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第一台眼科手术前,我练习了1000多只猪眼”

界弟 医学界 2021-07-10


我国眼科医生处于短缺状态,平均5万人才能有1.6个眼科医生,由于培养周期长、待遇低、压力大、医患摩擦……越来越多青年眼科医生处于流失的边缘。



撰文 | 水欣


小儿近视、中年干眼症、老人白内障……每个人在每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眼病。当眼睛出了问题,大家首先求助的是眼科医生。


近些年来,我国眼科发病率连年增长,然而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约有4.48万眼科医生。平均5万人才能有1.6个眼科医生,眼科医生呈现匮乏状态,眼科医生普遍感到职业压力大,其中一些青年眼科医师更是处于流失的边缘。


今天是全国爱眼日,在关注眼部健康的同时,我们也想听听一线的眼科医生们的心声。他们的成长历程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他们有什么职业期待?


第一次给患者做手术前,

我练习了一千多只猪眼


沿着猪眼的角膜缘弧形做3mm切口,让器械进入到眼内,将混浊的晶状体打成碎屑,然后吸出眼外,将后囊膜恢复透明,然后植入透明的人工晶体。这是每一位眼科医生在正式上台手术前,都经历过的实操训练。


很多人认为,眼科相对轻松。但实际上,眼科医生需要进行比其他科进行更多的动物精细手术训练。猪眼大小、结构都与人眼接近,医生们常常用它做显微镜手术训练,一次猪眼模拟手术至少要花半小时。“在做第一例白内障手术之前,仅猪眼我就练了一千多只。”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玉珍说。


眼部手术有多精细?李玉珍医生说,举个例子,白内障手术既要去掉混浊晶体,又要保证紧贴的后囊膜分离完整,而这个膜的厚度只有两微米。两微米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四十分之一,操作要特别稳,否则手一抖,后囊膜就破了。



从一个刚进眼科的小白,成长为主刀医生,要多长时间?李玉珍医生算了一笔账:“前几年做住院医,要跟门诊,写病历,学检查,学沟通。获得显微手术培养机会后,前两三年仅能承担助手职责,给主刀递器械。真正要学手术的话,外眼手术要练五六年,内眼手术要学七八年,等到能完全独立主刀做内眼手术,可能已经到了十年以后。”


“我们做眼科医生,知识的全面性要求更高,要更耐得住寂寞。”上海某三甲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周医生说。眼睛涉及好多个交叉学科,比如物理光学、风湿免疫学、神经病学,由于很多眼科医生是临床医学出身,到了眼科几乎得从零开始系统学习。眼科用的显微镜手术机器要双手双脚双眼双耳配合使用,即使能独立主刀内眼手术了,平时依然需要反复操练避免手生,有些眼科医生常用左手吃饭写字做事,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双手的协调性。


青年眼科医生们为何离“科”出走?

穷、忙、机会少


“有一次我给一个病人通泪道,对方说我手法不对,一把把我搡到一边,我主任用同样的手法操作,病人就满意了。”牡丹江市某二甲医院眼科医生小徐,前几年刚参加工作,她说,“好多病人看我年轻,信不过我”。


做一名眼科医生要经过很多道苛刻考验,获得患者信任,只是其中一道。在做到独立主刀医生前,高工作量、高付出、低收入会时时考验每个年轻医生。


“主任告诉我,眼科更干净,沾血也少,等我工作了才发现,我的钱包更干净。”小徐说。她所在的基层医院眼科患者不多,年轻医生绩效低,每个月扣除三险一金,到手工资仅2600块,工作这么久了还要啃老,小徐有点心焦。


同样心焦的,还有小徐的师兄阿宁,他曾在北京某医院眼科工作,老老少少各种患者特别多,由于夜班、手术室轮流运转,阿宁最长一连四天没回过家,工作压力过大,心理出现状况,最终选择离开眼科回了家乡。


一旦打开纱布,发现视力没有如期恢复,不仅患者会遭受沉重的打击,主刀医生自己也可能因内疚和挫败感被击倒。在广州某三甲医院眼科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郑医生回忆说,自己的一个最优秀的年轻同事,就是因此中断眼科职业生涯,改做校医。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复旦大学一项对上海地区八百多名眼科临床医师,进行的职业压力与心理状态研究发现,非常多比例的眼科临床医生,处于高抑郁、高焦虑倾向状态,其中低年资医生更加明显。


除了以上三种压力,很多像小徐一样的年轻眼科医师们的苦恼,更多来自于缺乏技术实践机会。小徐的目标是能独立做外眼整形手术。但是所处的基层医院眼科手术少,科里设备老旧,唯一能指导手术的上级医师将退休,小徐的职业发展有点尴尬。


高年资眼科医生的压力,主要来自晋升。老郑说,大家不仅要做好临床工作,还要读研、读博、提升学历,做课题、写文章、申基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夜晚,都在查资料写文章做科研,不堪重负是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经历过一些眼科同事离开,老郑医生很多感悟,他总结说,青年眼科医师是个有些“脆弱”的群体,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三个高流失期:一是工作三四年后,经济撑不住,选择离开。二是遭遇手术失败,不敢继续,职业中途夭折。三是工作五六年后,遇到职业瓶颈,发现晋升困难,无可奈何离开。


“我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是我想,如果有看到合理回报和前途顺利的可能,大家是愿意留下来的。”老郑医生说。


医患从来不是对立面,

而是一个战壕中的队友


眼睛不仅仅是一个人体器官,它还保证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甚至会承载一家人的生活希望。就是因为眼睛太珍贵了,很多来眼科寻回光明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待。在眼科,很多医学生要学的第一课,就是要正确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期待感进行管理。


从2001年重庆第三人民医院眼科5死35伤爆炸案,到2009年安徽省某医院眼科某医生被砍9刀案,再到2020年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陶勇医生被砍伤案。伤医的原因都是患者认为花了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心生怨恨,伺机报复,走向了极端。



20年前到现在,悲剧一再上演,每次惨痛的伤医事件,都将医患矛盾推向风口浪尖。年轻的眼科医生们闯过各种难关,给黑暗中的人播下光明的种子,医患矛盾来了,怒火一点,刚长出的苗,被烧得干干净净。


为什么医患双方投向彼此的目光越来越怀疑,信任缺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亲身遭遇过惊魂一刻的陶勇医生说,在我看来,医患双方出现问题和纠纷,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钱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就是医疗资源不均衡,以及负面信息令患者们对医疗行业的认知产生偏差。


他解释说,现在重病大病患者和家属们,背负着高额医疗费负担。经济上抗击重病能力比较差,常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形出现。如果求医问诊过程中花了高昂医药费,患者们会不由自主的疑虑:是不是医生给我开了不必要的药,做了不必要的手术。同时对治疗的期望值也会变得非常高,如果治疗效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就容易以为是医生医院有问题,站到医生的对立面。


我国眼科医生资源相对匮乏,百分之七十的眼科医生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北上广深,每位眼科医生平均要服务数万名居民,每天要看几十甚至上百个患者。


每个患者来医院求医,都期望得到更多医生重视和更好的对待,但是在医院人手总是不足。医生客观上没有办法花费时间去和患者太多沟通,要想完全达到患者的期望,其实是很难的。


还有一方面是既往一些报道,令公众对于整个医疗群体认识处于负面状态。比如有些无良医院医生榨取高昂医疗费,被报道无限放大后,给患者们留下了整个医疗行业很差的印象。


如何缓和医患矛盾?陶勇医生希望,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在基本医疗保险结构上对一些大病、重病进行一定的倾斜,通过媒体引导公众对于医疗从业人员有更正确的看待,塑造医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之风,让大家认识到,医患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一个战壕中的队友,我们的医患关系才能越来越好。


期盼前景更光明,

患者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


医学不是冰冷的手术刀对着抽象的病历卡,是一群温情的人互相鼓励,托着患者们的希望前行,今天是全国爱眼日,我们也收集了一些眼科医生的寄语:


老郑医生说: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患者对医生充满了像上帝一样的期待,可是医生自己也只是个凡人。如果年轻眼科医生们都看到多付出多回报的希望,我们眼科未来的春天就会越来越好。


周医生说,青年眼科医生常有职业焦虑感,我也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长周期学习和高强度训练,是每一位眼科医生成长必经的过程。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眼科的热爱,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中坚持下去。


李玉珍医生说,每一个医生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名医,也是需要一点点成长的,感谢病人们信任我,能让我跟他们一起闯过治疗难关,只要病人能好转,我觉得付出也是值得的。


陶勇医生说,我们多付出一部分努力,就能帮患者多争取一份光明。希望选择了眼科作为毕生发展方向的大家,一起坚持到底,轻易不要放弃,风雨后的阳光才更美丽,我们一起走医学之路,越走越美丽。



来源:医学界

责编:从小新

校对:臧恒佳

制版:舒茜


往期精彩回顾





“自残式”整容术的幕后推手
有多少人后悔割包皮?
中国人为何成为世界第一“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