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老地图,贴着广州旧城根转圈圈
广州,曾经和许多城市一样,城墙环绕。
建城二千多年,广州城还是“一样的格局,一样的味道”,只是“大了一点”。
一样的格局?千年以来,广州的心脏都在越秀,时代在变,心脏始终搏动。
大了一点?广州整体空间大了,最有味的广州还在越秀。
用心聆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心脏律动的声音,就好像是这座城市2200年从未衰竭的动力之源。
“乡话多”遇上“城会玩”,越秀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
不如,就让我们带上一张1860年的广州老地图,跟着《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的城市专家和摄影师的引导,沿着已经看不见的城墙兜圈子,开启一段时空穿梭之旅吧。
(由《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基于现代地图,并加上旧城墙地址绘制的广州府城穿越之旅地图,黑色城墙
“和读书有关的在城市东南侧,广东考举人就在这边考。”著名园林设计师吕兆球是这次穿越之旅的带路人,他对旧城了若指掌。城市东南侧,便是昔日的广东贡院所在,我们寻访城墙的第一站,便是广东贡院旧址。
虽然科举废除近百年,贡院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圣,然而今日,我们依稀能站在龙虎墙前,感受当初文人中举的狂喜,就如同今天你跟同伴说,考上了顶尖985高校,激动么?
东起东濠涌,西至德政中路段,南临文明路段,北接中山四路,是如今的龙腾社区。清代广东贡院明远楼(红楼)就坐落在社区里。
作为清代四大贡院之一,整个清代,广东贡院共产生举人6000多名,是广东籍官员的摇篮。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如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曾在广东贡院考过试。有意思的是,1904年,刘春霖、朱汝珍和商衍鎏被钦定为科举史上的末代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中朱汝珍和商衍鎏就是广东人,都曾在广东贡院考过试。
(1905年,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废除,属于旧学的广东贡院被改建为两广速成师范馆。1926年8月,国立中山大学在此诞生)
(红楼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场,当年,省里的学政官员就站在红楼上监考,南边是一间间作为考生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的考棚,又叫“号房”,如今再也不能见此景了。)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钟楼举行,鲁迅先生在任职中山大学文学系时也曾在此工作和居住。)
(1959年,贡院旧址又建起了广东省博物馆。贡院最终形成以钟楼为中心,西图东馆后红楼的布局。)
从贡院出来,在它的西墙,就是科举放榜之地,即德政中路、文明路靠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西墙部分,是龙虎墙旧址。
当年的中举,那就是鱼跃龙门。据说,当年龙虎墙周边小巷的很多人家都贴着这样的对联,“出入凤凰池上客,往来龙虎榜中人”或“一举名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等。 只是现在这些差不多已被“出入平安”代替了。
(当初拥挤的看榜人群,如今只有稀疏的游客匆匆而过。)
(真正的龙虎墙大多是青砖一顺一丁砌成的,可见其建筑级别之高以及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广州的经纬度坐标是多少?
你可能轻轻松松就能在网上查到,不过一百年前就没那么容易。
就在龙腾社区,与红楼同处一座大院内,还藏有中山大学的一处“校产”——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它是广东近代第一座天文台,也就是在这里,广州人第一次用现代科技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老天文台是一座面积并不大的3层建筑,东侧的观测台稍高,顶层是放置观象设备的穹顶。)
(中山大学天文台建于1929年3月,由留法天文学博士张云教授提议修建并亲任台长。1978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南城墙进城,车水马龙,古代如此,今时亦同,繁华不减。
商城广州,在城墙上的展现,是新城西南城门的命名,比如油栏门和竹栏门,这样的名字是不是很接地气呢?
站到一德路地铁A出口处,那里就是曾经的油栏门,再往西走不到100米,就到竹栏门了。
(一德路有许多不同行业的批发市场,比如海味干货、玩具等。)
(商业繁华的一德路。)
(坐落于一德路的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当年,这里是两广部堂所在。两广部堂,相当于广东、广西的省府所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后来修建成为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
初秋广州,天气刚好,风儿正轻,宜登高怀古。兴致所至,何不“附庸风雅”一番,登高而怀古思幽。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守将朱亮祖拓展广州城墙,向北横跨越秀山,并在最高处建筑镇海楼,为五层楼阁式歇山顶建筑。如今,城墙东西分为三段,残长1137米。注:图片由西尔维斯特·达顿和文森特·麦克尔斯1863年左右拍摄,转引自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1861—1879》。)
(1929年2月11日,广州市市立博物馆成立于镇海楼,是地方历史综合类型的博物馆,亦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十座博物馆之一。)
(城墙掩映在古树丛中,几位退休的老人正好在前面的石板凳上休憩,有种由古代穿越到现代的感觉。)
(一位老师在越秀公园城墙边上给学生讲述城墙的历史。)
当然,越秀公园不是古城墙唯一的幸存地,再往前走走,在广州闹市也能看到城墙遗址。我们乘坐地铁,便可到西门口。而在广州城西门外,是鼎鼎有名的“西关”,没错,就是那个“富在西关”的西关,就是《西关大少》里的那个西关。
(西门口还保留着西城门瓮城遗址,此瓮城始建于明代,为拱卫城门而设。)
(瓮城遗址其北一段,六年前被瓷砖铺贴立面,再北一段藏于地下停车场。午后三点的阳光打在城墙上,摇曳着岁月的斑驳身影。)
穿越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沿着外城步行,至少得三四个小时,也许骑行会更快一些。不过,现也难觅旧城墙和城门的踪迹。民国初年,广州的城墙和城门全被拆除,城墙记忆化身为城市的地名,留下了许多故事。
想感受下官老爷们进城的仪式么?说不定吴六奇、林则徐也走过这里,想想都还有点小激动呢。
位于泰康路、万福路交界处(广州地铁北京路站),是昔日广州城南端的一座城门——永清门。
不去逛北京路,就等于没逛过广州城。而在古代,这里就是官员进城的必经之路(悄悄告诉你,还有宋代的城市遗址哟,不去亏大了)。当年成为一省大员不容易,今日随便逛逛就到了。
(官员们从天字码头下船后,要经过永清门、正南门、拱北楼三道门,才抵达布政司,一个省城的政治威严,通过门楼递进烘托出来了。这真有点像进京觐见皇帝呢,当然,那个是五重城门。)
(正南门远景。明嘉靖后,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城墙不断向南伸张,如今正南门的踪迹几不可寻。注:照片源于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图片名称为“Double Gate Street”。)
(正南门城门气势十分雄伟,是目前所知广州唯一的三层古城楼。注:照片源于ebay拍卖的“One Vintage Early 20th Century Looseleaf Photograph”专辑,是香港一名英国商人大约1900年的照片。这是第51号,题为“CHINAPEARL RIVER HONG KONG TO CANTON Vintage Photograph No. 51 CITYROOFTOPSCENE”。)
(拱北楼建于唐朝,当时取名“象阙”,宋代重修时建有双门拱,故在清代楼下街名唤“双门底”,即如今北京路一带,因楼上有唯一存世的元代“铜壶滴漏”计时器而著称,1918年因扩建马路而拆除。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时,永清门内的街道称作永清街,光复以后自原布政司衙门(今财厅)以南直到天字码头的马路全线合称永汉路。永汉电影院便是其见证者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永汉路改为北京路,并沿用至今。)
西城门外的西关十八甫,那不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所在,更是一种身份,古代也只有马云和王健林这个级别的人,才能住进去了吧。
广州西关有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十八甫,唯独没有第一甫,但有第一津。人们说起第一津,还有句俏皮的歇后语:“第一津——冇甫(谱)。”
民国时期,设馆西关的报业多达130多家,撑起广州报业半边天,就如同当年伦敦舰队街。
(民国时期,第五甫至第八甫一带叫做“报纸街”。当时,记者编辑们常常从西濠坐船去上班,而如今只是一条普通的城市暗渠。)
(位于西城门的宝生大押,建于民国初年,是当时广州第三大当铺。1938年日军狂轰滥炸广州,西门口一带的建筑只有宝生大押丝毫无损。)
(东有东平大押,西有宝生大押。存留下来的当铺建筑,是广州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明证。)
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濠涌”这个词一定不陌生,“濠涌”就是过去的护城河。
沿城墙,东有东濠,南有玉带濠,西有西濠,独缺北濠。
为什么没有北濠呢?
其实,明成化年间有过开凿北濠的建议,当时的太监陈瑄认为不应该锄断白云山地脉。城北为越秀山亦可作天然屏障。
(东濠流水,城濠作为护城河,既有军事防卫作用,亦有城内疏水之利。)
(状元坊过去以生产刺绣戏服驰名中外,现在则卖各种装饰品和小玩物。)
(站在状元坊牌坊面向人民南路,对面便是广州城门太平门,门外是架于西濠之上的太平桥,如今桥已变成了路。)
(玉带濠现在只有牌坊,没有路牌以及门牌号码。)
早在二千多年前,秦使任嚣就开始修筑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到了宋朝,广州的城墙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规模还比较小。
到了明洪武年间,广州的子城、东城和西城又合为一体,并向北扩展到越秀山外,使广州城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东至越秀路,西至人民路,北至越秀山,南至珠江边,城区四周建有城墙。
嘉靖四十四年,为了增强广州城市的防御能力,抵抗外来的“山寇”和“海盗”,又在广州南面城外江边增筑外城。清代则保留原明城墙,再在新城南部加修新墙,在东西“鸡翼墙”内形成“鸡翼城”。
后来,这种北倚越秀、南临珠江的独特城市格局一直延续至清末和民国年间。而明清城墙和城门基本都在现今越秀区范围。
民国初年,广州的城墙和城门全被拆除,成为历史。
那么,如何才能辨别出古城墙所在?
专家支招,走城墙遗址的时候可以看一下,沿途的民居规格是不是比较大,如果比较大就是拆城墙的时候用这些砖去砌的;
另外,看这条路和旁边街道的高差,比如,以前西城墙是比外侧的要高,如果在西城墙地段发现一面墙比外侧的高,就是古城墙所在。
(本文参考资料有《太平寰宇记》《驻粤八旗志》《广东新语》《南海百咏续编》《广州市街巷大全》等,进一步详细阅读请关注《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