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参加聚餐后集体中招,有人全家出门旅游就自己一人感染,还有人确诊了XBB新变种出现了奇怪新症状……
近日,关于“新冠二次感染”的话题频繁引起热议,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再度感染新冠的经历,还有人称“全家都二阳了”。紧张的情绪似乎有蔓延趋势,有人甚至又开始了“囤药”。一位网友写道,有消息说(这次)上海车展已经有几个大V感染,身边也有人说二次感染,我下单了20人份的抗原,又去药店买了5盒布洛芬。药店听说第二波来了,立马打电话下单进药。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2023年4月20日,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阳性率为0.5%,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7%,相比前一周分别上升0.2%和0.4%。在上海,据“东方网”今日报道,不少医院已经接诊了“二阳”的患者。此前公认的“3-6个月免疫保护期”已过去大半,二次感染真的要来了?已经二次感染的人情况如何?临近五一假期,公众的出行计划又是否会受到影响?“医学界”联系了几位二次感染亲历者,并邀请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4月20日,我和同校另外3位同学一起约在校园附近,骑车、拍照、逛街吃饭,没戴口罩。第一位出现不适的是A同学,当天下午就有点咳嗽、头晕,大家没太当回事。22号开始,我和B同学也开始出现不适症状,最开始是感觉喉咙很难受,于是都测了抗原,发现是两条杠。我们4个中,B同学这次是首次感染,最严重,前天晚上发烧到接近40度,实在坚持不住跑医院去了。而我们另外三个都是二次感染,症状比较轻。第一个感染的A同学昨天就基本好了,至于D同学,只是喉咙不舒服,抗原也没做已经回家了。我的第一次感染是去年12月28日,当时最高烧到39度5,头晕、浑身无力,持续了4天。但这次体温最高也就37度3,没有吃药,今天只剩嗓子不舒服了。我们3个二次感染的,之前接种过两针疫苗,没有出现网上说的新毒株会“拉肚子”“眼睛不舒服”等症状。由于现在病例已不要求上报学校,这两天我就自己在宿舍休息,也没有隔离。室友们也没当回事,大家都觉得阳过一遍了,无所谓。但我还是有点害怕,担心今后再感染的话会不会病情变严重。
我想不明白传染源在哪。之前一周我正常上下班,在朝阳到昌平之间乘坐公共交通往返,公司、菜市场、家三点一线,在外都坚持戴N95口罩,午饭也是一个人吃。在办公室会摘下口罩,但公司也没听说有人感染了。4月22日下午2点多,我开始头疼,到了傍晚,鼻腔和嗓子交界处干疼、鼻塞。低烧37度5,一直持续到23日下午,期间3次自测抗原都是阳性。昨天下午吃了布洛芬退烧,今天凌晨3点体温38度,我没吃药继续躺着,早上起来烧也退了一点,嗓子有痰,流涕比较严重。我第一次感染是去年12月10日,当时最高烧到40度,头疼、刀片嗓、咳痰,几乎所有网传的症状都来了一遍,当时从感染到自我感觉康复,持续了近1个月。相比之下,这次真的轻太多。我是和妹妹同住,我接种过二针疫苗,她接种了三针。同时我抵抗力比较差,她身体一直很好,现在她也还没被感染。4月19日、20日,我们一家人去兰州旅游,那两天兰州天气很冷,扬沙大,我有点不舒服,还以为就是风寒感染,结果抗原一测发现二次感染了。我第一次感染是去年12月底,最高烧到39度,嗓子疼得厉害,过了8到10天左右才完全康复。这次症状比第一次轻太多,感觉就类似普通“着凉”,连烧都没有发。但以防万一,我还是吃了感冒颗粒、布洛芬和阿莫西林。不舒服的情况大概持续了两天,昨天基本已没有任何症状了。家人和我一起旅游,也和我同住,但他们至今没有被感染。全家只有我是打过两针疫苗,其他人都打了三针。
4、南京网友,全家二阳,确诊感染新变种XBB 1.5.244月2日左右,我、我妈、表妹和我对象都先后出现症状,测出新冠抗原/核酸阳性,距离去年12月中旬首阳时隔3个多月。我首阳的时候,头疼、后腰肌肉疼、发热、刀片嗓,卡痰。而这次没有发烧,但却出现了一个更难受的症状:嗓子奇痒无比,躺下时最严重,会条件反射引起剧烈咳嗽和干呕,睡个觉都能被惊醒的那种,本身就有咽炎真是雪上加霜。之前家属在医院做过核酸,后来接到了疾控中心的电话,被告知由于我们是新变种XBB 1.5.24,需要提供行程轨迹以协助流调。现在我们早就转阴了,只是我的嗓子还有干痒症状,像嗓子眼被风干了一样,喝水也没用,影响睡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4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新冠二次感染》主题演讲时称,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其他毒株,奥密克戎非常容易导致二次感染。根据此前国内专家的共识,新冠初次感染后的抗体免疫保护水平,大约维持在3-6个月左右,但如今距离去年年底疫情暴发,已经过去4个多月。对此,德国埃森大学病毒所教授陆蒙吉对“医学界”表示,只是时间长短问题,一部分人的二次感染或不可避免。“一方面是抗体保护水平会衰退,首当其冲威胁的是老年和免疫脆弱人群,他们的免疫保护下降更快。”“对于健康年轻人,病毒感染后的症状越强烈,往往意味着免疫保护期也越长。相比德尔塔等毒株,奥密克戎感染的症状轻得多,因此之前感染留下的免疫记忆力也相对弱。时间或长或短,年轻人的重复感染最终也会来。”陆蒙吉推测,之后一段时间,二次感染的人数还会不断增多,慢慢形成一个极小的波峰,然后逐渐衰退。但由于夏季不是病毒传播的“黄金期”,加上二次感染症状轻,“转阴”快,缩减病毒传播时间,“医疗机构内可能会看到病人增多,有一些零星的重症患者,但社会面上不会发现有明显影响,囤药更是没有必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同样对“医学界”表示,当前“二次感染率不会高,而且不会比第一次更严重。除了老人和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外,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暂时不需要疫苗加强。”但陆蒙吉提醒,今年冬天可能会有一波较大的二次感染峰,老年人应该提前按计划完成疫苗接种。“流感病毒在每年流行季都会引发感染,各类冠状病也可能会,新冠病毒估计也不例外。”至于是否还会出现一个全新的“超强变异株”?陆蒙吉则认为无法预测,“流感病毒每隔几年,也会流行一次毒力强的毒株,在当年造成相对严重的疫情和更多的死亡,之后再恢复正常。新冠病毒很可能也类似,但至少现在无需担心,也‘无法担心’。”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官网)
在“二次感染”上,公众最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此前的网传“新冠每次再感染,都会加重损伤”。该说法的依据源于2022年11月《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相比44万名“初次感染者”,4万名“重复感染者”死亡风险上升2.17倍,住院风险上升3.32倍,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均高出3倍。但该研究特殊之处在于,纳入的是退休老人,平均年龄超60岁。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医学界”,“该人群本就是诸多疾病下的高危人群,一些还合并了基础疾病。初次感染后,身体不容易恢复,而后哪怕只是患上普通感冒,也都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症状。”老年人、免疫脆弱人群在“感染季”需要加强健康防护——这并不仅仅专属于新冠病毒。但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上班族而言,陆蒙吉称,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体内‘残存’的抗体仍能发挥作用,不舒服个几天,自然就好了。”至于为何同样是年轻人,有人仅仅3、4个月就再次“转阳”,其他人则没有任何症状。蔡卫平对“医学界”分析,疫苗接种是影响因素之一,“跟抗体水平有关。如果(此前)接种过三针疫苗再感染的人,(这次)抗体水平普遍很高。”除了疫苗接种,口罩佩戴习惯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陆蒙吉表示,病毒感染的触发因素千奇百怪,“包含太多偶然因素,甚至在办公室中,鼓风机的气流方向,也有可能导致一个人感染了,但对面的同事却安然无恙。”“除了老生常谈的个人健康防护、疫苗,并没有其他特别好的方法避免感染。就和流感一样,每年都可能有人会是第二次、三次、四次五次感染。”陆蒙吉说,“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与人类共存了上百年,但新冠病毒和人类‘免疫平衡’的建立时间尚短,因此前几年可能影响稍大,但也会逐年减弱,最终可能就是一个‘常态化季节性病毒’。”五一假期临近,又将迎来一波人流高峰。蔡卫平建议,普通人在五一假期可以正常流动,脆弱人群在人员密集场所需要戴口罩。没有感染过的人及高危人群,最好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包括喷雾粘膜疫苗、4价疫苗等加强一次。但陆蒙吉认为,仅针对五一假期,现在补种疫苗或为时已晚,“并不是说没有效果,只是留给疫苗在体内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的时间,太短了。”因此,陆蒙吉分析,五一假期确实有可能导致二次感染人数上升,增幅无法判断。但他不建议对此采取任何“强制社会管控措施”。“就算有二次感染,会造成的总体影响已经非常小,此时若再采取社会经济成本极大的限制措施,得不偿失。”“个人而言,若想最大程度避免自己或亲属二次感染,可自愿选择呆在家中,避免人员流动。”陆蒙吉说,“选择出行的人群,推荐在密集场所佩戴口罩。虽然现在感染的症状很轻,但毕竟会对行程、及后续行程等安排产生不利影响。”陆蒙吉再次强调,类似去年年底的感染规模,今后几乎不可能再发生了,公众无需过多担心重复感染。“但对于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他们在各类传染病上都不存在“绝对安全领域”,这类人今后还是要注意个人防护,每年按要求进行疫苗加强免疫接种。”陆蒙吉说。指导专家
陆蒙吉 德国埃森大学病毒所教授
蔡卫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
金冬雁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病毒学家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