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燃料和冲突

潘乱 乱翻书
2024-09-15

01.

后台有读者问为什么很久不更新,一方面是真正想写的不满意,另外就是写文章真的幻灭感太强了。不管你是花几天几周几个月准备的稿件,正常生命周期一天也就结束了。


在今天,所有规模产品都是主要做信息流动场景的。公众号的生命周期是1天左右,朋友圈和Twitter最初都是绝对信奉时间如流水,认为信息跟信息之间都是绝对平等的,其中今天更新的比昨天更新的更加平等。到了抖音快手这类信息流产品里,推荐系统也特别在意召回期,就是你的内容在24小时或者48小时之后,可能就不会再有推荐和播放了。


所有人,所有内容,都变成为系统服务的燃料。系统更在意什么是新的,而不是什么是好的。


真希望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像YouTube那些多年前的视频依然被持续推荐,依然会有很多人爱看。


02.

但现实又是,只有新闻资讯和搞笑娱乐才是真正的大众高频刚需场景。

像是早年围绕兴趣或高价值内容做探索的个性化阅读早就全军覆没了。


这其实就是个性化阅读产品们和头条的差距:

  • 和头条的差异

    • 做不做新闻?只有新闻是大众产品,其他的是垂直/小人群/亚文化;以豆瓣为例,死忠用户1000万量级,外围用户3000万,影响到的用户1亿;新闻能影响的人群远大于此

    • 做新闻不是技术问题,是战略选择/运营/政府公关问题;新闻是资源生产在传统媒体手里 ,做的话立刻遇到版权问题

  • 聚合的产品形态不是长久的

    • 聚合内容作为一个出口给到你,不是长久的形态,就是你作为产品的第1步是可以的

    • 最终要影响到两端,后端一定会影响到创作的,就是你的源

    • 头条中间遇到版权,先和解,同时还自己做内容生态,抖音不是聚合平台,直接就是内容平台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前面的创业者都不如干过搜索引擎的张一鸣,对流量的商业价值更加敏感。


除了新闻资讯之外,最大的内容消费场景就是搞笑娱乐。就像2012年8月字节跳动将今日头条当做公司主APP,将其他十来个APP的内容需求全部合并进了做新闻资讯的头条主端,单独留下了个搞笑娱乐的内涵段子。


当然搞笑娱乐产品的问题跟早年聚合产品碰到的问题是类似的,内容主要获取手段都是爬虫和搬运工,没办法很好解决原创内容生态问题。


03.

巨头这个词,容易造成误解。

头条是创业公司,也是巨头。

腾讯是巨头,也是创业公司。

字节跳动是真正的全球短视频巨头,抖音加TTDAU是要过十亿的,但他做游戏社交还是笨拙的创业公司。

腾讯重点要做微视时,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团队肌肉记忆选择了靠资源导量,但又被看做或觉得是巨头是不应该的。


内容这个行当发展到今天已经算是重工业了。内容的引入到处理,入库 审核 黄反 打标签 去重,再到分类 标准 评级,以及最前端的内容BD能力,这些都是非常繁重的流程。内容的创作、淘洗、分发, 是非常看重规模的系统工程。你需要有规模化用户,规模化的数据,规模化内容供给量,才能实现规模化的算法优化。


信息流产品的核心问题就是三个:

如何迅速得活的大规模的内容供给

如何把这些内容分类淘洗有效分发出去

如何获得千万级别的用户来消费这些内容


到2018年底,抖音快手高度的规模化,微视还是个刚出襁褓的弟弟,字节跳动存在巨大优势的地方腾讯势力范围很小。


一个新业务,或者一个面向新的方向的业务做砸是正常的,做成是不正常的。


如果回到18年底,你是腾讯CEO要着重做微视,应该如何排兵布阵?



04.

不惜一切代价,大部分人都是那个代价。
时代弄潮儿,多是错觉,被时代弄的潮儿。
年轻不是优点和正义,年轻是一种残疾。
谁没年轻过,但你老过嘛?




05.

2013年的阿里战投部,好牛逼啊。


这一年,阿里收购了虾米、友盟、UC、onebox,控股了高德地图、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组建了菜鸟网络,投资了新浪微博和众安在线。移动互联网大潮涌过来,只有微信抢到了船票,阿里非常焦虑。13年阿里的大举收购投资在今天来看结果非常好,当时在阿里负责产业投资的人是张鸿平。


但诡异的事情是,张鸿平在离职之后,18年在虎嗅发了篇阿里资本操盘手回忆。这位投出了美团、陌陌和微博,还差点投中快手的人,在回忆开头就diss了逍遥子。张鸿平其实是在羡慕腾讯战投。可以不断做非控制,非业务驱动的投资,简单点说就是觉得阿里这个体系留给他的空间太小了。


腾讯阿里的战投部门,在互相羡慕对方的做法。


06.

Twitter的路线之争
关注内容,还是关注人,这是两种宗教,两种世界观。


推特创业头几年换了三个CEO,他们对于产品定位的理解都不一样,由此带来公司运营路线的不断摇摆。


杰克多西认为推特应该是地球的脉搏,一个用来展示自我的地方: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他当CEO时,推特输入框中的提示语是“What are You Doing? ”
埃文威廉姆斯认为推特应该用来传递信息、分享新闻,一个为你提供信息的渠道。他担任CEO时,推特的提示语就是“What’s HAppening? ”


直到2016年4月,推特将自己在苹果商店的类目从社交改到了新闻。杰克多西解释说“过去大家听说推特,以为要使用这个产品就得发条信息,但现在大家转变成了“我可以通过推特看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活动”...推特变成了一个对话的媒介。”


07.

搜索引擎vs推荐引擎
推荐和搜索两种不同的获取信息方式,差别非常大。


搜索是主动思考,推荐是被动娱乐,但普通用户其实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反过来说,推荐是主动服务用户,搜索是被动响应用户,明显推荐的频次更高。

搜索是用完即走,但需要文字、语音的主动输入。推荐是总刷总有,随时随地,无意识的消耗你的时间。
搜索是流量分发器,全网爬取内容,但不控内容,推荐比如头条号是要自己完成内容闭环的;


搜索几乎不需要什么用户画像,搜索词非常强地表征着用户的意图。推荐想要做个性化广告,就需要采样尽可能多的数据来做用户画像。
因为这种商业模式不同,搜索关注的是怎么提高搜索量,推荐的核心指标是留存和时长,由此倒推的公司发展路径也不同。


08.

兴趣图谱vs社交图谱


2010年,Twitter的增速超过了Facebook。扎克伯格说:“如果Twitter能够增长持续12或18个月,一年内将会在规模上超过Facebook。”


Twitter想要建立一个“兴趣图谱”,而非个人保持熟人关系的社交图谱。就是公共网络对抗私有网络的意思,这也导致用户在不同产品里的分享行为是不一样的。
Twitter允许单向Follw,默认情况下内容都是公开的,更在意你想成为什么而不是你曾经是谁。你可以关注名人,媒体,品牌和其他感兴趣的事物。这使得twitter非常适合进行宣传的舆论场。



但Facebook在10年还推出了“Like”按钮,用户可以将他们喜欢的内容与事件传输回Facebook跟好友分享,这是最简单的兴趣表达,增加了新鲜事的多样性,Facebook也靠这个按钮获得了更多关于用户的兴趣图谱。


09.

社交图谱vs网页图谱


2012年时,业界有种流行论调,谷歌控制了网页图谱。Facebook控制了社交图谱,就是一个连接内容一个连接人,一旦Facebook推出强化社交的搜索,就有可能实现对谷歌的弯道超车。
Facebook在07年先后跟微软必应和雅虎搜索合作,但却不允许谷歌爬取他的数据进行搜索,理由是考虑用户隐私权。这种故意不合作的差别对待,惹恼了佩奇,他指责Facebook拿用户当人质,扣留了用户的数据。


谷歌的确应该感到紧张,因为搜索的大厦是建立在三件事的基础上:
第一,人写了很多东西放到互联网上。
第二,互联网把它们都联系在一起。
第三,每个人每天都在点击这些东西,给出反馈。
现在又有了第四件事,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like这些东西。


10.

为什么视频号里都是中年大叔?


很多人都在吐槽,视频号里面经常刷到中年大叔,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视频号里面会有这么多中年大叔?


视频号和抖音的最大差别,可能就在于生产资料不同。

抖音的核心生产原料是用户行为,结果是大众点击投票。但算法会低估长尾内容的价值。就是热门的内容,算法获得的反馈更多,所以会推得更准。但长尾的东西,看的人少,学到的数据也少,推得就相对不准。另外,如果算法高度依赖大众行为,那创作者也会被大众行为诱导,数据平权的问题就是,少数人被多数人强迫,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平均。



视频号的核心生产原料是关系链,能够按照阶层去分发触达,关系链会更偏向用户所属阶层。在我们的圈子里, 就是有很多人在关心流量红利和互联网前沿。你在视频号里经常看到中年大叔,是因为这群人本身就躺在你的朋友圈里。


内容是不是有价值,关键是在于谁来看,视频号更有机会解决普通人内容难看的问题。比如Snap的story,让别人来看都是神经病很无聊的东西,但是有了关系链基础的话,可能就会引发聊天。


其实内容平台都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分发的内容?

之前中年大叔在抖音快手里面,他也有潜在的受众没错,但跟大众娱乐人群一比呢,受众少行为也少没机会啊。

但放在关系链圈层体系下,中年大叔,或者说每个人,都该有被阅读的价值。



文本内容来自@潘乱 的视频号,挂一漏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乱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