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日报】潘家恩:弱鸟如何先飞——福建屏南乡村文创的经验与启示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1-06-15


作者简介: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样一个场合与大家作分享。袁家村我去过很多次,每次去都受到震撼,通过宰老师的分享,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一种创造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什么叫做道路自信、什么叫做文化自信。我建议大家再次用掌声感谢宰老师以及袁家村的团队,不到300人给我们创造出来的很多可能性。

可能很快组织大家去袁家村,希望为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的袁家村进行更多现场考察,我希望未来能够给更多朋友们带来更加真实的袁家村经验,而不是外行看热闹。我想袁家村从2007年开始,我们这个案例是从2017年开始的,可能福建屏南对于很多朋友来说都是第一次听到,那个地方曾经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福建宁德底下的一个县。

今天我想用一个简短的时间给大家分享,这个主题叫做“弱鸟如何先飞”,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我们说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新”如何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如何把它跟“两山”“两化”与生态资源价值化联系在一起,同时怎么样把农业改革结合在一起,怎么让我们真正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以“小切口”进入做好,我认为这是今天要和大家作的分享。

屏南案例体现的是”两山论“思想

首先我想给大家先说一下,为什么我们要提或者要举屏南案例。因为屏南案例能够非常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思想”。实际上在80年代他写的《摆脱贫困》里面就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思想、一个雏形。你们看,很多地方都说自己发展不好,就是因为穷山恶水,但是我们看看习总书记说很多所谓贫困的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都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相信有些朋友们都知道,这就是从贵州发起,在全国都在推的“三变”改革。但是大家没有看到,只有这“三变”了,才有最后一变,那就是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说如何进行一种新的发展,首先说我们今天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里边原来可能不值钱的地方开始变得值钱起来。在工业文明时代原来可能大家看到更多的生产力是什么?就是人、钱、力。但是在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看到新生产力是什么?比如刚才宰老师说的关中的民俗文化。那我们看看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福建的一个县,非常有名拍滩涂摄影的地方。在这里一屡斜阳就是生产力,很多人就是为了拍这么美的滩涂,就在这个地方住下来,住下来了就能让当地的民宿火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我们不能再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思想说我这里有多少地、办公厂房,如果今天你还这么想的话,我真的觉得我们OUT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山水林田湖草”,我们看到了冰天雪地、我们看到了滩涂、我们看到了沙滩。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去了青海,为什么又在强调生态,他就告诉我们生态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整个中国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

城乡融合和要素回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乡村振兴要想真正得到振兴,绝对不能只是靠一方面的力量。为什么现在乡村振兴是乡村,而不仅仅只是新农村的农村。再加上县域经济,也就告诉我们一定是县、乡、村三级联动,而且是城乡融合。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城乡融合和要素回流是乡村振兴是否能得到真正振兴的一个关键点。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今天要举的福建屏南的例子,其实跟很多地方一样,甚至比很多地方还糟糕。因为这里我们看到了福建有9个地市,屏南以前是排在最后的,今天要举的例子,在屏南那么多县乡中又是排在最后的,原来的空心化非常明显。但现在我们看,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得到了很多报道。我们看到在2019年元旦的时候,就这么一个小村庄,它跟天安门一起,作为祖国四面八方的升旗点,我们看到了它成为中央电视台晚会的地方,就是一个小村庄,就是从2017年开始。

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屏南也有“三变”。第一,偏远农村由“流人”变“留人”;第二,闲置资源由“沉睡”变“苏醒”;第三,工业文明“弱鸟”变生态文明“靓鸟”。

在这里首先要解放思想,我们学到随着重要一点就是他们思维的创新,比如原来我们都想像愚公一样,把我们的山挖掉,我们要出去、要进城。但是今天已经把很多该挖的地方挖完了,这个时候国家告诉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否由“愚公”变成“李白”?“李白”就是相看两不厌。再加上人人是“李白”,原来“李白”可能千年才一个,但今天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李白”,只要你敢发朋友圈就会有人看,就会有人给你转发,那这就是今天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经济、新的技术变化,你们看到这就是普通农民把他的小卖部一改造,他们的做法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就跟宰老师说的“人人都是创业者、人人都是讲解员”一样的道理。

这是一个84岁的老太太,原来不认识字,在梨视频发布以后达到了700多万人次的点击量。这位残障人士叫沈明辉,其作品在“青春正能量,公益新榜样”拍卖会上被拍出1.1万元,2017年其作品入选第二届“融合·国际残疾人艺术展”。我们要真正发现故乡,如果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重新理解乡村。如果给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以后,就是乡村建设最厉害的一个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经验,让宜居重归乡村。原来乡村常常只是成为我们的乡愁,过年从大年三十到初七就拜拜了,不是我们不想回去,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回不去。怎么样通过艺术家的改造,让乡村能够成为可以让我们住下来、生活的地方。我们看看,怎么把我们的石头、怎么把乡村传统的东西融合进去。我们看到了乡村不仅仅可以住下来,今天我们的乡村一定要有生活,生活是什么?想让我们回到日出而作的时代已经可遇不可求。我们怎么有自己的公共空间?比如说这个村子里现在有博物馆、看电影的地方、分享的地方,同时乡村也应该有自己的夜经济,这个夜经济不一定都是卡拉OK,我们现在的星空、露营也是一种夜经济。那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

我们看《中华民居》两期专刊专门播了,我们开始的时候也觉得不可能,但真的看多了以后真的是可能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想大家不用羡慕他们,通过他们其实也告诉我们基本的原理,第一个原理,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处在三个时代的交汇点。一是从原来的乡土中国转向为今天的城乡中国;二是从原来的工业文明生态,现在已经变成了生态文明生态,生态产品成为一种稀缺。三是从原来传统的中国变成今天数字经济的时代。5G的到来其实给了很多,可能地方上有点远,但通过一个5G的平台,让我们不再觉得偏远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让我们原来觉得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屏南他们要做的一件事情,首先政府一定要解放思想,政府真正不拘一格用人才,怎么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新人,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从“流人”到“留人”,你们可以看到这位,就是拍《上海滩》的导演招振强,他也从自己的工作室从香港搬到了乡村,如果你们只是把乡村当做生意的话,我觉得可能会非常困难,有可能你会血本无归。但如果把生意和生活融在一起,如果把外来和本土融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最低成本,而且最有可能让你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我们看到一个村庄的发展绝对不能只是我们把民宿搞起来,那是表面、那是皮毛,最重要是要改变一种思维,同时你要把发展民宿和乡村教育同步,所以这里最打动我们的是,2017年他去发展艺术的时候,同时把村庄里面的小学恢复了,因为只有村庄里面有教育了,我们才能够看到这个村庄有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其实今天如果我们把经验凝在一起:第一,我们要想办法为主动下乡开扇门,长大家有一个空间能够回来。第二,我们同时也要为在地建乡搭平台,不管是通过艺术还是音乐等方式,你得让留下来的草根,让他们能够活得非常体面,这样他才不会排外,否则只是问题的。第三,更长远的考虑要为被动返乡留条路。因为今天的乡村可能90%的人都跑出去了,那是因为城里面还待得住,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经济、现在的内循环等等,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必须回来,看今年的高校就业率就知道了。当他回来的时候,回到家乡举目无亲,回到家乡发现他的房子都被城里人住了,社会矛盾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怎么为被动返乡留条路,我觉得市民和农民的联合创业,农民合作社,市民之间一种机制的连接,这是一个未雨绸缪,这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去开创的。

最后,我想实际是一种“三创”,包括创新老屋流转机制、创新老屋修缮机制等,他们通过一种办法,让我们看到变“死宝”为“活宝”,我们到农村不是简单的新旧如旧,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活起来才是目标。我们看到这种“空心村”,怎么把破解“空心村”和破解“空壳村”同步破解,原来是很多老农民在读白,现在变成很多新村民在读白,怎么从读白到合唱,这是我们的目标。

屏南的经验你们可以看到,其实是有多种力量在发展,因为今天乡村振兴,很多时候之所以搞得这么难,就是因为搞来搞去就变成书记的乡村振兴了,变成了党政主导,变成了在唱独角戏,中央告诉我们应该是党政主导加农民主体,要思考怎么从“火车头”变成“动车组”,这是我们将来四两拨千斤的地方。

最后我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希望大家思考。第一,他(她)们在干什么?这群人正在拍两只鸟,这在五年前、十年前所有人都不可能想象,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里,这就成为可能。另外,乡村旅游的乡村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在哪里?

第二张照片,这两张照片是同一个地方,大家看看“网红柿子树”到哪了?这棵树的主任人这些摄影爱好者拍来拍去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我干嘛不能砍呢?还把我的地踩坏了。如果只是乡村旅游,把乡村建得多美是绝对不够的,我们要想办法把乡村经营出来,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当然这个美丽经济一定要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第三,“向往的生活”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两张照片是新农村和旧农村。可以看到第一张照片里,这样的房子像有一种规模化集中养殖或者像公墓,你想不想住这种房子?第二张照片里是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大型节目的第一集,也是在福建,800年的古村,这样的一个村庄里生态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村庄里不仅仅有村子,还有人、社会、组织,还有历史、还有文化,我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守护好我们的家园,为更多人将来回家留一条路。







延伸  阅读

【解读一号文件】刘忱、李昌平、潘家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重庆日报】潘家恩:在“泥巴墙”和“象牙塔”之间建立连接

【前沿】潘家恩等: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

【前沿】潘家恩等:自我保护与乡土重建——中国乡村建设的源起与内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日报】潘家恩:弱鸟如何先飞——福建屏南乡村文创的经验与启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