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 | 专访一线记者范思成:战“疫”中的新闻人

新传印象 新传印象 2022-06-05

我院12级新闻专业学子范思成作为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一名一线记者,主动加入了融媒体新闻中心抗疫情前方报道小组,成为一名新闻战“疫”人。我们有幸在范学长忙碌之余采访到了他,听他讲讲他与疫情,与新闻的故事。




疫情中的新闻“战士”


范思成说,他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疫情报道,面对如此新鲜而又责任重大的选题,他感到自豪又紧张。“我们年初五就开始工作了,从早到晚都要带口罩闷着,辛苦是肯定有的,但我们作为记者,能在疫情当前替百姓去追问,去传达信息,我还是觉得重担在肩的。


这次他所在的防疫前线报道小组由4名编辑记者,3名摄像,2名司机,2名技术人员和1名协调人员组成。小组虽精简,却是集结了全台最好的资源。范思成用了4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团队:安全,有序,温暖,很有战斗力。


“我们很安全,即我们安全措施很到位。我们的办公区设在总台的一间隔离‘玻璃房’内。中心少量的N95医用防护口罩,4副护目镜和4套防护服都给了我们。
我们很有序,即忙而不乱,我们采访有序,制作有序。团队协调、集中采制、全平台分发。
我们很温暖,即融媒体新闻中心的团队是一只温暖的团队,中心领导和制片人为了保证我们的营养,还准备了丰富的加班食品,并为我们提供了温暖的荔枝公寓,保障我们的休息。


我们很有战斗力。疫情变化快、白衣天使们的出征集结或者是患者的出院喜讯,往往都是临时才得到消息,我们马上群里协调,马上联系,都是为了第一时间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次,他们的前线报道小组主要工作就是走访各个医院、社区,采访医护人员、社工以及治愈出院的患者。除了实地走访,他们也经常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与一线医生交流,“移动优先、一次采集、多元传播”是他们的原则,保证安全,也节省物资。


战“疫”中的隐秘故事



参与疫情前线报道小组以来,范思成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每天耳闻目睹他们的辛劳,他也感触颇深。
2月4日,他们采访了即将出征驰援武汉的江苏紧急医疗队。队伍里93年的护士姑娘王梦兰在出征前的十几天里,一直在发热门诊上班,这次出征武汉也是她主动报名。临行前,她和姑娘们一起去剪发,刚坐到理发座位上,王梦兰妈妈的电话就打来了,电话那头是千叮咛万嘱咐,但挂了电话,王梦兰却非常坚毅地说了一句:“妈妈是让我把头发剪掉!”在她的行李中,除了口罩、消毒水等防护装备、还准备了成人纸尿裤。
她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他们很快就会进入到湖北武汉临时建设的“方舱医院”,与其他省市紧急抽调的医护人员一起,救治照料相关病人。她的举动既是一份毅然向前的决心,也让身边人感受到她誓死拼搏的信心。



2月11日,范思成采访到的一对父子兵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楫是江苏首批出征黄石的医疗队员,过年期间从未休息的他这次出发前甚至未来得及回家,父亲给他送来行李,临行前又为他剃发壮行。周楫的父亲是一位老民警,谈及给儿子剃发的心情,他眼眶也红了,只说了一句:“儿子长大了,有担当了。”周楫说,爸爸现在仍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从小,爸爸就一直像这样用行动教育他,爸爸视军令如山,而对自己而言,疫情就是命令。听完他们的故事,范思成和我们都衷心希望并肩作战的父子俩能早日平安团聚。
同时,范思成也走访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公共医疗卫生中心等主要收治发热患者的医院,他说,南京的情况虽然不太严重,但作为江苏省主要医疗力量,以及支援武汉的重要力量,物资和人员都是比较紧张的。医护人员们两班倒,一班八到十个小时的的时间里,他们都为了节省物资不脱防护服,上班前的一餐几乎不喝水,平时甚至穿着纸尿裤。此外,许多医护人员都说,因为n95口罩戴久了会缺氧头晕,夜班休息甚至会被闷醒,工作时护目镜里的水还时常阻碍视线,本就高强度的工作难上加难。


南京公共医疗卫生中心被称为南京的火神山医院,它不仅收治南京的所有确诊病人,也是江苏省防疫战的大本营。现在南京市公共医疗卫生中心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扩建,截至2月13日,已新建成了72间病房,32间工作间,并且可以在三天内迅速扩容至288间。施工单位中建八局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郑兴说:“工地上基本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变个样,经常早上看着一块场地刚打完垫层,巡查一圈再回来一看,土工布和防渗膜已经铺好了。”范思成告诉我们,工地虽然条件简陋,工时紧张,但现场调配有条不紊,人员进出始终有严格的体温检查,彰显了南京,江苏的速度,也显示了所有人打赢防疫站的决心与信念。



如果说医生们和工人们的辛苦大家这些天来都有目共睹,那么他采访到的社区网格员们可以说给了我又一份新鲜的感动。范思成走访了因出现确诊病例而被部分隔离的南京市玄武区金六村小区。由于锁金六村是老小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民警、志愿者共60人参与了此次小区联防联控,确诊病例涉及的楼栋单元更是24小时有人值守,3小时一轮班。他说,远远地刚进小区,就看见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就站在楼栋单元门口,她的任务是确保楼上人不下来,其他外人不得靠近,记者来访,她也都认真记录在册。


除了值守单元门,锁金六村社区网格员胡蓉还有一项“超量”工作:她每天要负责帮一整个隔离单元的居民买菜,买药,取快递,扔垃圾。恰逢年节,有时候一次几十斤菜她要跑好几趟才能送完。正在隔离的一位大妈说,“我们不提出来,他们也问长问短,缺不缺菜啊,米啊。”仅距离“被隔离楼栋单元”十几米的住户也说:没事!有社区工作人员在,我们也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没什么好紧张的!我这人心态就是好!”


正是有了社工们的值守,才让居民们得以过一个安定的年。特殊时期,病毒让大家的距离隔得很远,却悄然把人心拉得很近。



说到这里,范思成也向我们感慨,面对严格管理带来的不便,我们也要换位思考,“他们要拦住的是病毒,而不是我们”。疫情保卫战的关键就在于疫情中的人怎么配合,疫情尚未出现拐点,我们不能松懈。


防疫战线上的所思所感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范思成也谈到许多他关于此次疫情的感想。


比如最近的抢购双黄连,气溶胶恐慌等事件,他认为如此经不得推敲的谣言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就是在于部分网络媒体不负责任的抢发信息恰好填补了大家心中的空缺,让慌不择路的普通人以为看见了救命稻草。所以说作为媒体人,传播最需要的信息,不断章取义,在确定前不抢发是底线,是原则。


而对于主流媒体避重就轻的争论,他说:“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权威”。主流媒体的信息往往来源于事件的中心,信息更具客观性,真实性也更有保障,疫情当前,这格外重要。


同时,他也提醒大家,疫情面前最重要的还是预防,我们“不仅要食补,还要神补”。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切莫被不分防治的谣言混淆视听。


对学弟学妹说


范思成告诉我们,他当记者也有4年了。从一开始的好奇热情,到熟悉了套路、题材之后的渐渐冷淡,再到这次参与疫情报道的重燃新鲜感,他觉得做新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好奇心与热情。媒体的责任就是替百姓追问,追问他们需要的信息与真相,所以对新闻事件保持好奇与追问的热情十分重要。


此外,他再一次强调了新闻信息准确客观的重要性。“信息源要最准,闲言碎语不能听。”学长说,他一开始做记者时也会听到什么就要记下来,但他后来发现这样并不可取。他举这次走访隔离的小区为例,告诉我们,他首先要听被隔离居民的话,因为他们是第一当事人;其次再听物业的描述,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大局,在防疫知识上也更加专业;最后才是选择性听取一些无关小区居民的情况,以防不了解而产生的一面之词。只有结合了当事人和负责者双方的解释,一篇报道才能真正客观,不让人觉得媒体成为了某一方的内线。


最后,关于我们比较关心的新闻选题,他说,这往往是一个角度问题,天灾还是人祸,普通百姓还是领导,站的角度都有不同,因而对选题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真正步入工作之后慢慢体会。






文案 | 俞安澜

图片 | 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 | 刘千会


(部分文案来自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近日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