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图荐资源 | 周恩来在上海:开辟舆论宣传阵地
周恩来在上海
文献推荐·第二期
1932年初,周恩来以伍豪为笔名在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周报》上发表了《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党的当前任务》。周恩来在文章中号召东北党要组织武装抗日,号召东北人民“自动武装起来”,组织救国军、义勇军,进行游击战争,并提出中心口号“全国工人、农民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动武装起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党的当前任务
左右查看更多
《红旗周报》1931年第20期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全面抗战爆发前,周恩来在延安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就指出,上海是政治舆论中心,须特别看重,建议中央加强上海的工作,并派人指导。1937年7、8月间,周恩来就上海舆论阵地的开辟问题,与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专门交换了意见。
潘汉年办捷报
《社会新闻》1934年第6卷第22期
潘汉年向长期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的夏衍,及刚刚从日本回国的郭沫若,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之后经过与国民党方面的多次协商,决定推举郭沫若出任《救亡日报》社社长。8月24日,备受周恩来关注的《救亡日报》终于面世。《救亡日报》以其强大的作者队伍,如宋庆龄、何香凝、潘汉年、邹韬奋、胡愈之、郑振铎、茅盾、王任叔、阿英、范长江、田汉、夏衍、金仲华、史良等人,以团结抗战为宗旨,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战时新型报纸剪影:
全文化人的报纸“救亡日报”
《艺术文献》1939年第1期
以后上海党组织利用租界内英、美势力与日本的矛盾,出版了许多以外商作为发行人的“洋商报”,如《译报》、《译报周刊》、《导报》、《导报增刊》、《文汇报》、《华美晚报》、《大美晚报》等报纸。
《译报周刊》延安会议
《译报周刊》第二期
与此同时,还先后出版了《西行漫记》、《鲁迅全集》、《上海一日》等一批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苏区人民生活,弘扬中华民族战斗精神,真实反映战火中上海社会生活的书籍及一批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上海新闻、出版界面对日军的屠刀、监狱、枪弹所创下的种种业绩,得到了周恩来的充分肯定。
作家战地访问团
《良友》1939年第146期
1937年7月,周恩来又专门指示刘晓与潘汉年,要充分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以文化界为基础,搞好上层进步人士的统战工作。同年7月11日,周恩来在博古、林伯渠的陪同下到上海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9号)拜访了宋庆龄。
周恩来首先向宋庆龄转达了毛泽东的问候,接着就宋庆龄关心的有关当前时局及中共的政治主张,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向宋庆龄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他还把此次赴庐山将向蒋介石提交的、由他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宋庆龄,征求她对这一宣言的意见。宣言所提出的迅速发动全民抗战,实行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为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而奋斗的基本政治主张,得到了宋庆龄的赞同和坚决支持。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新中华报》1937年第394期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统区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国民党存在种种幻想,对共产党则存在种种疑虑。上海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抓紧时机在上海开辟舆论宣传阵地,使广大国统区人民认清形势,破除幻想,消除疑虑,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成为党在抗战后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周恩来对在上海开辟党的舆论阵地十分重视。在由延安赴重庆谈判前夕,在毛泽东给华中局的电报上,周恩来即提出了“立即建立群众性及《新华日报》上海版两种报纸公开出版”的建议。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新华日报》上海版最终没能出版。
新华日报难产
《东南风》1946年第11期
《群众》第4期封面
1947年2月20日
上海工委编辑出版的
《新华周刊》
在上海出版《新华日报》会受到国民党的阻挠,这是周恩来早已预料到的。因此,周恩来在派徐迈进筹办《新华日报》的同时,紧接着,又派夏衍到上海负责恢复《救亡日报》。夏衍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来到上海,10月10日《建国日报》出版了,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恼火,只出了12天即被无理查封。接下来,周恩来又鼓励刘尊棋、陈翰伯办《联合日报》、《联合晚报》,指示他们在编辑方法上作策略性的改变,以分散国民党新闻检查人员的视线,麻痹敌人。《联合晚报》团结《文汇报》、《新民报》共同战斗,一直坚持到1947年5月24日,三家进步报纸被迫停刊。
政治前线沉寂,周恩来昨飞沪
《文汇报》1946年9月17日第1版
为了扩大上海的舆论宣传阵地,周恩来还积极争取国际友好人士在沪创办报刊,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介绍到世界各国去,加拿大友好人士文幼章在沪创办的《上海时事通讯》就是一例。
沈体兰与文幼章
《星光》1946年新13卷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但要国民党拨房子是毫无希望了,周恩来对此早有准备。1946年3、4月间,由乔冠华、龚澎经手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秘密租下了马思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的房屋。
由于国民党当局以谈判地点不在上海为借口,不让中共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于是小楼开始只能作为《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宿舍的名义对外。6月18日,董必武了解情况后说:“不让设立办事处,就称周公馆,是周恩来将军的公馆。”于是6月22日在上海马思南路107号的大门上,挂出了一块铜牌,上镌有三个大字:“周公馆”。事实上,以后上海各报在报道周恩来在周公馆的活动时,都将周公馆称作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国民党当局对此也无可奈何。周公馆设立后,周恩来每次来上海都下塌于此,屡遭国民党特务跟踪,1946年10月18日的《文汇报》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周恩来汽车生尾巴
《文汇报》1946年10月18日
开展统一战线是周恩来在上海的另一项重要的革命工作。在沪期间,周恩来与上海的各民主党派、国民党上层进步人士及各界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每逢周恩来抵沪,周公馆便宾客盈门,高朋满座,周恩来以其独具魅力的统战艺术,同各界人士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细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指明中国的出路和方向。同时他指示上海地下党和上海工委对各界进步朋友须时时关照,在经济上和物质上要给予帮助,使他们克服了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思南路桐荫苍郁 周公馆高朋满座
《新民晚报》1946年7月19日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悍然撕毁政协会议决议,彻底关闭和谈大门,周恩来决定于11月19日飞返延安,他以超人的胆略、坦荡的胸怀、细致入微的体贴,赢得了人们对他和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尊重、信赖和支持,从而壮大了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力量。
1947年5月6日,周恩来起草发出《上海中央分局改为上海中央局的通知》,指出上海局管辖的范围包括长江流域、西南各省及平津一部分党的组织工作,并于必要时指导香港分局。这样,即初步理顺了中央与上海局及所属各城市党组织的关系,又为中央指示及时有效地下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五二零惨案发生后,为了推动上层人士参与五二零运动,周恩来建议把许涤新掌握的上海经济界上层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介绍给上海局,同时又提醒道:“一切斗争不应急求组织统一,而应多求方针与政策策略的一致,以利斗争的持续与组织的保全和发展。”波澜壮阔的五二零“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历时一个月余,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仅上海一地就有数万大中学校的学生、教员、职工及各界人士参加了斗争。这场运动产生如此大影响,是与周恩来的指示、策略分不开的,充分展示了周恩来对蒋管区党的城市工作的高超娴熟的领导艺术。
周恩来发表谈话
《文汇报》1946年12月19日
相关文献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文字、图片来源于《周恩来在上海画传》(索书号:K827/7265-113),青苹果《申报》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汇报》《新民晚报》图文光盘,TimeOut上海微信公众号。
虹口区图书馆视频号
点个在看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