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预告 | 当18位艺术家设计师学者聚在一起,究竟讲些什么?

华美术馆 2021-09-26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华·美术馆D-TALK系列设计论坛#14
欢乐海岸2019欢乐深活节


生活力——超自然世代的生机
Living a Life in the Hypernatural Epoch



D-TALK是华·美术馆从2012年开始推出的一个设计主题论坛品牌,强调深入/发现/探索/引导,持续关注国内外设计领域及其与跨学科融合实验产生的创新议题。


今年,D-TALK将联合欢乐深活节推出“生活力”论坛,邀请18位重量级国内外嘉宾,为大家带来2天4个分主题、16场精彩演讲、4场圆桌对话。将平日被折叠简化的“生活”二字层层翻开,从自然、社会、思维、科技不断叩问我们与周遭的关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自然的想象

12月21日周六 09:40-12:40 


自然之道:当代遗迹编年史

Jonk


法国摄影师Jonk的镜头所瞄准的是自然对废墟的占领与接管。Jonk的足迹遍布四大洲五十多个国家,探访了1500多处废墟。Jonk将透过他的镜头所呈现的图像,讲述自然的进程,描绘自然对废墟的渗透,在其间破土生长,直至废弃景观最终的崩塌。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建筑痕迹的掩埋,直至对人类踪迹的彻底消灭。Jonk将向观众展示其作品强烈视觉冲击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哲学思考。而这些图像所传达的生态现状,也向观者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的栖居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Jonk的作品所传达的并非消极、悲观情绪或是某种天启,而是在当下人类对自然达到空前极端支配状态的背景之下,唤醒人们对此现状的感知。


当自然和时间逐步占领被人类废弃的场域,我们的文明足迹又何处去寻?人类是这座星球的过客,须处处谨慎,才能免遭驱逐之灾。而自然犹如庞然大物,兀自存在,无论人类何去何从,自然都将生生不息,永不消逝。



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从《虫子书》到《便形鸟》

朱赢椿



朱赢椿在工作室周围种植多种蔬菜杂树,并从不修剪,亦不施肥,不洒农药,不采摘果实 ,听任其蓬勃杂乱,自然生长,长此以往,昆虫和鸟类来一起聚拢生活。


朱赢椿历经十年,观察植物形态,搜集昆虫鸟类的足迹,并分类整理,逻辑而理性进行设计编排,呈现给读者一本一本动物自由“书写”之书。



仿生设计:沟通生物与新材料的桥梁

侯旭



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仿生这一思想早已出现并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例如骨针(模仿鱼刺)、锯子(模仿带齿草叶)、车轮(模仿蓬草的飞转状态)等。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生物系统通过优化其组织结构及界面性质等方法,最终进化出了能够响应外界刺激、适应环境变化的优异性能。现代化表征及制备合成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人类对这些优异生物特性的深入认知,得益于此,自然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新材料的研发带来了更多的设计灵感。仿生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分支称为仿生材料学,仿生材料学受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启发,通过研究生物体宏观、微观多尺度结构与其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设计合成具有该特性的物质和结构,最终得到具备特定功能的新材料。自然界带给我们无限的材料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灵感,这些灵感不仅能够启发我们更好地设计制备新材料,还能将其应用于开发微/纳米智能器件,如发展仿生微流控技术以及仿生纳米孔道系统的研究。这些新兴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将促进生物技术、食品工业、膜科学以及传感器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环境、能源、生物医学等应用领域提供有利的工具,带来新的机遇。效仿自然仅仅是第一步,仿生材料从实验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领域最终实现超越自然,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相信未来的十年中,仿生智能材料将会在传感器、药物缓释、微流控、4D打印、水处理等诸多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侯旭教授将从我们身边的仿生故事讲起,与大家分享全球仿生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科普相关知识的同时与大家探讨如何向自然学习开展仿生研究与应用。



当妈妈迷失在山林里,谁在和她说话

徐坦



对社会的研究如何成为艺术?感知和美学运作如何成为研究方式?


关于创作方向,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进入社会,进行一种调查研究性的认知活动,而这种活动如何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有认知价值的知识?


《当妈妈迷失在森林里,谁在和她说话》项目是社会植物学延伸的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一些来自东亚地区的人以及有东亚背景的人,他们对于人和植物世界,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调研地点和受访者,分别在广东,京都,新加坡,旧金山。通过这些采访,并且在采访之后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徐坦意识到,在东亚的文化背景中所存在着的一种特殊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尝试体现在东亚的社会语境里,(其中有一案例是发生在旧金山的华人社会);传统的文明和当代文化混合成为一种信念,并且这种混合意识对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描述,显现出一种特殊性,和相似性。并且同时将研究过程也呈现出来,主要以录像方式进行呈现。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人造异托邦

12月21日周六 14:30-17:30 



一起游牧

琴嘎



一方面,从游牧民“逐水草而居”到“定居农庄经济”、再到“城市游牧”等复杂的社会变迁中吸收能量,对“游牧”方式的持续性实践与探讨可能性路径,另一方面,借由“肉身”的行动出发,进入今天游牧的现实深处,通过对身份与地缘政治的强调,重建了由个体反应,进入流动空间的讨论,直至形成公共话语的转变。或者说,在个人的创作或是自我组织的多线行动中,搭建一个全新结构的可能性:日益体制化的全球化处境下,人人都是游牧民,我们如何在强调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的对抗与融合?一起游牧吧!



海上乌托邦

何俊彦


“海上乌托邦” 讲述艺术家何俊彦近几年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海洋、岛屿的田野调查和艺术实践工作。作者通过发起“做海计划”(2016— )、“百岛计划”(2018— )去了解海上工作者和海岛居民,在这些探索、深入互动中,把原初对全球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与珠三角地区海洋总体生态问题联系起来,并提出“海上城市化”现象。本次主题是因海上城市化的种种现象而提出的“海上乌托邦”。乌托邦精神既是缔造眼前时代辉煌的原初力量,也是艺术家表达人类足迹,追求精神富足和栖息静养之地。在海上思考人类社会面对科技、产业、工具和物质条件在加速主义式的浪潮中受到的冲击,在海上面对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在当下的困境。

美术馆作为异托邦:“失败”在乡村现场中的重要性

陈晓阳


以参与式艺术项目源美术馆为例,分享实践者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中所遭遇的结构性障碍与现实碰撞,既包括文化差异、愿景分歧、审美区隔等等,还包括在乡村现场因踏实的在地工作而促成的意外认同,外来者与本地人如何在冲突中彼此了解,从而找寻共振的可能



社区与生态系统

Something&Son



Something & Son(由Andy Merritt和Paul Smyth创建)的艺术家Paul Smyth将透过日常情境探索社会和环境问题,并围绕此主题介绍他的相关实践和作品。Something & Son的作品融合了视觉艺术、建筑和行为,通过永久装置、功能雕塑和公共表演等艺术作品创建社区群落,打造全新的生态体系,创造出纷繁多样的世中世。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思维的景观

12月22日周日 09:40-12:40 



错误的宣言:在综合设计的道路上反复试验

何新城 NevilleMars



人们常常指责建筑师们过于天马行空的跨界冒险。荷兰建筑师何新城和何新城建筑事务所也不例外。从手作家具到城市规划策略,都是他的涉猎范围,从商业推广的角度而言,这并非明智之举。然而随着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日渐加深,专业精细划分愈为泾渭分明,肤浅随大流的“Ins风”不胫而走的当下,何新城却坚信跨界的融合才是在纷繁世界中立足的关键所在。何新城携手旗下研究平台“动态城市基金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项目,通过容错、试错,希望在这嘈杂的大环境中开辟出寻求美和寻求真正解决方案的道路。



生活在现实的引力尚未存在的1:70地景之中

尤根·贝 Jurgen Bey



今日,我们生活在科技高速膨胀的发展时代,人工智能与人脑的角力追逐,现实与虚拟的边界逐渐模糊。当我们在探求一个每个愿望都可以被实现的完美世界时,什么是我们判断与遵循的准则?或许经济和科学能为这庞大的计算机打造硬件,但文化能量才是维持运营的软件。

 

假如我们能创造一个新世界,我们该选择从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还是从期许开始?设想一个由文化与想像力控制的科幻世界。它是一个人造的世界,可以透过想像力的法则来表达自我,而非从解决问题下手;它也可能是一个缩比模型的世界,在那,我们生活在愿望里,而且可以通过语言和行动去表达;而一个文化的景观便会开始存在,因为我们曾在虚拟实境里体验过它,在艺术中见过它。 


譬如在缩比模型的世界里,没有现实的引力,只有想象力在无重力的情境下自由生长。而在缩比世界中也会存在着一个孵化的新世界,且被我们期许和寄居着。



应对措施:基于力的身体实验

厉槟源



厉槟源将身体本身当作一个独特的创作材料,它既作为一个开垦的工具,也作为开垦的对象。这些基于“力”的身体实验,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来成为自己的结果?他借此来达到一种自我完成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以及通过种种应对措施来获得身与心的平衡。本次讲座将结合他的实践,近距离分享他的思考与创作。



为什么我们老想往墙上挂画?

陈拍岸



演讲将会呈现我的整个艺术相关经验,内容为从幼年的涂鸦到进入大学后的打工,再到辞职进入画廊等种种经历。介于家中没有任何艺术相关从业人员,身边也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对象,我的艺术经验完全是“白手起家”,也因此得以保留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艺术圈,并以此反复审视我的创作,并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画廊代理艺术家与画廊员工的重叠身份于我是一个重要的体验,两个端点的不同视角,同时作为甲方和乙方,以及对业内不同层面的接触,给予了我对该行业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作品讲解部分从我2015年的作品开始,力求表现我对艺术的各种探索与理解。演讲标题为我的近年创作思考主题。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科技之局

12月22日周日 14:30-17:30 



解剖日常科技

Jon C Flint



本演讲的第一部分将着重关注讲者当前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从早期的自助超市到如今的电商巨头,新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为便利而设计的?在“技术便利”这一主题下,讲者将带领听众深入挖掘生活服务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并探讨“一键下单”模式的反噬作用。


演讲的第二部分中,讲者将通过具体的实践工作,就设计决策、项目和个案开展介绍讨论。我们如何解锁技术产品和服务,将其转化为实体形态,为更多人所理解?讲者在过去几年中所参与的多个项目,例如“缓存(Cached)”这件装置作品,均旨在深入挖掘在线算法和机器如何对我们进行解读和认知。“身躯媒体(Somestic Media)”项目则探讨了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功能时所养成的一些怪异偏好和习惯。



信任体系:重建共情的后人类会面仪式

Lancel /Maat



人工智能正在不断塑造着后人类互动方式和关系模式。这些技术系统渗入我们的生物本质之中,试图削弱人类的自然局限。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动化手段提升互动和关系效率,包括共情和信任关系。但在共情和信任自动化的基础之上,我们是否能够打造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Lancel/Maat两位艺术家兼科学家发起的研究项目“共享感知(Shared Senses)”,邀请了众多公众参与和合作,尝试通过新的方式,穿越后人类迷宫,寻求实现共情的方式。Lancel/Maat在全球各地举办表演及装置展览,探索未来人工智能“信任体系”与其他(非)人类之间交织互动的敏感价值所在。Lancel/Maat基于共同的脆弱性、相互依赖、责任、对话和反思,开展了其实验项目“信任仪式(Trust Rituals)”(Butler 2017, Nevejan 2009)。


在这些信任仪式中,自动化生物特征控制技术、神经反馈、社会观念和知觉感知被彻底解构并进而重组。在本场演讲中,Lancel将讨论欧洲、亚洲和美国不同文化以及地缘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在“信任体系”的体验,介绍基于互动的颠覆性、游戏性和美学性而构建的“共情互动模型(Empathy Interaction Model)”。Lancel毕业于代尔福特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专攻方向为“参与式系统”,并参与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以及欧洲媒体艺术平台合作。



意料之外的景观:从非人类中心论视角谈技术统治之术

Xandra van der Eijk



科学家们力图将当前时代命名为“人类世”,并声称人类世是地球历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年代。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提出“人类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人类作为营力对地球地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人类通过有害化合物的生产、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森林树木的砍伐、化石燃料的焚烧等,超越并掌控了自然的进程。这一定义与人类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想法不谋而合,进而也让人们开始相信,人类发明的技术能够解决全球性问题。但倘若“人类世”这一概念站得住脚,我们反而应该认识到,人类技术的无所不能和所向披靡所带来的问题实则要多于解答。而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设计未来?我们是否又应该去设计未来?



论作为人类世教学法的设计

陆兴华



人类世是指全球变暖+人类熵+生物熵+信息熵这样一个人类新处境的集合。陷于人类世的未来的设计师须在新的工业经济+新的利比多经济+普遍的贡献式经济大框架内工作。

 

当务之急是:设计师在当前的工作中应该如何对全球变暖和数码平台对社会的自动化作出反应?如何在这个生物圈、技术圈、心理-精神圈内开始我们的新设计?

 

本演讲将从技术哲学的眼光来回顾二十世纪的设计史,对维也纳设计的断舍离哲学、包豪斯运动中的教学法实践、Biosphere 2, Spaceship Earth等生态乌托邦运动和今天的Geo-engineering这样的超人类主义设计项目作出我们当代的批判性评估,批判流行的设计哲学中关于“在世界中存在”、“栖居”、“世界”、“自然”、“生态”、“和谐”、“可持续性”、“之外”、“远方”、“未来”等等错误观念,来展望人类世中的设计的新任务和新命运。

 

演讲将对未来设计作这样一种展望: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贡献式学习领地”,三代人之间的集体学习将发明出新社会和新未来。因此,设计将向这种跨代际的集体学习提供学习空间、学习用具和学习、研究及反思的方法论。人类世设计因而将是一种教学法政治:设计将是对设计的设计,是对每一个心理-集体-技术个人的编目式发明或发明式编目的支援。未来的设计师的工作将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法帮助每一个行动者去建立自己的设计-小说(design-fiction)。





地点


深圳欢乐海岸OCT创意展示中心


参与方式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预约购票请携带有效证件到场早鸟单场票60元(原价票88元)*4位嘉宾的主题演讲+1场专题对话包含同传设备+活动周边文件夹早鸟单日套票110元(原价票176元)*8位嘉宾的主题演讲+2场专题对话包含同传设备+活动周边文件夹




还在犹豫?看看身边的小伙伴们怎么说的!

抓紧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吧!




 主办方 


华·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以推动设计的交流、发展和研究为主要方向,关注设计的实验性以及跨学科的创新力量。通过展览、教育、收藏、研究工作,实现公众与设计、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欢乐海岸坚持将文化艺术融入商业,将绿色生态融入生活的创新理念,在125万平方米的场域里开展主题商业、生活美学、文化艺术、自然生态的跨界探索实践。欢乐海岸汇聚城市美好生活,以“临水独栋+外摆空间+穿街水道”的开放式空间组合成街区商业曲水湾,带来深海浸入式体验的海洋奇梦馆,世界建筑设计巨匠担纲设计的“华人菁英俱乐部”华论坛,集自然教育、湿地体验为一体的华侨城湿地,创新打造“主题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度假+生态旅游”多元复合业态布局。


支持机构



欢乐深活节联合主办



策划人:刘阳、陈航

策划助理:李晓瑜、王敬瑜






华·美术馆

 

华·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由华侨城集团投资兴建,于2008年9月1日在深圳华侨城正式成立,现为OCAT馆群中的设计馆。

华·美术馆以推动设计的交流、发展和研究为主要方向,关注设计的实验性以及跨学科的创新力量。长期致力通过展览、教育、收藏、研究工作,实现公众与设计、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正在展出)


开馆时间: 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特殊情况以馆内公告为准)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深南大道9009 - 1号(华侨城洲际大酒店西侧)518053

交通信息:地铁罗宝线(一号线),华侨城站C出口

门票:全票30元,半票15元,每周二为免费参观日(节假日以及特殊展览除外)

电话:0755-3399 3111

www.oct-and.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华·美术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