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难过,医护要过“苦日子”了?!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现金危机凸显,想提高待遇发钱也是不可能,因为没有“现金流”使然。
6月29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国卫财务函〔2020〕262号,以下简称《通知》)下发,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经济管理”再次受到的高度重视。
《通知》强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释放出什么信息?是否意味着医务人员要“过苦日子”?广大医务人员最为关注这些问题。
公立医院为何要“过紧日子”?
一提到医院,人们都感觉看病贵,医院非常赚钱,医院赚不赚钱?只有少部分赚钱,绝大多数都不赚钱,一下子颠覆了人们的感觉判断,有数据为证。
7月1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国卫办医函〔2020〕515号)(以下简称《通报》)发布,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揭晓,2018年收支结余平均每家为1024.77万元,较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加139.35万元和增加190.71万元。但是仍有22.6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院出现了收支结余为负数,也就是说亏钱。
三级公立医院具有行业优势,一般“三不缺”,不缺人才、不缺患者、不缺钱,仍有亏钱的;至于二级公立医院则不同,一般是“三缺”,缺人才、缺患者、缺钱,至于有多少赚钱的多少亏钱的,目前没有公开资料,明年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发布就可以一目了然。可以预测的是,亏损医院的比例已经不低了,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全民医保制度建立以来,各级政府加大医保及医院财政投入,加强公立医院建设,药占比考核、药品零加成、耗材零加成、两票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剑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公立医院面对药品和耗材收益被切断,面对破除公立医院“趋利性”回归“公益性”大环境,特别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严控,加之政府财政投入足,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迟缓,医院管理粗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收入增幅遇到“天花板”瓶颈,所以医院从全面医保初期的“经济黄金十年”的不缺钱,大手大脚花钱的时代已经时过境迁,医院开始“缺钱了”,医院需要“过紧日子”。
经济管理不行,提高待遇无从谈起
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是必然,面对医保DRG支付制度改革,面对政府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驱动,面对反腐压力山大,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需要从不计成本的“医疗为中心”转型,顺应医改大趋势。
突如起来的疫情冲击和影响,医院出现诊疗人次下降、收入下降、收支结余下降,同时医院防控成本上升和医院运营成本上升,加速了医院经济的紧张,现金流危机凸显,医院真的“缺钱了”。
医院业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经济”这条线,医务人员待遇的提升也离不开“经济”,医院经济管理是实现价值创造,医保支付向价值买单,向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说不,倒逼医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成本管控,激励医疗服务技术能力提升。
医院离开经济支撑,医院的业务也很难进行,经济管理促进医院业务管理提升,业务能力提升,为医院经济管理赋能,不计成本得失的医疗业务管理行不通,没有经济效益的提升,亏损发钱短期也许可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现金危机凸显,想提高待遇发钱也是不可能,因为没有“现金流”使然。
公立医院“过紧日子”,
是否意味医务人员“过苦日子”?
从开始的卫健委削减公立医院预算,到如今的强调公立医院“过紧日子”,广大医务人员都绷紧一根弦,是不是意味着要“过苦日子”?
大河没水小河干的道理应该我们都清楚,医院“过紧日子”,需要的是广大医务人员共苦同甘,医院想给大家提高待遇,需要找到“源”,加强经济管理,为提高待遇积极节支开源,才是“硬道理”。
往期精彩回顾
医院绩效改革缺少实践研究,怎么办?卫生院护士收入大涨,现在绩效加工资6000块一个月
首次!全国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亮出绩效考核成绩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