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讯 |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


(点击观看宣传视频)


2021年5月18日,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配套展“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为“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启幕。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共同承办。

本次展览汇集10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的 50 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基于馆藏文物保护学术成果交流、科学技术手段揭示、文物艺术价值呈现的定位,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中国丝绸博物馆也有多件相关展品及保护修复成果参与展出。(滑动查看更多)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作为策展人,带领团队全程参与了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执行布展、讲解培训和导览等全过程。

策展人周旸培训讲解员及志愿者

策展人周旸接受CCTV等媒体采访

策展人周旸为现场嘉宾导览


展览中的国丝技术保护成果



慧眼——棉麻丝毛

丝、毛、棉、麻是四种最重要的天然纺织材料,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均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产创造了丰富的纺织文化,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特质的 纺织品文化圈。粗略地说来,在旧大陆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恰好与四大纺织纤维原料有着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埃及主要使用亚麻,印度以产棉为主,古巴比伦以产羊毛为主,而中国则是产丝。敦煌自古是“华戎所交大都会”,这一情势表现于 纺织史上则是多种纺织纤维的并存,丝、麻、棉、毛,无一或缺,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中皆能找到实例,如《辛卯年(991年)十二月十八日当宅现点得物色历》【伯4518(28)号】等相关文书亦有详细载录。



慧眼——乾隆色谱

染料是纺织品色彩的主要来源,能够反映当时各个地区的流行颜色、生产工艺以及技术交流。清乾隆年间内务府织染局的销算档案,是目前发现中国最完整的染 色档案,记载了每种颜色的染料、媒染剂和染料的消耗。结合文献研究和文物检测,可知清代使用的染料有红花、槐米、苏木、黄檗、靛青、五倍子等十余种,这些染料通过套染能够获得上百种颜色,真实还原清乾隆年间宫廷服饰的染色色谱,重现清代宫廷染色技艺。



慧眼——丝绸起源

汪沟遗址是仰韶文化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在该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采用基于定制的多克隆丝蛋白抗体建立的微痕检测技术,对该遗址瓮棺出土纺织品的纤维材质进行分析,可以确认其为丝织品。1983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瓮棺中发现丝绸残痕,是当时发现最早的丝绸痕迹。2017年,在汪沟遗址瓮棺中再次发现同时期、同类型的丝织物,结合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蚕,确切证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该技术于2021年4月证实了三星堆遗址有多处丝绸遗存,验证了古蜀文明的繁荣。

瓮棺及取样点示意图

头盖骨附着织物照片



巧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南宋单衣

1975年,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436件随葬器物,其中354件为服饰、丝织品,服饰形制齐全,面料品种丰富,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等装饰技法精湛,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服饰史、丝绸艺术史、纺织科技史、对外交流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质地轻薄的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在地下埋藏了近800年,地下水的浸泡,加上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出土后丧失了基本的机械强度,严重糟朽,一触即碎,采用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对因老化而断裂的丝纤维肽链进行重新链接,达到提升纤维断裂强度和改善柔韧性的目的。

修复前(上)与修复后(下)



巧手——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慈禧陵地宫出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较好的一处大型皇家陵园。1909年,慈禧归葬定东陵,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是慈禧入殓所着最外层服饰。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的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此文物进行了修复保护,针对该龙袍的保存状况和病害特点,在修复过程中采用背衬加固,即选用与待修复文物风格相近的现代织物作为背衬材料,衬于破损部位下方,采用相应针法将文物与背衬缝合,最大程度恢复其形制。

修复前(左)与修复后(右)



巧手——北魏毛领皮衣

此北魏皮衣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博物馆藏品,2019年国丝馆受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博物馆的委托开始对其开展修复保护工作。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附近,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以北,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偏北的北魏墓群。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规格较高,从墓葬结构及出土器物来看,这处北魏时期的家族贵族墓地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色,但部分遗物又具有异域特色,说明该族群利用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亚草原建立一定的商贸联系,或由这些地区迁徙而来。2013年,对M3进行抢救性清理,木棺内发现一具通体用黄色丝织品包裹的尸骨,出土香囊、毛领皮衣、皮靴、毛毡、皮裤等纺织品,是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的珍贵实物材料,为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修复前(左)与修复后(右)



芳华——汉机汉锦 :老官山提花织机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原

中国古代织机与织造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时期的 提花机模型,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科技史的空白,是当时世界织机的最高境界。丝绸是开创丝绸之路的原动力,丝路沿线出土了大量汉唐时期丝绸。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内陆沙漠绿洲型聚落遗址,《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地。1995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护膊在新疆尼雅墓地(M8︰15)出土,体量虽不大,但是堪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所知经线密度最大的、织造难度最大的汉锦。2015年,基于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织机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以1:6的比例复原了可实际织造的织机。2018年,国丝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用这台汉代的复原织机,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完整复原汉代提花织机及其提花织造技术体系,即“汉机织汉锦”。 

织机模型出土时

复原织机

复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博物馆信息


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73-1号

开放时间

9:00—17:00

(周一12:00—17:00,节假日照常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

抖音

微博

B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