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陈文胜:疫情之下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的方向及重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特别在发生武汉疫情的背景下,必须多途径改革释放政策红利,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四两拨千斤的强大动力。
推进以保护农民利益为主线的土地改革,激活农民主体积极性“强动力”。农民“富不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根本的一个评价标准,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决不能夺去城镇化进程中留给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推进改革中必须正确把握方向,既要用好用活增减挂钩、点状供地等政策,也要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新增耕地指标、一户多宅整治、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益主要用于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社会保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把土地改革的红利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在制度上确保农民的核心利益,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推进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体制改革,激活市场潜能“强动力”。脱贫攻坚的阶段性决战必然要求政府以行政力量在短期内集聚大量资源投入到贫困地区,但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归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土地资源为杠杆,发挥土地资源的天然“财富之母”作用,推动城市和工业以及发达地区的资源要素、尤其是资金向乡村流动,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由农民的土地资源向农民的资产、资本转变,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机制。把农民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放”给市场,减少产业选择的直接介入,从引导与激活要素上着力,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推动有效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建立规范乡村产业发展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明确扶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专业大户发展生产、加工和营销,培育贫困地区迈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偏低的低端产业、低端产品继续扩大生产。
推进以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为关键的人事制度改革,激活干部队伍活力“强动力”。政策和策略决定了之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非贫困地区,迫切需要一个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专业人才短缺是其中最大的软肋。一方面,必然要强化党纪政纪的严格管理,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而另一方面,要敢于下放权力,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对于具有突出才干的要敢于打破身份、年龄、学历等条条框框,唯才是举,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过复杂环境锻炼又有突出才干的干部,即使有过问题也可以大胆使用,让其在严管厚爱的条件下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动员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担任或兼任乡村组织职务,推动人才下乡。把对乡村教师、医卫人才进行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就业的扶贫培养政策,扩大到农村基层各类专业人才,壮大乡土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