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豆瓣9.2分!这部医疗剧必须看
它为我们呈现:什么是一部好的“职业剧”?
有那么一类人: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或自闭症,但于某些方面,却拥有异乎常人的能力。光看他的表现,你忍不住想夸:绘画天才、魔方高手、音乐神童、超强大脑,等等。
这类人或被称为“学者症候群患者”,在自闭症中约占10%。
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在待人接物方面情商几乎负分的“学者症候群患者”——接吻时只能嘴对嘴,(自己)身体其他部位都不能(被)碰。
分分钟尬到忧伤。
遇到突发情况,他能惊到捂脸(还有那么点手足无措,有没有)。
如此“社交低能力”,在成为顶尖医生的道路上,他能走多远?
美剧《良医》又名《好医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握住病人的手,他的大脑自动建构病理图,推导对方身体状况、可能存在的病症。这画面是不是超带感!
作为“行走的教科书”本书,墨菲快速得出孩子左肺受伤、出现气胸的结论。
接诊医护看到后,只有一句话:厉害。
外科主任安德鲁斯在医院董事会上,极力反对。原因是:墨菲有自闭症,无法像正常医生一样跟患者沟通。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外科主治医师梅伦德斯也不赞同。甚至认为墨菲在自己团队里,只能打杂。
为了说服众人,院长发表催泪言论:“这不光是给墨菲的机会,而是给那些在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人一些希望。”“如果墨菲没有展示出我认为他能达到的水平,他会被辞退,我也会辞去我作为医院院长的职务。”
但原因并不在于院长用自己的前途为其担保。而是一段墨菲在机场急救小男孩的视频,火爆网络。医院迫于舆论压力,决定用他。
这也和现实相符:很多时候,疾病诊疗靠的是排除法。但对每个患者及其家庭来说,需要面对的从来不仅仅是疾病本身。
全剧几乎是一部现代医疗“黑科技”大全,每个病例都值得说道。
比如,有名孕妈妈被查出良性肿瘤,但瘤体长在胎儿尾椎部位。
为切除肿瘤,手术团队研究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剖腹产取出胚胎,切除肿瘤,再放回子宫继续生长。
这并非“纯演绎”。现代母胎医学已经发展到能隔着妈妈的肚皮,给胎儿做手术了。
两人的母亲决定,用凯蒂的心脏去救珍妮。但,这时凯蒂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为保住这对姐妹,墨菲提出:用大腿股动脉,将两人重新连接起来。这样,珍妮可以借助凯蒂的心脏,继续活下去。
在不摘除原有心脏的前提下,完成双心共同工作的背驮式心脏移植。
看着两颗心脏在一个胸腔内跳动,神奇!
主人公们想保全他一条腿,于是决定用3D技术,打印整根股骨,还是钛合金的。
在各种惊心动魄、精彩炫目的手术包裹下,《良医》的真正内核是成长。是每个人遭遇梦想被现实按在地上用力摩擦的苦楚后,主动或被动做出的选择。
剧中,有一个小女孩天生不会笑。为了获得笑的能力,她甘愿接受一场有可能致死但非必需的手术。
手术成功后,女孩依靠器械的辅助,终于牵动肌肉、微笑。而随后,她的父亲、医护人员都兴奋地开怀大笑。
她的笑容或许是假的,但其他人都是真的。
但为了给贫穷的患者争取到肝移植机会,他和其他董事们吵得面红耳赤、彻夜难眠。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判定穷人“没有机会”,因为其在戒酒期喝酒犯禁。但另一边厢,富人肆无忌惮地抽着雪茄,而不担心自己的口腔癌。
但她也会做出全然利他的事。比如,让即将失明的小男孩看自己的裸体。为了救人,她拆开手上的纱布,露出刚刚接受过手术、还没拆线的双手。也因为这场任性的、不合时宜的手术,她的外科生涯宣告结束。
在自私自利之余,她从不曾忘记,自己是一个医生。
他遇到一名酷似自己弟弟的病人——少年埃文——他只有一年的生命。
墨菲熬夜翻阅书籍,希望能找到治疗方法。无果。最后,墨菲带着一本书来到埃文病房。这是墨菲幼时送给弟弟的生日礼物。弟弟因病去世时,还差一点没读完。
墨菲征得埃文的同意,朗读了最后一段文章。然后,含泪离开病房。
“因为当实话没办法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许撒谎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