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文学的深度写尽百年秘史、镌刻精神图谱丨徐则臣《北上》研讨会在京举行

十月文艺 2020-09-17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一条大河的故事,

也是民族与文化的故事。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本书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徐则臣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1805年,英国人绘制的大运河生活场景。


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北上》

作   者:徐则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徐则臣


著名作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短篇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台湾《镜周刊》评为“2017年度华文十大好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俄、阿、西等十余种语言。



“徐则臣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但《北上》这部长篇也许在多少年以后会成为一部关于运河的历史,甚至可能有一些历史学家也会注意到它。”
——曹文轩





2019年2月27日上午9时,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著名作家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研讨会于北京出版集团六层会议室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邱华栋,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郑俊斌,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干部张瑞江,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章德宁、胡晓舟等出席会议。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汪守德、张志忠、张柠、陈福民、李林荣、刘琼、张莉、杨庆祥以及著名作家宁肯参加会议,就本书的文学特质与艺术探索进行了充分解读与深入探讨。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日报、中新网、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文化、凤凰文化、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北京电视台、新华日报、法制报等二十余家媒体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现场报道。


▲研讨会现场


▲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



以文学的深度写尽百年秘史、

镌刻精神图谱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奇迹,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它透露着民族之魂,也是一段高度浓缩的、与运河相关的本地史志与生活志。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全书讲述了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与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开始了一段运河之旅。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2018年11月27日,江苏淮安。

明清两代,漕运总督一直驻于淮安,这里的清江浦拥有“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名,也是小说《北上》重点提到的地方。


作为一部书写运河书写历史的文学作品,本书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本书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校门前便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他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一天听一句,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徐则臣表示:“二十年来,我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我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的写作。”关于《北上》中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关系,著名作家曹文轩指出:“徐则臣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但《北上》这部长篇也许在多少年以后会成为一部关于运河的历史,甚至有可能有一些历史学家也会注意到它。他用这部根本上说是他写个人经验的长篇小说,给了我们深深可以闻、可以看,可以用手触摸的运河史以及这个运河史所折射出来的一段中国史。


▲隋唐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杭州,

图上的桥为拱宸桥。


作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抓的一部有关运河文学的精品力作,并获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创作出版资金重点扶持,本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并入选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2018年度五佳作品、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榜前十、《南方周末》2018年度好书、2018年度影响力图书文学类十大好书等重磅榜单。这是对作家深入生活、脚踏实地、扎实写作的文学追求的肯定。



十余位当代名家热议

一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精密图卷



对于近些年北京市扶持文艺的一些工作,以及《北上》这部作品的文艺价值,王野霏在研讨会上谈了三点: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的生活文化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北上》是北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第二,《北上》是北京推进精品创作生产的又一杰出代表。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全流程、全方位做好选题出版;实施重大项目制,建立创作的机制;并且打造文学院平台。第三,我们汇集部里和局里的资源来支持,用匠心精神打造创作的保障体系,来展示这些作品。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能更好的展现国家形象,反映北京的城市文脉。


关于徐则臣的创作,王野霏坦言:徐则臣多年来潜心研究运河文化,他对运河是有感情的。他用文化的钥匙交出了历史与当代两条创作轴线,开启了唤醒大运河的治理,探讨了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水文变迁的重要影响。《北上》是关于一条河流的文学作品,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


邱华栋认为,《北上》里真正的主人公就是这条河流,徐则臣想撬动很多东西,并且又以若隐若现草蛇灰线的方式处理,这是徐则臣写作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关于《北上》的结构,邱华栋这样理解:“他的结构是非常精美和精巧的,写这种历史的故事要下很大功夫,但是历史上发生的事对小说家来讲不过是承载我们想象的一根绳子,我们要通过它,并且要把它忘掉。”邱华栋也对书中人物做了如下阐述:《北上》中的这几组人物选择的非常漂亮,这些年我一直思考,我们能不能自身把写作的人物和题材扩大,变的更为广大。当年大英帝国时期,像毛姆这些作家,基本是写全世界的事。我觉得中国作家应该有这个能力。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著名作家邱华栋


关于《北上》的结构,王升山十分认同意邱华栋的看法。他认为徐则臣对文本的理解和结构的把握十分精彩,让我们在看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文化和历史。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


《北上》的叙述线条和叙述脉络让张志忠印象深刻,这种叙述既有现实又有历史。这几条线索要调理清楚,而且在一部作品当中错落有致,很不容易。从这个层面上讲,《北上》是一部运河交响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评论家张志忠


贺绍俊认为,《北上》很明显是一种知识写作。徐则臣是一个职业文学家,他有一种职业的文学思维,他是建立在对各种知识掌握、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体验进行写作的。“他写运河,要从运河去看世界,同时也要用世界的眼光回望运河,这是一个很大的格局。”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


汪守德从作家拥有广泛知识的重要性、虚构的重要性、叙事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谈《北上》。他认为《北上》既是徐则臣对历史的还原,又是徐则臣对历史的想象以及限定。而《北上》中很多戏剧化的桥段都是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


▲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著名评论家汪守德


张柠认为《北上》中饱满的细节让他印象深刻,而人物设置也是长篇小说史里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张柠说:“一个作家不可以只写实然的事件,这是传记和历史学家干的事。作家是在历史学家终结的地方重新开始,他写的是应然的事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评论家张柠


刘琼认为徐则臣是一个理性大于情感的人,这个特点呈现在文本里面就是结构感特别强。“《北上》特别有复调性,有很多声音、形象、线索在里面,而不再是单旋律的表白。这是一部关注人的命运的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

 著名评论家刘琼


宁肯坦言,《北上》是一个空间的小说,很像空间装置结构,它要求读者放弃传统阅读习惯,像欣赏装置艺术那样去欣赏它。宁肯还捕获到了《北上》中的另一个特点:分散性。他认为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经验。


▲《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

著名作家宁肯


陈福民十分同意宁肯的说法,他还另外指出:《北上》的语速非常好。他甚至现场朗读了一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名评论家陈福民


李林荣从文艺理论方面出发,对《北上》进行定义:对长篇小说文体,《北上》提供了非常值得思考、很有启示意义的新方向。长篇小说应该承载历史当中最宏大、最沉重、最耀眼的那些内容。《北上》恢复或者接续了非常深远的长篇叙事的传统。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

著名评论家李林荣


张莉也认为,《北上》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中国长篇小说应该有的长度、宽度和密度。“徐则臣有文化自信和写作自信,更有作为运河儿女的自信。小说家最大的光荣就是给予养育你的土地与河流以回报,将它写在纸上,成为无数人精神的家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评论家张莉


“运河作为一个象征体与中国的历史形成奇妙的对话。”杨庆祥这样形容《北上》。他提出观点:如果徐则臣不写运河,那么运河就不存在,就是一滩死水,所以这部作品是一个长期的心灵之物。“徐则臣提供的方法论,既历史又审美,既当代又过去,既中国又世界,是综合性的文化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青年评论家杨庆祥


最后,徐则臣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真诚的谢意,他坦言自己一直都在写运河,一直想彻底把对运河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 。身为一名编辑,他看过很多稿子,逐渐对长篇小说有些不满足,觉得长篇小说这个文体在今天应该发生一些变化。“我不认为非常好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个人的里程碑,只要我用心了,倾注了努力,就都是我的里程碑。”


▲《北上》作者徐则臣


本文照片由杨志成提供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链接


| 往期精选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招聘 | 世界那么大,只为遇见你

王小波:爱情是一种宿命的东西

徐则臣《北上》入选“《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8年度五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度好书丨致敬好书,致敬作家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两本书获奖!《世间已无陈金芳》获中篇小说奖!

付秀莹《陌上》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十月文艺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