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花果山:蒲韩不倒翁学堂: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Author 侯赏

 文章来源:“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乡村建设研究”编者按:今天是5月10日母亲节,岁月给母亲增添了时光的痕迹,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值此节日之际,“乡村建设研究”祝全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随着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地区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市场化养老服务缺乏,集体及土地保障水平低……曾经生养我们的父母面临着“老无所依”的困境,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2020年中央1号文件发文,提出“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多形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改善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服务”。

蒲韩乡村下属的“永济市农民协会”,于2004年在永济市民政局注册,2007年更名为“永济市蒲州镇果品协会”,主要为社员提供土壤转化、儿童家长教育、手工艺传承、不倒翁学堂四项服务。其中的“不倒翁学堂”主要是为村庄内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不出村且低成本的养老服务,其理念为:“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我不老,我要老,我助我老。” 作为“农村互助式养老”的现实经验,其亮点多多,不失为农村养老的可取方法。“乡村建设研究”今日推送文章《蒲韩不倒翁学堂: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与读者们共同学习、思考。本文原载于“人民食物主权论坛”,感谢“人民食物主权论坛”授权转载!




食物主权按

母亲节前夕,陕西79岁老妇被亲生儿子活埋的新闻刷屏了。这类人间惨剧的背后是当事人生活处境的极度艰难。被活埋的母亲被救后还在为儿子的生存担心。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娃的世界,那么,我们还养得起老么?今天食物君旧文重推,希望蒲韩乡村的“不倒翁”合作养老方式能引起大家关注、借鉴。“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正因众人拾柴火焰高,用互帮互助的方式,解决了养老问题,更丰富了乡村社区生活。


作者|花果山

责编|大   明

排版|童   话





今天推荐蒲韩故事的社区养老实践,因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的蒲韩乡村创新了一种极好的养老模式:以社区互助为基础,低成本、可持续。


下面是我们2016年在蒲韩乡村参访时,带头人郑冰说的一段话:


2013年我们发现了老人活动——包括老人吃饭的需求,于是我们就在一个村收拾了一个屋子,让十几个老人早上来,晚上回去,这种方法真的不错。一个子女掏二百块钱。我们又从跳舞欢实的老人家里边选两个人,给他们很低的补助,每人三百块钱,当一个护工的角色,给大家做饭和协调大家的矛盾。我们2013年在寨子村做了一个点,尽管刚开始做的时候,前面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是磨合阶段,老人的是非、矛盾也特多,老人和子女的矛盾也特多。但是我们做了三个月之后,发现它越来越好,你们去看寨子村现在的几个老人,都是八十多、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却个个赛神仙一样,一年比一年精神状态好,在这儿我们就给它叫做“不倒翁学堂”。


到上个月为止,我们大概做了10个村。村干部协调我们把屋子找出来,有一百多个老人。每个星期二的下午老人们和护工在一起互动,就是昨天下午在这儿的那种互动!你看看那些老人家,不得了,真的是宝,他们不是包袱,不是累赘。我们发现了不同才能的老人:一个老人家平常喜欢看书,在家里被埋没掉了,都说这个老太太是神经病,老人家现在93岁了,看书根本不戴花镜,小小的字都看得一清二楚;还有一个97岁的老人家,天天画几张画,那个老人的状态,不得了!


我就感觉去一次,心里就激动一次。所以我们觉着做这个也不用花钱,就把合作社的公益金提出来,收拾一个屋子,差不多花两万左右就可以了,老人的子女必须每个月掏二百块钱来完成后续的自负盈亏。


为了更多地了解不倒翁学堂,我们拜访了蒲韩社区的干事任淑列。她是从最初的跳舞活动中选拔出来的骨干,现在专门负责社区服务协会这一部门的工作。她告诉我们,社区的养老服务以片区(每个片区3-4个村)为单位,根据每个片区老人的需求,需要建几个老年活动中心就建几个。现在,蒲韩社区一共有三十个养老活动中心,蒲韩称之为“不倒翁学堂”。


不倒翁学堂虽然每月只收取200元的费用,但它不只是个简单的养老中心,除了提供饮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它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子女座谈会,促进子女和老人的沟通,同时子女也要做义工,轮流给老人做饭。这里既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学,也是子女学习如何更好地关爱呵护老人的学堂!


1

蒲韩老人的幸福晚年:每月花费只需200元


蒲韩每个片区建设养老活动中心的数量依据各片区老人的需求而定。目前,社区一共建成了30个不倒翁学堂。

7月14日上午,我们参观了位于牛家村的一个不倒翁学堂。不倒翁学堂除了解决老人每日的早饭和午饭问题,每天还安排了两个活动时间。早上的活动主要包括晨练、学习(写字、看书、自编自唱童谣、看戏唱戏、剪纸、绘画、讲故事);下午的活动主要有跳舞、唱戏等等。学堂的开放时间是早上七点半到下午六点,晚上老人回家休息。


每周学堂都有和老人子女互动的活动,即每周一次的子女座谈会。座谈会既能让学堂了解老人在家的基本情况,又能让子女了解老人在不倒翁学堂的生活和老人的变化,为老人和子女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老人的子女也参与义工活动,给老人做饭,让老人觉得被全村人关心,最终消除老人“被抛弃”的感觉。


村里面的老人如果愿意加入养老合作社,而且子女同意,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老人就能加入。每月老人的子女需要向乡村缴纳200元费用,一个不倒翁学堂只要有12个老人便能自负盈亏(指日常开支、护工工资的盈亏自负,但不包括建立初期的装修费用)。所以每个不倒翁学堂中老人都在12-15个不等。

学堂是由村里农户的住房改造而来的,改造时合作社财务上拨了2万块作为装修费用,用于购买家具等。学堂由村里的一个固定志愿者和两个护工来管理,并由村干部和30个义工来监督。其中,志愿者无偿为老人服务;而护工则每人每月有300元补贴,主要负责给学堂里的老人做饭,他们的补贴来源于老人子女缴纳的200元/月的费用;30个义工则是从本村中选出来的敬爱老人的村民,年龄不限,每个义工每月要给老人做三顿饭。


子女每天接送老人的路上可能发生意外,这是最大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乡村并不承担。在学堂,如果老人有突发状况,责任也不由乡村承担。因为乡村里每个学堂每周都举办子女座谈会,座谈会既是沟通的渠道,也有监督的作用。而且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相互之间也了解和熟悉。老人的子女对乡村也比较信任,他们知道不倒翁学堂不以赚钱为目的,所以有突发状况也不会怪罪学堂。另外学堂每天都有好多老人和义工,一旦有突发状况,大家也都知道事情的原委,所以不会有太大的纠纷。但是如果老人在学堂食物中毒,乡村和学堂就会承担责任。


2

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600元获得上门服务


对于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乡村提供了两类服务:

第一种是子女每月向乡村缴纳600元,合作社为老人派两名护工到家中,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饭,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两个护工实行轮岗制,一周轮一次岗。根据掌握的情况,辅导员会挑选村里有爱心、尊敬老人的人作为护工。

第二种则比较简单,就近找7个愿意和老人聊天、和该老人也比较合得来的志愿者。这样一来,1户老人家就对应7个志愿者轮流陪护,即“7对1”的服务。选择这类志愿服务的家庭不需要向合作社缴纳费用,因为志愿者提供这样的志愿服务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全部是无偿服务。这些志愿者每天下午轮流到老人家里聊天,帮助老人锻炼,每天陪老人两个小时。


而究竟自家的老人需要何种类型的服务,则由农户家庭内部自行决定,合作社并不干预。

当然,老人们凑在一起,也难免会有些摩擦与矛盾。任淑列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有的老人可能会因为别的老人比自己吃的多,而觉得自己在不倒翁学堂里吃了亏,有的老人甚至把活动中心的馒头偷偷地揣到兜里带回家。知道这个情况后,任淑列就在活动室开了一次会,她首先从卫生的角度提醒老人们,馒头放兜里再拿出来吃,就不卫生了。然后告诉学堂里的老人们,这儿就是老人们的家,饿了就吃,随时可以吃,有什么问题大家就说,有什么矛盾大家也可以吵架,直到吵明白了。就这样经过慢慢地引导,老人也渐渐想明白了,矛盾也少了。


蒲韩老人们的剪纸作品


3

参观感受


我们进入牛家村不倒翁学堂后 ,一位老大爷带着我们到处看。这个大爷就是该学堂的志愿者。据说他多才多艺,书画弹唱都很精通。学堂里的老人有画画的、有唱戏拉曲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暖暖的笑容,这是在其他村落里难得一见的景象。当我们参观活动室的时候,活动室里布满了剪纸、书法、照片等艺术品,让我们这些参观者颇为赞叹。任淑列告诉我们,这都是村里老人自己做的。可见郑冰说“老人都是宝”,所言不虚,他们组织老人活动时发现了太多的惊喜。


老人手牵食物主权志愿者的手,喜极而泣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位九十六岁的老太太坐在圆桌旁边,打开本子准备作画。任淑列说这位老人精神头特别好,自从到了这边,爱上了画画,每天早上坚持画一幅。她最爱画的就是蒲公英。老太太见到我们喜极而泣,亲切地拉着一位志愿者的手,抹着眼泪说:“年轻的时候很苦哟,不过现在能在这里真的感觉很知足,很喜欢这里,从没想到能过得这么开心。”坐在里屋的几位老人,看到我们一伙人来参观,开始拉二胡高声唱歌。我们感到很触动,都说农村是空心村,老人无依无靠。在蒲韩,我们确实看到了老人老有所依,他们穿着整洁,他们生活有望,他们笑容明媚。





延伸  阅读

【前沿】吕新雨:没有社会建设,经济扶贫独木难支——塘约、蒲韩和郝堂的启示

【生态乡村】了解回应农村和农民的真实需求:学习型乡村的蒲韩探索

【实践者】杨团:走进蒲韩乡村社区

【实践者】RRPGS综合性青年人才培养“今生”——蒲韩乡村


本期编辑  |  裴雕

文章转载自“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