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都是医学教授,逝后皆做无语良师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
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标本室门口,有一个玻璃罩。里面伫立着两具人体骨架。略高一些的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另一具是李秉权教授的夫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
2005年3月,李秉权逝世,享年83岁。他的遗愿是:“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点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按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10年后,胡素秋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她在遗嘱中称,也要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两位医学教授同时捐献遗体,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彼时,昆明医科大学发文称。
2019年9月25日,李秉权和胡素秋“重逢”了。他们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入口处。其身后是“献身医学、敬畏生命”8个红字。
“中国新闻社”报道,两位老人的大女婿林文俏看到二老再次并肩站立,落下眼泪:“感觉他们‘重生’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延续他们的爱情,也回到他们热爱的讲台,世世代代向学生传授人体骨架奥秘。”
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生前合影。/昆明医科大学
跨越阶层的结合 成就两名医学大家
昆明医科大学资料显示,李秉权和胡素秋都是云南著名的医学教授。
“李秉权是昆明医科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该校官网于2017年12月发布《“无语良师”李秉权》时称,李秉权教授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我国神经外科领军人物。
他创造了大量“第一”:1966年,首次施行“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患癫痫11年并左侧偏瘫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能参加工作。与昆医附一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脑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抢救颅脑火器伤员,使死亡率大大低于二战以来世界各国战场的治疗水平,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军功。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双头畸形人寄生性小头切除。
李秉权教授。/昆明医科大学
胡素秋是云南妇产科专家。在医院工作期间,她采用10余项医疗技术,开展近20种不同类型的手术。当时,妇产科教学缺少相关教材,胡素秋就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总结起来,编写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讲稿。对于来妇产科实习的年轻医生,胡素秋手把手带他们接生,给婴儿洗澡穿衣,静脉输液等。1993年4月退休后,她一直坚持门诊,直至85岁高龄。
胡素秋教授工作照。/昆明医科大学
更让人称奇的,是两人的结合,跨越阶层。
李秉权来自腾冲,是个寒门孤儿。他小学丧父,中学丧母。双亲缺医少药而被病痛折磨去世,让他萌发学医为民的念头。高中毕业后,他和同伴们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历时2个月,来到昆明。1941年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学习(昆明医科大学前身),靠贷学金、奖学金等完成学业。
扣除学习费用外,李秉权每月的伙食费只够顿顿喝稀饭。学生图书馆晚上22时关门,教室晚间又不开放,李秉权就天天晚上和同学去蹲茶馆、看书,买不起茶就买一杯白开水。这种刻苦精神吸引了胡素秋。
胡素秋是名门千金。父亲是护国名将胡瑛,曾任黔军总指挥、第38军军长、云南省代主席。1949年7月,她在云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完成六年制本科学习,毕业后在昆明市甘美医院妇儿科任助理住院医师。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胡素秋在《九十自述》中写道:“一家养女百家求。我从刚上初中起,就吸引了络绎不绝上门提亲的人。……我选中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
1949年12月底,两人缔结连理。1950年昆明解放,夫妻二人被老院长杜棻召回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现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首批教师和医生。子女回忆,父母的“浪漫行为”,就是偶尔一起回家吃饭,聊聊新收的病人。
李秉权、胡素秋结婚照。/昆明医科大学
双双捐献遗体,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由于一生都在与生死打交道,进入古稀之年,李秉权参加同学和同事的追悼会越来越多。他开始思考死亡问题。
2000年,李秉权向妻子和3个子女,公开自己的决定,死后要捐献遗体。同为医生的儿子李向新称,第一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难以接受,沉默着走出房间。
此后,李秉权多次向家人阐述自己的意愿。冷静一段时间后,大家选择尊重。“父亲晚年常常感慨,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只能和同学顶着日机的轰炸,去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我想,作为医生和老师,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李向新告诉“中国新闻社”。
《仁医良师——李秉权》一书写道,这一决定并不突然。“为了心爱的医疗事业,李秉权常年暴露在X光下,为病人做气脑造影、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一周要承受数十张片子的射线量,承受着白血球、血小板严重减少,肝功能受损等健康损害……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李秉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勇于奉献的情怀。”
2005年3月8日,李秉权夫妇一起填写了无偿捐献遗体申请表。21天后,李秉权去世,成为云南省医学界捐献遗体第一人。他体内的病灶被做成若干标本,放在形态学陈列室里;他的骨架制成标本,立在标本室醒目位置。昆明医科大学校史馆里有他制作的标本、图谱。档案室里有他的论著、论文、译文、笔记、讲义等。
大女婿林文俏告诉“中国新闻社”,事实上,李秉权去世后,部分家属仍反对捐献遗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遗体捐了,后人去何处祭拜?”林文俏劝妻子,如果一定要捐献,可以留下一点骨灰,葬于公墓。但家人拒绝,因为这有悖李秉权的遗愿。
2015年12月16日23时15分,胡素秋因病去世,享年93岁。她追随爱人李秉权,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事件一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央视新闻、云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推送后,网友纷纷发表评论,“为师育人、为医救人,国之栋梁!”“把灵魂和肉体都献给了毕生追求的事业,仁心仁术,伟大!”“生是昆医人,死是昆医标本!”“致敬前辈,医生路艰难且漫长,我辈继续上下求索。”
4年后,胡素秋的骨骼标本制成,终与丈夫“团聚”,陈列于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里。
但在两人“分别”的14年中,李秉权似乎从未远离。家人说,胡素秋家中的书房摆设,和李秉权生前一样。胡素秋在《九十自述》中写道:“这样才能感觉到他还和我在一起。”
“逝为医学献身”的医生们
“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昆明医科大学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解剖的知识、身体的奇妙,更多的是给予我一份精神。他让我明白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开始。”昆明医科大学公卫学院2012级营养专业学生罗有彩说。
如李秉权、胡素秋夫妇一样,“逝为医学献身”的医生们还有很多。2019年7月26日,从医71年、生前坚持开最便宜最有效药的医生吴合去世,终年95岁。早在2001年,老人就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依据老人遗愿,子女为她完成眼角膜和遗体捐献。
2019年7月,福建南平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生邱必成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多发肝脏转移。在生命最后的100多天里,他为201名患者坐诊,完成18台手术,还和妻子商量:“我们要做好打算,不要等到哪一天,我来不及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们很仓促地把我给浪费了。”他说的“这件事情”,是捐献遗体。
2019年12月3日,邱必成在南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签下自愿捐献遗体书。5天后,他因病逝世。/福建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2019年9月20日,79岁的苏州老人杨培汉完成最后的心愿,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苏州大学医学部。33年前,他的父亲,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寄生虫学专家杨汝杰,也无偿捐献了自己的遗体。而受杨汝杰教授影响,其侄女李佩霞老人于2016年捐献了遗体。李佩霞生前在苏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组工作,退休后在苏州市红十字会捐遗委员会当义工。
杨汝杰教授生平/网络
2020年10月6日,陕西西安49岁的小儿眼科医生邢咏新因病去世。在生命尽头,她将眼角膜捐献给自己工作的医院,将遗体捐献给自己学医的母校。
而就在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们迎来一位新的“大体老师”——韩湘君教授。“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他们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
韩湘君教授曾长期在上海市卢湾区妇幼保健院(现已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工作,是妇科主任医师。2020年11月11日,她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1岁。按照其生前遗愿,家人将其遗体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体交接于11月13日完成。
韩湘君生前曾说:“人生命的价值在于给人类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什么。理解了这一点,医者会对医学有更清醒的定位,患者会对疾病乃至死亡保持相对的淡定。”
韩湘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有数据显示,自1982年开始,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登记51912人(其中遗体41415人,角膜10497人),累计实现捐献11546人(其中遗体10841人,角膜705人)。
而昆明医科大学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6年,向该校申请志愿捐献遗体的民众达600人。其中85名捐献者完成夙愿。有离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也有中学校长和老革命家。
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的入馆须知里,学校告诫学子:“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更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这句话,医学生懂、医生们懂。希望更多人也能懂。
1.他离世14年后,与妻子在母校“重逢”…… . 四川共青团
2.“无语良师”李秉权. 昆明医科大学
3.悬壶济世,大葬于心——胡素秋先进事迹. 昆明医科大学
4.盟员胡素秋教授遗体捐献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举行. 民盟
5.生命定格81岁,医学专家捐献遗体成为“大体老师”. 新华网
6.邢咏新:让爱看得见 49岁眼科医生病逝 捐出眼角膜和遗体. 央视新闻
7.遗体捐献. 上海市红十字会网站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