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批中国学者论文被撤,“新式造假”被曝光

燕小六 医学界 2021-04-24

伪造作者身份,一种新兴造假方式。



日前,知名学术出版社Elsevier旗下刊物《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以下简写为FGCS)撤回一批中国学者发布的文章。原因包括涉嫌伪造评审专家等。具体名单请见文末

 

有一些撤回原因“让人想不到”。

 

“撰写撤回信息几十年,还是忍不住想说:这也可以?”美国专业医学网站Medscape社长Ivan Oransky评论称。

 

让其不解的“撤稿声明”如是写道:“本文已应作者要求撤回。本文作者告知本刊和编辑部,文章列出所有作者均未参与撰写,或对本文不了解。将他人列为作者,显然违反同行评议原则、出版原则和出版道德规范。向本文读者致歉。”

 

这被称为“伪造作者身份”(Forged Authorship),是一种新兴的论文造假方式。即论文署名的众多作者中有一个甚至是所有人,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和发表未做贡献、并不知情或并不同意。

 


“医学界”发现,FGCS以“查无作者”为由而撤的文章,有两篇。

 

其中,发布于2018年的《痛风性关节炎运用高频超声评估痛风石和骨侵蚀的关系》一文,通讯作者为Li Qiu,身份备注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
 
核对FGCS配发的专家照片,发现是该院超声科副主任邱逦。
 
内部消息称,上述文章是来自贵州的一位博士生的个人行为。该博士生未征得邱逦同意,即以她名义投稿。先是用私人邮箱联系期刊编辑部,待论文被接受后,再换成通讯邮箱(发布时所写邮箱)。
 
论文发布后,相关邮箱收到编辑确认信息,邱逦才知道此事,于是致信编辑部要求撤回。涉事博士生未能毕业。
 
Elsevier官方发言人声明亦称,是邱逦主动联系出版方,称文中所有列出作者都不知晓文章的提交和刊发,故提交撤回申请。
 
上文“第一作者”为Qingrong Yao,身份备注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贵州省人民医院超声科。
 
“医学界”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了解,得知查无此人。
 
贵州省人民医院官网历史信息显示,超声科有一名“同音”医生,名为姚庆荣,是医院201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大学毕业生。
 
文章的另一位“第一作者”是Tian Wu,身份备注为贵州省骨科医院普外科。“医学界”在医院官网,找到名为田雾的医生,是普外科副主任,从事肝胆、胃肠等普外专业及微创外科临床工作。
 
截至本文发布,“医学界”暂未联系到姚庆荣和田雾本人。
 
“我们收到作者的署名邮件,声明他们没写过这篇文章。他们的身份被盗用了。”FGCS杂志总编辑Peter Sloot告诉媒体。
 
Elsevier官方发言人强调:“尽管我们做了最大努力,仍无法确认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的真实身份,以及伪造作者身份的动机。鉴于电子邮箱地址无法追踪,标注为作者的人又声明无关,因此我们撤回该文。”
 
但包括Ivan Oransky在内的多位学者并不那么买账Elsevier的声明。
 
“这听起来就像我哥在对我父母解释,他包里的坏东西都是朋友的。”有留言称。
 
还有评论指出,文章从接受到发表,学术期刊编辑会多次致信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确认相关细节和信息。“若通讯电子邮箱是伪造的,怎么联系?期刊编辑此前是睡着了吗?”

还有人称,在一个影响因子接近6分的期刊,伪造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对于上述质疑,Elsevier并未给出更多解释。
 
公号“杂志社主管”指出,伪造作者身份,一定程度是为增加论文的影响力,加快论文的发表。
 
近年来,这一“令人窒息”的操作,在学术界并不少见。
 
比如,2018年,PLOS ONE杂志即因“伪造作者身份”为由,撤稿一篇文章。文章第二作者、第三作者致信期刊出版社,均表示对论文不知情。此外,该文还有数据疑似造假。
 

在期刊编辑的严格审核下,伪造作者身份要想瞒天过海,有多种途径。其中,以代签作者协议最简单。而伪造作者邮箱,使期刊编辑无法联系到被伪造的作者本人,则另一种是“出镜率”极高的手段。

 
附:
 
不完全统计,3月至今,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撤回中国学者13篇文章,包括: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来源:
1.A mystery: “none of the authors listed had any involvement with or knowledge of the article”. Retraction Watch
2.Retraction notice to “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es in gouty arthritis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hi and bone erosion” [Future Gener. Comput. Syst. 98 (2018) 131–134].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Volume 106, May 2020, Page 689
 


来源:医学界
作者:燕小六(田栋梁对本文亦有贡献)
校对:臧恒佳
责编:郑华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