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那时起,艺术史上又多了一对“神仙师徒”

舒又 中国水彩 2022-04-24



多年以后,当列宾被某杂志主编犀利提问“谁是当代最具天才的画家”时,他毫不避讳地说出了自己爱徒的名字。

 


爱徒与恩师


 



1901年,20岁的尼古拉·费钦以高分考入俄国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在第二年进入了当时最有名的列宾工作室学习,他和列宾漫长的师徒情谊就此开始。从那时起,艺术史上又多了一对“神仙师徒”。



年轻时的尼古拉·费钦



只是当时和列宾学画的学生并不少,才刚刚拜入门下的费钦还尚未进入大众视线。面对珍贵的学习机会,他无暇关心自己能否获得外界关注,只一心向学,希望在老师的教导下能够为自己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俄国家喻户晓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在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初入美院的费钦能够进入列宾的工作室,本身也是一种对其能力的认可,列宾很快发现了费钦在绘画上的天赋,不仅对他照顾有加,还将他视作得意门生重点培养。

 





老师与学生有时也如忘年知音一般,列宾希望费钦能够在自己已经探索半生的历史画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也算是一种承继。年纪尚小的费钦却早已有自己的主见,他欣赏老师的创作,但没有盲目跟随,而是婉拒了老师的建议。






他坦言,“我无法成为列宾的追随者,因为我的艺术志趣是完全不同的。高超的技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艺术而言都是起主导作用的。题材本身的价值只是从今天的时间角度来衡量,明天就可能被新题材取代,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大部分的意义。但其精美的画面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





 

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易事,毕竟追随老师或许会是一条更容易走的路,费钦选择了一条相对难走的路,而老师也给予了他尊重与支持,一如既往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倾囊相授。相比“列宾的学生”或“下一个列宾”之类的标签,费钦更愿意让大家看到自己作为“画家费钦”更为独立的个体。






相比重视题材,费钦更认可绘画语言对于一件作品的作用,在剥离题材之后,他更想探索绘画语言本身能带来什么,能表现什么,又能留住什么。老师列宾对于他的影响,更多在于绘画技巧以及审美熏陶之上。






在美院学习长达八年之久,费钦通过大量的写生、素描等练习夯实了自己的绘画基础,并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上潜心研究。1909年毕业时,他交上了自己的毕业作品《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这幅画让费钦得到了去罗马进修的机会,也成为了他早期最有名的代表作,为他在国内的美院生涯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此后多年里,费钦留学海外,在学成后归国任教,后又移民美国,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余下的三十年。半生辗转,他在国际上屡次办展、拿奖,成为了和老师一样备受关注的知名画家。






在承担艺术教育者的身份责任后,他如当年的老师列宾一样,对学生走自己的道路倾囊相授,并常常提醒学生避免盲目跟风,“你们不要听他们的,不要离开自己正确的道路。那一套是赶时髦的东西,今天穿窄裙,过几天又要穿肥大的,你们不要学这个,这是把自己引向虚伪的道路。”


 




虽然尚未在艺术追求上有所承继,但费钦确实被列宾深深影响,和老师一样,他坚守着俄罗斯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却也以此为基础,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不盲从,做自己


 



费钦在留学归国后迎来了自己的“喀山时代”,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以及风俗作品,尽管这些作品留存尚少,但从能够见到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窥见费钦在绘画的传承和创新。

 






留学欧洲的经历无疑为费钦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研究古典艺术,当然也在时刻关注着新的创作观念与形式。





 


费钦在现实主义上的表现,更多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很少创作关于历史题材的作品,对他而言,历史固然重要,但不一定只有这一条路。创作要鲜活,对当下的人和事产生的感受更真实。






回忆幼时的艺术启蒙,费钦常谈到做木雕工艺的父亲,是他发现了费钦在艺术上的敏感与天赋,带领费钦走入艺术的世界,雕刻让费钦对于结构、造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间接影响了他对绘画中笔触、线条的重视。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和场景并非要通过细节描摹才能立体起来,松紧有度的笔触所营造出的表现力让画面看似粗犷,却笔笔到位。以色彩叠加或留白形成有层次感的画面肌理,有时他也会用手或刮刀直接在画布上色,形色兼备、鲜活真实。





 

提起费钦,常有人将他称作“素描界的天花板”,他在人物画、肖像画领域的表现获得了广泛赞誉,但他在创作上的尝试并不单一,油画、素描、水彩以及建筑设计、木雕、陶艺等艺术领域他都有涉猎。





 

战斗民族的粗犷与豪迈与他的艺术融为一体,晚年移居到美国后,他自叹离开乡土,自己的艺术像是无根的浮萍,尽管美国土著和新墨西哥的原始风景给他带来了新的画面气息,但他的根却不在此,他想念曾经的师友,想念家乡的风景,却再也没能回去。






他曾感叹,“搞艺术的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整个精神基础在儿童时代开始奠定并和周围环境一起成长直到老死。在异国他乡你只是肉体上的存在,因为经常处于孤独中的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

 


晚年时的尼古拉·费钦



1955年10月5日,费钦在美国的家中悄然离世。回想当年列宾被某杂志主编犀利提问“谁是当代最具天才的画家”时,他毫不避讳地说出了“费钦”的名字。


没有追随老师的费钦一样闯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他们二人,也终是惺惺相惜的恩师与爱徒。




更多精彩内容:

川端康成给他写信说,“我在病房每次看你的画,就觉得春光照到了身边...”

姚波:绘画非语言

朱哲:所感所知




注:征集投稿请后台回复“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需标注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