清楚地记得这笔钱的确切数额。
修路经费不足,村民只能自己动手干。2000年,石兰荣正式带领“愚公团队”开凿新路。那时候弄水屯人口不过200人,青壮劳动力更是稀少。石兰荣带着30多名村民,分成6个小组,用斧头、簸箕和 木头做的“钢钎”,组成一支施工队,吹响了修路“集结号”。
大石山区,手工修路何其困难。在修路的宽度问题上,村民们意见产生了分歧,部分村民主张修建只通人和单车行走的道路即可,没必要大刀阔斧把路面修得太宽,剩下来的钱投入生产。“必须把路建好建宽!未来社会发达了,这羊肠小道怎么发展?”石兰荣急得拍了桌子,他力排众议要求把路面拓宽到3米多,并且亲自拿着尺子去量,不够宽的必须重修。弄水屯通往弄某屯4.7公里的石阶上,每年9 月到11月农闲时,石兰荣带领6个小组热火朝天地开山劈石,12月至次年8月则专心回家搞生产。
巨石被一斧子一斧子敲碎了,碎石一担子一担子挑上来。2005年,历时5年,石兰荣带着30多位村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像愚公移山一般,终于把弄水屯通往弄某屯的4.7公里的石阶路修成砂石路, 打通弄某屯与外界的联系。“把这条路打通,是我当村委主任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大家都称赞为功德工程,其实过誉了,我心里就觉得这都是应该的。”石兰荣回忆起峥嵘岁月时,语气云淡风轻。
原本以为把石阶路变成砂石路就安心了,谁知修路工程才刚刚开始。由于砂石路路基不牢固,每年汛期一到,暴涨的洪水将半条路冲走,路面上显露出狰狞的巨石,极易伤人。于是,每年暴雨过后,碎石路上总能见到石兰荣带领村民补路的身影,他们一次又一次把冲毁的路面修补平整,保路人平安、路途顺畅。这反反复复地一直修到2017年才结束,当地政府在石兰荣带头修建的砂石路基础上建成水 泥路,弄洛村集体实现道路硬化,石兰荣这才光荣“卸任”。至此,石兰荣为践行当初的承诺,已带领村民修路整整20年!
黄凤梅
好妈妈照料捡来的智障
“女儿”十余载 谱写大爱歌
黄凤梅,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屏山乡文化村板龙屯人,现年62岁。2001年冬天的清晨,她偶遇弃婴,她没有放弃这个小生命,收养了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女婴,十七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没有血缘关系的智障“女儿”,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段佳话。
2001年1月13日,也就是2000年农历十二月十三,当天清晨,当众人都还沉寂在冬日的睡梦中,一声陌生婴儿的啼哭奏响了黄凤梅的别样人生。
“那天是星期天,我起得比平时晚了一些。当时我们住在屏山街上,旁边是修车铺,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就开门出去看。看到门口有个孩子,旁边有张字条写着孩子的出生日期,是2000年农历十二月初九,还有五十块钱和一个坏了的奶瓶……”提起那天的情形,黄凤梅记忆犹新。看着一直哭泣的孩子,她心疼不已,当即打了乡里派出所的电话,再到计生站、民政所,几经奔波却没有结果,“当时民政方面让我先照顾着,找到孩子父母再联系我,可一直没有消息……”面对无人认领的婴儿,黄凤梅心软了,跟家里简单商量后,她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体检,并办好了收养手续,并为女儿取名“少珏”。
就这样,已经有了2个儿子的黄凤梅,又多了个女儿。当时两个孩子都在读初中,正是花钱的时候,加上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一家人的经济全靠帮人打零工的丈夫,全家人的苦、累可想而知……
知道女儿少珏是智障后,黄凤梅没有难过,认为“这是缘分。”从那以后,她对这个女儿付出了更多的爱。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黄凤梅一把屎一把尿清理,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饭,耐心地跟她沟通。
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孩子,又查出这个病,将来的生活肯定会很难,很多人问她有没有想过放弃。但黄凤梅总是笑了笑说:“放弃的话,这个孩子怎么办?怎么也是一条生命,人命关天啊,我实在舍不得。”
黄凤梅的两个儿子十分懂事,对相差十五岁左右的妹妹非常疼爱,每次放假回家,就帮着照顾妹妹,让父母省了不少心。在一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小少珏慢慢长大了,有一些自理能力,也能和人进行 简单沟通,但为了巩固病情,现在每天仍然需要吃药,“去过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实在不方便,就回来了。学校给她发了课本,老师有空就来家里给孩子上课,这一点,我们很感激。”黄凤梅说,每 次老师来家里,小少珏都特别高兴,也听话很多。
回顾黄凤梅十几年照顾“女儿”的生活,艰苦却也乐观。早年从礼智林场下岗的黄凤梅,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每次带孩子去医院,“至少得花400多块的药费。”孩子天性爱玩,经常要出去溜达,但由于智力不健全,村里有的小孩欺负她,不跟她玩,她就上前打人,下手没个轻重,这就是黄凤梅最担心的。“她只听我的话,总不能让她惹出事情来,所以我只能在家看着她。”艰苦的生活没有减少小少珏得到的爱,黄凤梅常说,我们家是困难了点,但只要还有一口吃的,都会先给少珏。
现在,黄凤梅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家,也有了各自的孩子,在县城打拼。黄凤梅偶尔会自责,老大的两个孩子都还小,两口子自己带,自己帮不上忙,因为家里女儿更需要她照顾。
几年前,黄凤梅领到了退休金,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家里的房子也建起来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毛坯房,日子总比以前好了一些,可女儿许少珏仍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只要我还活一天,就养她一天,但我担心以后我不在了,谁照顾她?”现在,小少珏已经17岁了,许多事还需要旁人手把手帮忙。尽管如此,黄凤梅也无怨无悔,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好心人资助小少珏完成手术,让孩子以后的生活有保障。
这就是黄凤梅,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怀着悲悯之心收养弃婴,在孩子被确定为弱智后四处寻医,17年来手把手呵护不离不弃。有句话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黄凤梅用母爱的火焰,照亮了小少珏的人生路,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掌声送给他们!
✪大家都爱看
来源:中国文明网
编辑:莫雨田 实习生 欧美
责任编辑:蒋晓伶
值班主任:叶焱焱
值班总编:车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