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潘家恩:乡村建设真有百年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Author 屏南乡振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编·者·按
2021年3月起,我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老师领衔大乡建团队集体入驻今日头条,搭建乡建传媒矩阵,共同探讨“三农问题”,交流乡村建设的思想和经验。
今日与诸位读者分享“众说纷纭”专栏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老师的系列视频“乡村建设行动的前世今生”(1),之后将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
因为近代中西碰撞,我们被迫承担了资本主义发展中很多的代价。整个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整体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乡土中国”进入了一个叫做“城乡中国”的时代。我们很多时候可能认为农村的问题已经过去了,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没有。(完整视频内容请于今日头条搜索“潘家恩”查看)视频来源:国仁乡建智库-今日头条“众说纷耘”栏目话题背景
我今天想给大家讲的第一个题目是“乡村建设真有百年吗?”
在2017年十九大召开之后,习总书记召集了政治局的常委,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习总书记说“其实振兴什么样的乡村,乡村该怎么振兴,这是近代以来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他专门讲到,他当年在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去把河北定州晏阳初的资料、山东邹平梁漱溟的资料专门找来进行了认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其实晏阳初、梁漱溟这些先贤们所做的积极探索,对我们今天的乡村振兴是有启示意义的。
2020年,习总书记专门去南通看了张謇先生。那么张謇是谁?晏阳初先生所推动的乡村建设实践为什么选择了定县?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话题相关
人物及生平
张謇(1853--1926)
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在家乡兴办实业、教育、文化、交通、地方自治等事业,被称为“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关于张謇,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在1894年的时候考中了状元。1894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大家可能都明白,那一年发生了甲午战争,正是这一场被称为国耻的战争,让这位清末的状元,改变了一般的人生道路,使他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苏南通,进行了一场非常重要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要去南通?为什么要弃官从商?(这里的商)不只是我们所说的一般的商业,我们今天认为它是一个“社会企业”早期的探索。张謇说他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希望能够弘扬儒家的“真精神”,第二个是为书生“争口气”。正是带着这样的两重目标,张謇到了南通创办了“大生”,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早期非常有名的一个企业集团。那么除了创办企业以外,他们1901年就在江苏进行了垦牧,按照今天我们的说法就是把农垦和发展畜牧业结合在一起,把农业的增量做起来。同时他一手有企业,一手有垦牧,那么他把这样的一些资源都放到了他的家乡,导致我们看到的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被称为当时全国有名的模范县。
我觉得其实通过这样一个例子能够让我们看到企业和社会是否能够做到双赢。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在我们历史上是否有过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城和乡是否有可能互相促进?我觉得这三个问题,其实都可以在近代南通的建设和近代南通的发展中能够找到启示。
卢作孚(1893—1952)
重庆合川人,和张謇同为中国近代社会企业家典范。自1927年以北碚为中心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实现了企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完美融合。
张謇先生1926年去世了,是否这样的一个实践就终止了呢?其实没有。因为我们看到,其实张謇的晚一辈,像费达生先生(也在进行这样的实践),费达生是费孝通的姐姐。费孝通在他的晚年回忆录里说过他父亲为什么会取“费孝通”这个名字,他说“我的这个‘通’,其实就是‘南通’。”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在张謇先生邀请下,在南通任过教。那么费达生和她的弟弟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思考,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志在富民。同时费达生在她实验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其实就是费孝通写《江村经济》的那个村子——开弦弓村。在那个村里面专门搞蚕丝的改良,同时也搞合作社等等,可以说她是中国乡镇企业的早期开创者。
那么卢作孚先生呢?他来自重庆北碚。在卢作孚专门去推动北碚实践之前,他曾经去南通向张謇求教。可以说长江下游的南通,启发了长江上游的北碚。那么卢作孚先生的“民生”,与张謇先生的“大生”集团连在一起,它告诉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国社会企业历史其实是跟乡村建设连在一起的。可能说到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整个张謇的历史,张謇发展南通、发展大生企业的例子,没有乡建两个字,那我待会儿会说为什么没有。
米春明
字鉴三,秀才出身,受当时变革思潮影响,推崇经世致用之学,积极响应晚清新政,率先在村里推行新式教育。
那么除了张謇是在1894年“甲午之耻”参与了地方自治和地方建设。那么到了1904年,在河北定县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叫做翟城村,这个村庄里面有一位乡绅叫做米春明,他自发在自己的家乡推动了新式教育、村规民约、乡村自治以及以乡村自治为基础的一系列乡村改良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些?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作为一个乡绅,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家乡一天一天破败下去。
那么怎么办?(参照)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怎么能够知行合一。我们不只要认知这个世界,我们还要进一步去改造这个世界。那么正因为有1904年开始的这个自发性实验,1914年定县知事孙发绪(其实当时的知事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看到了一个村庄的自发实践后觉得很有价值,他就觉得应该把它跟日本的新村实验等结合在一起,发展出来了一个中国自治模范村,这场实践可以说是官方支持的。那么后来又结合上了(米迪刚做的实践),米春明的儿子叫米迪刚,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他进一步和政府的支持结合起来,进一步动员了更多的乡绅,来想办法把这场实践进行了一个深入和推进。
这场实践其实可以说是清末民初的自发实验,它直接引发了晏阳初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20年代中后期选择了在河北定县实践。到了新世纪之后,温铁军老师又在这个村子里面,于2003年重新建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那个地方就是当年晏阳初办实验农场的地方,也是1904年的时候米氏父子们进行早期乡村建设的一个地方。
关于
百年乡建的一波三折
第一波:
中国被强行卷入现代世界体系
从1894年的张謇,到1904年的米氏父子,到1914年的孙发绪县长,我们看到了早期的萌芽与探索。而这样一个萌芽与探索,其实又都不断引发了后来的一些实践者们,一直延续到当代。如果能把这个东西串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从清末到当代,百年乡建一波三折。这一波三折是哪三波?
第一波我觉得它其实是近现代,本来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因为近代中西碰撞,我们被卷入或者被强行拉入现代世界体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迫承担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很多代价。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有一些人不忍,有一些人不甘,(觉得)我们总得做点什么。所以说,面对这样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能够有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我觉得这是第一波近现代(乡村建设),这样一个过程在今天也是被最多的受到关注的。
第二波: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但是如果说只限于如此,我们就会认为乡村建设就是一个过去,实际上我觉得不是这样。第二波我觉得是新中国的乡村建设。最近我们团队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有很多(乡村建设实践)。不只是通过资料呈现出来的,还包括很多物质,比如说每个地方其实都会有一些水渠、新中国修建的一些水利建设。这让我们看到一场在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实践。其实是以一个温老师所说的“亿万农民救中国”的一种形态出现,这是新中国的乡村建设。
第三波:
城乡中国时代,乡建变成更为深刻的存在
(现在)我想说的是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从十八大以来到现在,我们看到整个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整体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乡土中国”进入了一个叫做“城乡中国”的时代。我们一方面比起晏阳初、梁漱溟、张謇(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变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今天所看到的关于“空心村”的问题、关于生态危机的问题,可能当年他们没遇到过,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再出发,同时新时代乡村建设比起我们的先贤们更有条件。因为这个时候整个国力、这个时候大家的意识、这个时候我们的很多资源条件不一样。但是新时代的挑战也很大,我们很多时候可能认为,农村的问题已经过去了,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没有,它(成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存在。
什么是
百年乡建
关于什么是百年乡建,我想最后做一些小结:
1.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百年乡建的历史经验
其实新世纪以来有一个词大家都在说,它叫“三农”问题。那么“三农”问题包括哪“三农”?是农民、农村、农业。如果没有农民有尊严的劳动,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它是不可能有农业的真正安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农”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它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不是一个能分开的三个问题。但其实谁都不愿意自己被当做问题。
所以说,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办。其实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一方面是有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有经验。百年乡村建设恰恰就是面对着百年来以不同的形式困扰着我们的不同问题,然后产生出来的一些实践经验,(它)是20世纪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的中国经验不仅仅有土改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我觉得也有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乡村建设经验。
2.对“百年乡建”的理解
那第二个小结,我叫做“有显有隐,相互融合”。什么意思?真的有百年乡建吗?虽然说可以追溯到张謇,有100多年,但是这100多年里面,是不是只是民国时候有十年、二十年,当代有十年、二十年,加起来也就是几十年,为什么有百年呢?我认为百年是一个泛指,(说明)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有些时候是浮出来,能够让我们看见,显影出来的;有的时候它是隐藏在下面,我们看不见。
举个例子,其实乡村建设可以是很大的。如梁漱溟(所著)《乡村建设理论》的副标题,叫做“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但也可以很小,它小到什么程度?小到我们每一个村庄里边,有的乡村要修条路,要修一个公共的设施,这是不是乡建?当然是!它是乡建。它可以说是微型的建设举措。那么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这样的微型乡建当然一直存在,只是有的时候,当整个国家的“三农”危机出现时,就会出现对危机的应对,乡村建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但当危机突破临界点,不得不通过革命的方式进行更为有力的改变时,这个时候的乡建,可能会被覆盖,被某种意义的转化。但是它并不是说真的没有,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但是当有另外一个条件,(比如)土地问题解决了以后,你会发现乡村的其它问题、水利的问题等等又出现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讲,百年乡村建设和百年中国革命,百年乡村建设和百年来的国家建设、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是交融在一起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认为其实乡村建设,是可以从百年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的,谢谢大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今日头条搜索“潘家恩”查看完整视频!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简介
2020年11月,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统筹协调解决屏南县“三农”问题,强化相关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国内影响,屏南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联合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研究院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当代乡村建设实践的发起者与学术带头人温铁军担任院长,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担任执行院长。研究院下设相关研究中心(所),特聘福建农林大学王松良教授担任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董筱丹副教授担任两山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杨帅副教授担任数字乡村与空间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院以“立足屏南、面向全国、国际视野”为定位,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建设成为融试验指导、政策研究、教育培训、孵化创新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新型智库,为我国乡村振兴探索有效路径和创新思路。
今日头条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新浪微博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抖音
屏南乡振院
延伸 阅读
【重庆日报】潘家恩:弱鸟如何先飞——福建屏南乡村文创的经验与启示
【前沿】潘家恩等: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