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前的“土豪金”感受一下

舒又 中国水彩 2022-05-19


打破传统、大胆创作、花边新闻从未断过,世人都在评说他时,他却说,“我只是个爱土豪金的画家罢了。”


 



如果你想了解我,就仔细看我的画吧。你会看出我是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艺术品召回的曲折之路



2021年3月15日,一则新闻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法国政府宣布将一幅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掠夺的奥地利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作《树下蔷薇》进行归还,归还至画作原本的拥有者——犹太裔收藏家Nora Stiasny的后代。



归还仪式现场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树下蔷薇》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幅克里姆特被纳粹掠夺的艺术品了,他的《艾蒂儿肖像一号》在此前也遭到掠夺,历经波折后最终回到了合法拥有者阿尔特曼女士的手中。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艾蒂儿肖像一号 》 



回顾纳粹掠夺艺术品的数十万起案例,至今仍有许多还下落不明,不知原主,亦无法强迫现主进行归还。召回遗失或被掠夺的艺术品本就是一条漫漫长路,这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而许多想要召回艺术品的举动最终都以失败收场,只有少数有希望被追回,归还至原主。





无论如何,每一个成功召回的案例都是一种希望和鼓舞,那些流落在外的艺术品也仍在被寻找、被关注着,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家,而那些幸运能够先被接回家的艺术品,也得以重回大众视线,让人们一览昔日经典。




 

克里姆特《树下蔷薇》的归还便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的魅力,也使得他的作品不断被关注。





2021年11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与东亚艺术展”在维也纳美景宫举办,17日,维也纳旅游局推出了“云游维也纳美景宫”的直播活动,美景宫首席执行官Stella Rollig女士在线上带领观众参观了此次展览。





展览中展示了许多克里姆特留世的珍贵画作,让人在欣赏之余,更加想要了解这位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以及他作品中耀眼的金色背后,究竟都在表达些什么。



土豪金狂热粉





在克里姆特的一众作品中,很有辨识度的一个特点便是,他极爱用仿佛流淌着蜜意的金色,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或多或少的金箔点缀,可谓是“壕”无人性,“壕”气冲天,他的创作也因此被称为“金色畅想”。

 

从颜色背后的意义来说,金色因其本身的亮眼与光泽常与华贵、富有、光辉等联系在一起。黄金的颜色便是金色,所以金色间接地也象征着高贵的身份与地位,代表着至高无上。



“土豪金”感受一下 



2013年,某品牌手机推出香槟金色产品,因其颜色亮眼、价格高昂,被网友戏称为“土豪金”,不过调侃虽多,但订单量十分可观,现有库存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土豪金”配色就这样出圈了。


大家将其称为“土豪金”,但却还是会为它趋之若鹜。直至今天,即使出现了更多像玫瑰金、远山蓝等广受欢迎的清新配色,土豪金的热度仍然不减。



 


不过谁又能想到,如今大家狂热追随的土豪金,在百年前的克里姆特的作品中,就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究其原因,也许是克里姆特小时候跟着做黄金雕刻匠的父亲耳濡目染,每天都能见到这些金光闪闪的东西,可能间接启蒙了他对土豪金色系的执着喜爱。




 

在克里姆特此后起起伏伏的创作生涯中,就有过一段辉煌的“金色时期”。在这个时期,克里姆特在作品中运用大量金箔元素,如《帕拉斯·雅典娜》《茱蒂丝一号》《艾蒂儿画像一号》《吻》等,都是他的经典作品。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茱蒂丝一号》



 

画面中夺目闪耀的金色仿佛具有生命力一般,在画布上悄然流淌,亮眼的色调加之错乱的人体、乱序排列的图案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作品为他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热度,也助他开启了艺术事业的春天。

 

耀眼的金色就这样成为克里姆特创作的标志之一,但如果他只停留在制造视觉爽点这个层面,想必他也不会被后人称颂,成就自己的艺术经典。


 

满目金黄 满纸“荒唐”





大片的金色就一定代表着辉煌与灿烂吗?其实未必,事物都有两面性,克里姆特就抓住了这一点,充分挖掘了金色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表面看起来富丽堂皇的金色,当其大面积在画布上铺就的时候,也许更多的是给人带来一种深层的颓唐之感。





回想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全片价格不菲的多套黄金服饰、随处可见的“闪瞎双眼”的黄金盔甲,这些贯穿全片灿烂至极的色调,不仅有浅层带来视觉冲击的意义,更有其深层展现的悲剧内核。它象征着爱欲与死亡、绚烂与颓唐,这些内涵在大片的金红色中交织,才更让人触目惊心、深感悲凉。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而克里姆特同样有这样的思考,他偏爱在作品中探讨“爱与性”“生与死”这类的命题,金色也就因此富含着并不单一的象征意义。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金色元素不仅代表着权力与荣誉,也与生死轮回、爱欲交织的命题密不可分,亦象征着永恒的生命与美丽。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吻》

 


如这幅流传甚广的《吻》,绝大部分的空间都用金色来作装饰,一对身着金色华服的男女依偎缠绵,亲密的动作间发散着浓浓的爱意,女子面色潮红,近乎虔诚地接受着爱人的拥吻。而他们周身也流洒着金色,似乎代表着瞬间在这里定格,而定格便是永恒。



 


克里姆特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即使是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以及宗教故事的作品,他也不会按照传统的方式表达,或模仿前人的创作,而是以他自己的风格重新组合和表现,以金色为贯穿其中的元素,深含对于“爱与性”“生与死”的探讨。



提香《达娜厄》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达娜厄》 



如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达娜厄》,在提香的笔下,女神达娜厄作为一个等待接受天神宙斯恩泽的女子,周身洋溢着幸福与纯洁的光芒;而在克里姆特的笔下,达娜厄周身被金色包围,独自赤裸蜷缩,仿佛在这一刻褪去了神性,只是一个充满欲望等待解救的寻常女子罢了。




 


不过回顾克里姆特的创作历程,他早期的创作却并非如此新颖大胆,金色在那时也还尚未成为他画作中的主色调。他幼时绘画天赋极高,14岁时就进入了维也纳的奥地利博物馆附属的工艺美术学校,在那里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专业美术教育。


这期间他受到学院派和保守主义的一定影响,作品中以传统的表现手法为主,造型严谨、色彩浓厚,虽然开始有一定的自我创新,但还尚未与传统割裂。




 


从学校毕业后的克里姆特和朋友一起开设了设计工作室,最初的业务以绘制壁画为主。他参与过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宫廷剧院等机构的壁画以及天顶画的创作,并在1880年得到了皇室表彰的黄金勋章,与官方的关系可谓十分良好。




 


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断求新求变,他于1897年创立了“维也纳分离派”,这个派别以追求个性和创新为宗旨,十分重视象征性和装饰性的表现。





一次官方委托,他为维也纳大学大厅创作了三幅壁画,分别名为《哲学》、《医学》与《法学》,官方的要求是希望能够表现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内涵,对此,克里姆特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为此他在之后付出了代价,不仅与官方关系破裂,这三副画也尽数被销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剩流传下来的草图以及油画稿而已。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哲学》



克里姆特将画面一改以往这类主题的寓言式创作方式,具有分离派的特点,选择更为赤裸直白的表达,纠缠相错的人体和动物、迷离且神秘的氛围,充分展现了他对于这三个主题的自我思考。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医学》

 


这三幅画包含了许多的隐喻,并没有从正面来歌颂这三个主题以及光明的力量,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反思式的角度来看待,结合当时奥匈帝国日渐衰落的大背景,将人们内心的彷徨、痛苦、失望夹杂着欲望的复杂感受表现地淋漓尽致。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法学》

 


然而画作在公布后被当时的评论家们批评为“这是晦暗形式下的晦暗观念”“色情的作品”,此外,还有多名维也纳大学的教授联名抗议,要求撤画。克里姆特对此深表愤慨,他开始对席勒的话深表认同,“如果你不能以你的成就与艺术满足所有人,那么满足少数人吧。满足全部便坏。”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帕拉斯·雅典娜》

 


不再被官方青睐的克里姆特并没有就此消沉,他创作了代表作《帕拉斯·雅典娜》,雅典娜象征着智慧,也象征着艺术,她在画中身披金甲,手握金矛,眼神坚毅而沉着,金色代表了她的身份,亦代表着克里姆特要与传统学院派割裂的决心。




 

此后克里姆特在创作上反而愈发自由而勇敢,彻底的放飞了自我。也正因如此,他才迎来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金色时期”。

 

他的作品中再也不见学院派的保守与严谨,他用自己喜爱的金色、喜爱的图案创作出一幅幅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与个人思考的作品。也许在当时褒贬参半,但在百年后的今天,却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沉思。






作品里采用大面积的金色与夸张的图案难免会给人一种高调之感,但克里姆特本人却十分低调。谈及自己,他曾说过,“我没什么特别的。我是一个日复一日、日以继夜地画着的画家……任何想更了解我的人……应该谨慎的看看我的画。”

 

如他所言,也许当人们在他数不尽的绯闻中试图拼凑出他的形象时,还不如回过头来谨慎的看看他的画,毕竟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最好的注释不是他的八卦,而是经得起岁月沉淀的作品。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

许海刚:写生的日常

姚波:作为表达终端的绘画

印象派法国分社:致激情燃烧的岁月(下)



注:征集投稿请后台回复“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需标注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