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火遍卡塔尔,富豪抢着买?93岁回归的她,还是那个全球最贵艺术家吗? | 金城
“人们可能会以其他方式称呼我,
但我认为自己是艺术界的异端。”
——草间弥生
最近,一场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联名活动在东京盛大揭晓,不仅掀翻了时尚圈,也轰动了艺术界。
3D裸眼广告、全城波点覆盖,LV甚至为这个联名修改了LOGO,连东京塔也变成了波点塔。
这就是与波点女王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合作系列,也是他们时隔10年后的第二次联手。
这个顶着火热红发,集“最贵的精神病人”“密恐福音”“怪婆婆”“日本艺术天后”等怪异与荣耀标签于一体的艺术家,已经93岁高龄了。
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她的艺术,但依然不妨碍她那副永远严肃的面庞、鲜艳的装扮烙印在人们心中。这就是草间弥生出奇的魅力。
活跃于网络上的标签,远远不足以囊括她复杂而多变的一生,也不足以描述她喷薄而出的艺术生命力。
无数人被她的波点所吸引,进入她用爱编织的无限之境。无数人感受她那反复与增殖的诡异画面,尝试体味其中真意。
就连卡塔尔这片因世界杯火遍全国的富饶土地,也遍地都是草间弥生的作品,整座城市都成为她巨大的美术馆。
卡塔尔街头
人人都爱草间弥生,这是真的吗?她的高调回归,正是一个了解草间戏剧人生与艺术的契机。
1929年,草间弥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出生,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也是最小的孩子。
然而她从未得到应有的宠爱与支持。虽然母亲出自名门望族,家庭富裕,她父母的关系却并不和谐,父亲耽于美色,母亲暴躁易怒。
草间弥生家族的肖像,1929年
草间的原生家庭成为她的童年阴影,而父母的剑拔弩张,深深影响着她的身心健康。
10岁时,母亲的精神分裂症开始显现在草间弥生身上,从此幻听与幻视常伴左右。她看到远处的山峦金光闪闪,河边的鹅卵石向她袭来。
10岁的草间弥生
听到身边的紫罗兰开口对她诉说,桌布上的红色花纹向自己身上蔓延滋长。
有时,她感到灵魂离开躯体,被森林中幽暗的湖水所吸引,并被引领着走入湖中溺毙,“我的人生就这样被迫漂流在生死之间”。
幻觉像一层斑点状的网将草间弥生与现实世界残忍隔绝,让年幼的她惊讶、恐慌,但她与艺术的不解之缘,也从这里结下。
每次往返现实与虚幻之间,都让草间如大病一场,她开始描绘一个个不规则波尔卡圆点来表达幻象,与之建立不那么美好,却能够共存的关系。
草间弥生10岁时作画已经充满小圆点
对小小的草间来说,纸和笔就是克服恐惧的方式,艺术是幻象的救赎。
但母亲却极力反对她对艺术的喜爱,只要看到她作画,就当场没收。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家庭阻力,19岁的草间弥生依然坚持到京都学画,并且成功举办画展,小有名气。
可惜当时的日本饱受战乱困扰,思想封闭,艺术更是越不过柴米油盐与生存危机。
Self-Obliteration No.2,1967年
家庭与社会像两座从天而降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艺术生涯被束缚,无异于将她推向无间地狱。
偶然的一天,草间弥生在书店看到美国画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的画册,很冒昧地写了一封信,连同14 幅水彩画一起寄给她,没想到十几天之后便收到欧姬芙的回信。
1957年,28岁的草间离开家乡日本长野县,带着60套和服、100万日元和2000幅画作只身前往美国西雅图。
彼时那个自由浪漫的城市充斥着当代艺术,加之女性主义社会思潮的觉醒,给予了她更加宽广的创作舞台。
“如果我没有去美国的话,我就不会是今天的草间弥生。”在西雅图,她很快便收获颇丰,卖画、办画展,一切水到渠成般自然。如果不离开这里,她或许就不会受日后的苦,但大概也无法成就如今的名气。
她觉得纽约才是她要去的地方:“我的飞机被大雨搅得七上八下,经过落基山脉上空,飞跃欧姬芙盛情款待过我的新墨西哥州,最后,好不容易在纽约机场降落,真的是捡回一条命。”
草间弥生在纽约街头
在纽约,一切就没有在西雅图那般顺利,她孤独潦倒,身无分文,整日带着画在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想卖掉一张作品异常困难。
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被冻醒,就起床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箱中拾起鱼头和烂菜叶,也能熬出一锅热汤充饥……
草间弥生在纽约街头
在艰难时刻,过去的幻觉卷土重来,她不得不屡次放下画笔,打电话给精神病医院求助。
1960年,她画下了多年来困扰她的幻觉,将其命名为《无限的网》,就像她无限的幻象。
一年后,这幅著名的《无限的网》,在纽约布拉塔画廊展出,并引起轰动。《纽约时报》评论这幅作品“拥有惊人的力量”,并且“令人感到迷惑”。
波点一直是草间弥生与幻象、自我,乃至世界对话的重要工具,从这里开始,波点也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符号,甚至成为了“日本坏品位”的视觉代表。
她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关键人物,连安迪·沃霍尔都深受她影响。
自《无限的网》系列轰动一时,草间弥生开启了她前半生最为活跃的艺术时期——60年代。
她极度渴望成名,对此毫不避讳,永远热烈又大胆地在画廊中推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着机遇。“无论什么时候去参加派对,我都能交到朋友。”
1961年,草间发表了首个软雕塑作品《积累No.1》(Accumulation No. 1)。乍一看,这椅子恐怖又低俗,上面似乎布满男性生殖器,相当具有冲击力与攻击性。
《Accumulation #1》,1962年
但其实,它们异常柔软,更像蓬勃却温和的章鱼触角。
1963年,草间在纽约Gertrude Stein Gallery举办的“千船会”个展颠覆了当时的艺术界,展出了比《积累No.1》更令人恐惧的作品。
“千船会”
而这些具有尖锐性指向的作品,都源自于草间内心深处对性的恐惧与回避,她一生都将性看成性暴力,唯一一段广为人知的爱情也是柏拉图式恋爱。
恋人Joseph Cornell
外界猜测她的软雕塑与女性主义斗争有关,但草间不觉得自己属于什么主义,她则回应道:“我忙于自己,无暇顾及男女问题。我在工作中找到了避难所,我不会被男人欺负。”
草地上,1500个塑料镜面玻璃球静静地折射着阳光和周遭的一切。被诱惑的观众踏入花园去观看、去触摸,并且在和玻璃球接触的片刻接近自己被扭曲的影像。
“银球也是月亮、阳光、和平的代表。本质上,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结合。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倒影无限倍增时,他们便会感到可以永无止境地将自己投射到无穷空间。”
此后该作品被多次展出
同年,草间于纽约展出她的第一个“无限镜屋”《阳具的原野》。她在约25平米的镜面空间里放置了数百个柔软的阳具织物。
策展人凯瑟琳说:“为了让观者参与其中,这些突起的织物——通过无限的反射倍增——包围了观者,并通过身体和镜像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草间穿着红色连体衣,走进自己的作品中,无畏亦无惧。
源于波尔卡圆点的倍增,是她艺术中的宇宙哲学,无限延申到自己身上的点,让她觉得自己好像正在消失,她称之为“自我毁灭”。
“我们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百万颗恒星中的一个圆点。波尔卡圆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当我们用波尔卡圆点抹杀自然和我们的身体时,我们就成为我们环境统一体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这波点似乎令她恐惧又向往,恐惧于自我的消失,同时也向往成为边界无限广阔的宇宙的一部分。
圆点迷恋,2014,草间弥生
她似乎在说,每个人诞生在宇宙中,都是网络上的节点,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节点,反而迷失在寻找自我的旅程中,而当人们变回节点,一切都消失了,恐惧、愤怒、悲伤、痛苦、快乐,一切都消失了。
但消失,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人可以定义,只有选择。
至少她本人似乎在极力展示与挽留自我,1968年,她首次在纽约创建了“裸体剧场”,希望以裸体的形式打破身份、性和身体的界限,并多次表达反战思想。
她带领嬉皮士们在街头、公园、美术馆进行大胆的裸体演出,吸引着各路电视台记者、艺术评论家和警察的到来。
在美国获得成功,草间弥生却在1973年回到日本,住进了精神病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日本媒体曾称她的回国为“黯淡退场”。
但事实并非如此,草间回到日本后开始将对南瓜的执着延展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情表达。在油画布上作画时,草间注重刻画细胞、种子等生命的基本元素,向人们传递周而复始的生命观。
她的创作迎来了全新的高潮,而西方艺术界又开始追寻这位远走“隐退”的前卫艺术家。
人们在各地的展览前排起长龙,只为一睹草间弥生的波点宇宙,时至今日她在全球的展览依然层出不穷,大受追捧。
进入21世纪后,草间弥生又在时尚界大放异彩,虏获无数品牌的芳心。
这位领先半个世纪的艺术家,即使93岁高龄也没有退出世界舞台,还坚信这正是她创作新艺术的最好时机。
草间弥生无疑有着极其颠覆的自我及其艺术表达,并因此闻名。直到现在,她也对卖画这件事十分在意,只要有人买画,就证明她还被需要着,她尚与世界联结着,至于卖出多少钱,并不重要。
正是她独特的自我与强烈的作风,正是她选择无限突出自己这个“点”,并与世界链接成网,才有了如今或供人们欣赏把玩,或无限沉思的艺术宝藏。
她没有消融于宇宙之中,是人间幸事。
在草间弥生身上,可以看到激烈与矛盾的结合。
她既向往消失,又渴求名望,她既热爱生命,有着不可停止的巨大能量,又充满自杀倾向。
在15岁时她就尝试卧轨,“如果不是艺术,我早就自杀了”。同时她又想活到400岁,这样才能完成她想做的太多的事。
绘画、雕塑、装置、小说、诗歌,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是将草间弥生留在现实世界之中的锚。
2006年,Marc Jacobs与草间弥生在她的工作室外合影
一扇扇艺术之门为草间敞开着,而她也通过艺术,带我们走进一个不曾踏入的异想世界。“就像穿越窥镜的爱丽丝一样,我,草间,打开一个幻想和自由新世界的大门。”
除了惊叹于她简单作品背后惊艳的想象力与哲学,观众也在她的艺术中得到抚慰。“我创作是为了治愈全人类。”
她的创作激情始终源自对幻象人生的奋力挣扎与求索。
草间弥生的自画像
她将自己对宇宙之谜的探索、对生命的感召、以及对自己与世界深切的爱描绘成斑斓琳琅的作品。
每一个驻足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满溢而出的磅礴能量。
《南瓜》系列,2004
在新冠时代,她曾发表一首呼吁世界团结,克服病毒的诗:“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中,短暂的曙光指引着未来。”
草间关于爱、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是否能继续治愈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