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波:这是一件你始终要去做的事
徐忠波笑称自己“浪费”了很多年才又回到绘画上,但所谓浪费的时间其实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养料,如他所言,“你只要自己知道,这是一件你始终要去做的事。”
封面图:《灼灼其华》,纸本水彩,79×110cm,2021年
《晌午》,纸本水彩,79x110cm,2022年
Q:您以水彩为主要媒介进行创作是近十年左右开始的,是什么样的原因选择了水彩为主要媒介?
A:我在97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学习,当时这个专业在全国美术院校当中进行了中西融合的实验教学先河,这段学习经历持续影响着我现在创作中在形式语言上的追求以及不固化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是目前我创作的理论根基与动力来源。
《多云转阴》,纸本水彩,79×110cm,2022年
A:因为在之前没有系统学习水彩的经历,所以我对水彩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比如一定要以某种效果呈现才算是水彩画,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成了我在表现方式和语言上的探索。这种自由摸索的过程结合原先学习经历中的思维方式,刚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创作面貌。
《倒影》,纸本水彩,79×110cm,2022年
Q:您的早期创作常常聚焦于水乡、园林等自然景致,包括现在也依然有这类题材的延续,选择这些表现题材有何深层含义?
A:这个完全跟我自己生活的场域是相关的,我在杭州生活多年,杭州本身就有江南园林的气息,这种场域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就影响着我的创作。首先,园林本身从文化符号上来讲就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其次,园林里面有很多可以延展的绘画因素,比如建筑、石头、树木、湖面等,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各种组合关系就会产生很多可以创作的角度;再者呢,走入园林中那种沉浸其中安静的状态会让人感到很舒适,这恰好与我的心境契合。
《柔软的轻风》,纸本水彩,56×76cm,2022年
Q:有很多江南的画家会以园林景致为主题进行创作,但您在这类作品当中的绘画语言是有自己的方式,比如形色堆叠之中形成的错落景致,或者是整体用色用笔的延续性和连贯性,这是否也是您个人审美趣味的一种体现?
A:是的,园林题材的作品确实很多,但我个人认为这个题材仍然有丰富的可延展性和可塑造性。从我个人对园林的感受和情感出发,我在创作中对应了很安静的笔触,我会在画面上做很多小笔触的细节,这些细节的笔触呈现出安静的状态,通过这种细致的衔接安排,来达到能够让人静下心来体味的画面状态。
《园林》之二,纸本水彩,56×76cm,2020年
A:这恰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审美趣味,我的画面基本上都很稳很安静,但细看会发现里面笔触之间的结合关系或浅灰色的层次区分度其实都很丰富,这种在一个很稳的状态里面去讲究很多细节的处理方式,我觉得跟园林本身给我的感觉是很贴合的,也还可以不断地琢磨。
《园林》之三,纸本水彩,56×76cm,2020年
Q:您不止一次提到过“要在创作中越来越接近‘真实’”,您会如何定义“真实”?那在创作摸索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让自己尽量做到“真实”的?
A:我所言的真实其实是个人对于生存环境的感受或者当下所要追求的状态,但生活常常会有难以冲破的束缚感,这就会导致有时候体会不到,更达不到真实的状态。真实更像一种需要不断摸索和奋斗的高度,这种难以达到但必须要为之靠近的状态,我就称之为真实。
《上埭村之夜》,纸本水彩,36×51cm,2020年
A:想要在创作中接近真实不是靠绘画技法或者挑取一些元素去画就能够实现的,但这也是创作的原动力,通过创作去冲破束缚、接近本真,你在找当下生活场域和创作中的真实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不断找你自己的一个过程。
Q:一定的创作面貌形成之后是相对顺畅的继续创作还是也会遇到一些瓶颈需要去解决或转化?
A:会在创作一段时间后出现瓶颈的,瓶颈之一是在现有的创作形式语言的固化,因为对于已经形成的创作面貌,我还是想去做一些突破,去尝试不同的表现状态,但这中间就会经历很多磕磕绊绊以及不够完善的画面表达,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河桥古镇》,纸本水彩,36×51cm,2016年
A:瓶颈之二是我近几年的创作常常处于摇摆和纠结中,往往是在一个反复过程当中碰撞,有时会碰撞出一些偶然性的惊喜,有时也会回到比较安全的范围里去创作,这种反复和纠结让我在目前比较难以梳理出更清晰的创作方向,我也在近期重新审视和调整。
《静谧》,纸本水彩,79×110cm,2015年
《入秋》,纸本水粉,79×110cm,2015年
Q:就您个人而言,在绘画中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状态?是否是您所阐述过的“试图回应不同语境中的那些‘之间’”?
A:可以这么说,佛教当中有一呼一吸之间的说法,这个“之间”落到我的创作上,其实就是我在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的外化,也是我表达的方向。我把它视为我的笔触起落之间、层次叠加之间所形成的难以言说的状态。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接近“之间”的过程,在创作初始时慢慢沉浸到安静的创作状态中,才能体会到一笔下去跟纸面接触时水痕慢慢晕染开后的力量感,也才能体会到那种安静的快乐,我很喜欢也很想追求这种间隔当中的微妙感觉。
《春落厚吴》之四,纸本水彩,36×51cm,2015年
Q:对您而言创作和生活会有矛盾吗?
A:我认为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绘画其实只是生活这个大过程当中很小的一个点,你要通过很小的这个点来呈现一个大的东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创作和我的生活是一种对抗关系,因为我要不断调节各方面的因素来保证我能够顺利创作,生活中的琐事会无时无刻影响我创作的连贯性。我以前很抗拒面对这些琐事,因为我觉得对我绘画的影响很大,也因此会有一些不太明朗的心态。
《假日》,纸本水彩,56×76cm,2021年
A:这两年随着环境和年纪的改变,心态也会调整到相对平和一些,首先自己要先安静下来,之后就能合理安排很多事情,而且其实从生活琐事中也能体会到所谓的之间的这种层次感,也是一种积累,为创作提供了很多养料。
《收获》,纸本水彩,79×110cm,2021年
Q:您在早年毕业后并没有选择进入到绘画领域走职业画家的道路,当时是否遇到过一些迷茫以及矛盾?可以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吗?
A:其实我在画水彩之前好多年都没有画画,就是因为在校时专业方向上会有老师引导,但自己对于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并不是很明确,本科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就突然发现失去了方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处于一种迷茫的姿态,就渐渐放下了画笔。
《此时彼时》,纸本水彩,110×79cm,2014年
A:我浪费了很多年,当然在此期间我是在工作或做其他事情,但是我心中要画画的欲望是始终没有减退的,即使没有精力去画画,但我平时关注的还是和绘画相关的事,所以后面重新拿起画笔后我上手会比较快,之后的创作以及在专业和工作上的机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是我比较幸运的一点。
《故园》,纸本水彩,54×74cm,2013年
《寒秋》,纸本水彩,110×79cm,2022年
A:我认为这种迷茫其实在刚毕业的艺术生中很常见,但它很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会因此很容易错过很多机会以及浪费很多时间,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但关键在于你一定要想明白你是不是真的对绘画抱有热情,如果你坚定这一点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画其实都问题不大。只要你本身所具备的审美判断和艺术修养还在就够了,不要被太多外界的东西所影响,你只要自己知道,这是一件你始终要去做的事。
徐忠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重要参展和获奖:2012全国第十届水彩粉画展;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展(获奖提名)、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展优秀奖、首届全国水粉画大展优秀奖;2016“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风景展;2017“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第三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展;2018“可见之诗”第三届中国油画风景展;2019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展、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年度提名展;2020第十二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入会资格)、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第三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2021“水彩与新时代”中国水彩名家学术邀请展;2022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