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村】日本木之花生态村及全球生态村建设和教育的四个维度
编者按:
在工业文明面临全面危机的时候,乡村和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被重新认识和定义,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到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宝藏,同时也让这些村落成为治愈人与人的关系、治愈人与自然关系的地方。国际社会近年来尤其是后2015议程一直在倡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建立了一个合作网络,“支持会员国家建立、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促进行动和实践推广,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水、文化多样性、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切入点”,这么多丰富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维度和要素都跟乡村建设有关。
作为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之一,全球生态村联盟从社会、经济、文化世界观和生态四个方面开展生态村构建的教育和培训,生态乡村并不只是生态的乡村,而是将社会、生态、经济、文化四个维度整合到一个全面、在地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这一点与中国注重整体的乡村建设不谋而合,幸运的是,有机农业、社会构建、文化世界观和生态的维度又是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优势的地方,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这一新的历史时空下,我们有责任,也应该有理论勇气和实践担当,将中国文化中能够有益于世界发展的地方挖掘出来,采用西方擅长的技术和方法,融通中西,作为思想智库、政策参谋、实践行动的倡导者和教育者,通过乡村建设,推动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
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组织来自国内国际一流的生态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组成专家小组,根据世界各地农村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另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之路。希望通过系列研究和政策框架、案例研究、倡导推动行动与改变及培训与能力建设,推动世界的生态乡村建设和教育。
“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赐稿!从5月26日开始,我们将以“生态乡村”为主题推送本组文章,敬请关注!
2016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召开“构建生态村的建设模式”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以“生态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主题,力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乡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中国的乡村建设模式,并以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教育培训传播中国文化。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国际、国内乡村建设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领军人物,围绕生态村的建设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以下是国际生态村联盟前理事、日本木之花生态村的古桥道代女士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是来自日本木之花生态村的古桥道代,今天跟大家分享生态村建设以及我们自己的一些经验。
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生态村,这个地方就叫地球,但是因为人类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和作用,所以意识不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生态村里面。我认为生态村建设特别是生态村教育EDE(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领域的内容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日本的经验表明,EDE有很多让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虽然我们在此之外还进一步发展扩充了它的内涵,但我认为生态村建设的培训特别能够帮助我们社会从传统文化转向生态文明。
EDE生态村建设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维度,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是不能被这样划分的。EDE包括四个维度,第一个是社会,第二个是经济,第三个是生态,最后一个是文化世界观,我以木之花生态村的一些小例子来跟大家分享这四个维度都代表着什么。
一、木之花生态村简介
我简单介绍一下木之花,这是我们的社区成员。
木之花的创始者们相信,这个世界的现状取决于所有人的意识状态。在富士山脚下,一位成员获得了一种灵感,人类应该过一种共享、和睦的生活,于是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搬到了那里。
我们社区从1994年建立,最初的创始人有20位,经过了22年的发展历程,到2016年,已经有了84位成员,36个家庭,29位男性,55位女性,58个成人,26个孩子(平均年龄35岁),近100人(包括访客和疗愈客人)一起过着大家庭生活。
我们居住在富士山脚下的一个乡村。在我们这个社区,大家的分工是互相连接的,虽然社区的分工跟EDE四个维度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也是互为关联的一个整体。所有分工的最中间是“菩萨”的灵性,虽然社区的成员并不都是佛教徒,但是他们认为菩萨这个佛教概念非常好,核心的思想就是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社区有效运作。
日常生活分工—木之花家族的生活:把乌托邦变成现实
现在给大家介绍EDE的一些维度。首先是经济维度,我们每个人没有工资,财产是共有的,大家都是为了这个集体来努力地工作。当你努力工作取得收入的时候,就会与他人分享,木之花的分享方式非常平等,我们自己不持有金钱,我们认为金钱是属于集体的。这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案例,大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思考怎么样在中国运用。虽然我们每年的收入非常低,但是我们的生活非常富有,我认为今天的讨论重点就是思考什么是财富。
木之花家族的经济体系
第二是生态的维度,包括单元1:‟绿色”建筑和改造;单元2:本地食品;单元3:适切技术;单元4:自然恢复和重建;单元5:综合性生态家园设计。这是我们的一些建筑,底下这些小型的房子是生态厕所,上面是我们即将要开的社区的商店,我们在建筑的过程中尽量使用生态材料,右上角那个新的商店,最开始是一家便利店,我们决定把它装修改造,变成我们的店。不管之前是什么样的建筑,即使只是一个螺丝钉我们都尽量使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社区内部成员也尽量地建造自己的房子。
接下来是有机食品。在木之花我们自己种了多种农作物,多品种,少量栽培。蔬菜有88 大类, 217种;黍类/谷物5 大类, 10 个品种;茶/水果等25 大类, 36 个品种;大米 (包括喂食家畜的)11个品种,生产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同时我们也自己生产鸡蛋和蜂蜜,酱油和日本的大酱汤也都是通过传统的方法酿造的。这些生长茂盛的菜地干净、美丽、充满生命能量的频率,你们可以从这些照片中感受到这些食物正面的能量。我们的食物自给自足率是百分之一千,自己吃的食物仅是我们生产食物的10%,其他的90%就是我们的收入来源。
自然农法下充满生命力的农作物和食物
上面那张图是非常漂亮的午餐盒,每个月我们会给当地的其他居民提供这样的午餐。虽然我现在谈论的是生态维度,但其实这个点也涵盖着经济和社区两个维度,因为每个月我们都会邀请200位当地的其他农民过来用餐。图上面看到的所有食物都是我们自己种植、加工生产的,包括午餐,自己做的蜂蜜、茶叶等,我们自己生产的食物没有任何添加剂,都是通过生态的方法来生产。所有这些物品的销售、商业是物质层面的,但因为是根植于生活的创造性文化和艺术,有精神层面作为支撑,物质层面就会涌现。
第三是社会的维度,社会方面涉及单元1:建立社区,拥抱多样性;单元2:社区沟通技巧:冲突、协作、决策;单元3:个人赋能和领导力;单元4:健康和治愈;单元5:本地、生态区域和全球延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社区抚养非常重要,所以在我们社区,孩子是大家的,孩子是所有人一起抚养长大的,所有大人都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兄弟姐妹。对孩子们的照看和教育井然有序,生活和谐温馨。我自己没有孩子,但是我是37个孩子的母亲。有一张照片是老师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这个孩子不是她自己的,但是非常喜欢到她的办公室玩儿,其他的孩子也都在这个社区里学习,学习礼仪和规范。
在学习和信息分享的地方,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开一次社区工作会议,所有成人都参加。学习和分享内容包括:
看待问题时,从自我中心的视角逐渐成长到客观中肯的视角,从中感悟个体的意识如何反映着周围的世界;
每日世界新闻,生产生活梳理,成员的思想情感表达与交流;
从每日生活中分享自己学习领悟到的东西;
向“自然疗愈项目”的疗愈客人分享健康积极的信息;
分享与社区整体有关的信息, 如访客、活动信息、对社区的咨询和意见;
调整第二天与整体安排相关的工作内容和日程。
这些对于一个社区来讲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对所有的社区都有挑战性。西方社会倾向于使用集体决策、共识决策的方式,但是木之花的决策方式并不是这样,他们经常会想怎么样才对这个社区最有利,而不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这点对我们社区来讲是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都服从这样的安排。同时每天也会讨论每个人在日常中所见、所听、所想,会讨论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内容。
社区会议
我们不使用任何特殊的方式来做决策。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避免争论、坚持自我主张,不从个人和群体分割的立场去看问题的话,最合适的决策就会自然而然地诞生。每个乡村社区成员都可以为这个社区贡献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贡献的价值,当一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之后,其他人可以全力支持他,那这个社区就会良性、健康、绿色地运转起来,所以互助型的社区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讲,当一个人有一些好的想法的时候,其他人认为这是他自己的想法,不会去支持他,但是在社区构建中这是很关键的一条。人可以向大自然学习,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循环模式,包括碳循环、氮循环,人也是宇宙中的过程和能量循环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过分看中自己的私利和自我的时候,他就切断了和这种大循环的联系。有一些新村民会加入到传统的村落中,这在日本也是一股潮流,但是年轻人去乡村以后很容易会感觉到无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家过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
第四是世界观的维度。我们每年举办一种文化庆典活动,这种庆典的形式在日本已经有700年的历史,我们继承了这样的庆典传统。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本身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灵性,提升大家的世界观和精神的层次,这些庆典活动使用的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
在我们讨论复制建设多少个生态村之前,要考虑一下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意义是什么?可能是为了保护地球,可能是为了更大的目标。100个生态村这样一个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是很容易去执著于某项东西,人都是有自我的,当很多有自我的人心中有了这样一些目标以后,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途径,就是什么样的才是生态村。
我看过一本书,作者是美国一个社区杂志的编辑,书上有一个数据,在所有想做生态村的人里,90%都失败了,只有10%成功。我曾经是国际生态村的理事,见过很多不同生态村的历史。因缘是很重要的,紧紧跟随因缘的节奏很重要,这是让生态村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是一个学术讨论,大家亲自来分析这些问题,但是在实践当中,作为实践者,理性思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它,实际地做出来。
先在一个地方扎扎实实做好一个模板,然后再建其他的生态村。因为生态村在建设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有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一些问题,所以实践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在白板上写了一个汉字“缘”字,是事物之间因缘的关系,所以这个缘是很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很重要,很多的缘份是自发的,不是求来的,是主动找过来的,这些机缘、机会或者资源都不是我们可以预先设想好或者设计好的,这个生态村的构建与其说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可能自下而上也是一个更好的途径。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家的自发性、主动性,就是由内而发的主动性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是最重要的。
二、文明的演进:一种可能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在当代世界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思想并存,中国也是处于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在竞争中胜出,但是在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想着怎么样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
木之花生态村在组织方式上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共产主义有些不同,因为所有愿意加入到木之花生态村的人是在日本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进程,都是自发的和真心地愿意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自觉度都比较高,不需要强制地给大家分配任务,要求大家去做这个和做那个。但是在这两个社会制度体系下,我们发现个体的特殊特性和个体的价值都并没有被完全重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文化多元化感到高兴,同时这种多样性的价值也会贡献于我们的生态乡村建设。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新的与自然、宇宙和谐和平相处的方式,所以当我们不会自私地为自己考虑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进入到一个利他主义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当中。
刚才主要分享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有很多孩子的照片,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独特性而感到庆祝,这种个体的独特性是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维度。第二部分是有一个社区成员男士的那张PPT,给大家讲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要忘记自我,而去利他,做一些利他的行为。现在这张PPT就是我们传统的一产、二产、三产,把这三产联动起来就是六产。
在资本主义世界当中,从事初级劳动的这些人常常是被剥削的对象,他们的工资非常低,生活地位也非常低,生活是不平等的,但是通过去除这些不平等,每个人平等地相处,大家可以共享所有劳动的收益,每个人都可以更加开心。也许我们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乡村来实现这样的社区治理模式,大家在一起的生活中,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实现这样一种模式。生产、加工、运输、贩卖农产品,以及抚养孩子、做饭、洗衣、资金运营等等,每个人各司其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如此相互服务,办事不仅高效,并且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木之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是否可以为中国农村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社区模型提供借鉴?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认为一旦一个模式建立了起来,所有人都必须一致遵循,这样做易于统一,但社会将缺少多元的活力。時代主义社会不是以人类为主角,而是以时代为主角,时代拥有意志。
努力去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墙,对于社区的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的人,有着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优越感的倾向。于是,差别与竞争社会就产生了。然而,自然生态体系中不存在竞争、差距与差别,在循环系统中,所有生命的个性行动得以共存。
所以,为了社会的和平,我们需要去理解宇宙与生态系统的构成,努力去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别心,并能为此感到喜悦,这样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从竞争中获得的优越感所带来的喜悦,到追求通过与他人的共享所获得的调和中产生的富足,这是木之花家族所重视的世界观,也是21世纪的人类应该去追求的精神。我们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所玩弄,而是在世界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共同体的形式发展的话,就不会出现压榨现象,谁都能够满足地生活下去。
刚才有老师也提到了中国乡建的历史进程,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大概有一百多年,工业革命历史有二百五十年,所以我们考虑乡建的时候应该从更长的历史维度去考虑,因为一百年很快就会过去。大家可以看这个波状图,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替出现,占据世界舞台,现在是中华文明开始抬头的过程。
因为西方的思考模式是分散化的,就是喜欢把事情分析得非常细致,但是东方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化的,现在东方这种整体化思维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中国做出的改变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中国发挥中国的作用,日本也会发挥日本的作用,这样两国就可以很好地和谐共存互动。
三、生态村建设的教育和培训
我以前是盖娅国际教育的国际理事,EDE这套体系是欧洲人开发的,我们可以借鉴它的架构,用到亚洲来,具体的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来填充,所以我们有责任在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把东亚的文化向世界传播出去。
EDE只是个框架,很多人接受过EDE培训之后不代表他就会建生态村了,这是两件事情。我在日本也做过四次培训,培训所有对乡村生活和生态村感兴趣的人,这个培训对于引领城市人回到乡村特别有帮助。培训的学员有一部分会加入木之花,还有一部分自己回到乡下,有可能他们在一些国际的大公司工作,但是可能居住在乡下,其中一部分也想来创立生态村。当人们开始建立生态村的时候,因为很多人的自我太强大了,就会出现一些失败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又开发了新的培训课程,就是基于文化,提高内在的成长。现在中国的生态村教育因为刚刚开始,采用EDE生态村设计会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EDE课程在孟加拉和印度已经开设了很多,有42个传统村落通过这个课程成功地转型成为生态村,这样的培训方式还是有它的价值,通过这种组织化的运作来帮助传统村落转型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我建议在开设这个课程的时候要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他们的特别的内容。另外,培训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人群,应该是更加平等的,比如说农民或者其他的老百姓都应该作为培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