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剌和林:蒙古帝国第一座都城,控制整个草原的绝佳中心

班布尔汗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2-12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蒙古帝国——元朝时期,有两座被称为河中府的城市极为重要,一座是中亚名城撒马尔罕,一座是山西河中府,也就是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


所谓河中,顾名思义就是由几条河流包夹起来的地方,这里往往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还处于交通要道,撒马尔罕处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蒲州则在黄河与汾河之间,两座河中府都有着显赫的政治军事地位。


撒马尔罕河中府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主要目标,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古代国家)的新都。当1220年这里被蒙古军攻破,标志着花剌子模已经回天无力,蒙古西征的主要目标已经完成。而山西河中府背靠关陕,南阻黄河,是金朝“贞祐南迁(金宣宗迁都汴京)”后黄河防线的锁眼,被视为“国家基本所在”。1231年,蒙古军攻陷河中府,标志着金朝黄河防线崩溃,此后不过三年,金朝灭亡。


撒马尔罕河中府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主要目标,中亚强国花剌子模的新都。来源/纪录片《世界遗产》截图


不过,对于元朝而言,还有一座“河中府”比这两者还要重要。


这座“河中府”,坐落在蒙古高原漠北的鄂尔浑平原,这里鄂尔浑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区域内还有霍格辛(老)鄂尔浑河、纳林河等。虽然离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远,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河中之地。


这座城叫做哈剌和林,距鄂尔浑河东岸不足公里,是蒙古帝国的第一座都城。


哈剌和林位置。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哈剌和林的名称是有争议的,一种说法是突厥语Qara-qorum,意为黑色的圆石。有一说是山名,指鄂尔浑河发源地杭爱山脉。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名,指鄂尔浑河上游。但流传最广,也最为认可的还是第一种说法,哈剌和林就是黑色圆石的意思,可以被称为黑石城。


无论是河中府还是黑石城,都只能是别称,作为蒙古帝国第一座都城,应该正式被称为“汗八里”——大汗之城,是元大都之前的第一任“汗八里”。


名称有争议,而作为汗八里,是哪位大汗在哪一年修建的,也有争议。


按照《元史·地理志》记载,哈剌和林是“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也就是说,哈剌和林是成吉思汗于1220年修建的。


成吉思汗像。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但孤证不立,除了《元史》,其他史料如《蒙古秘史》《史集》《圣武亲征录》等都没有提到“太祖十五年定都哈剌和林之事”,再加上《元史》一向以编纂仓促,错漏百出著称,因此不能以《元史》记载而定论。


能够印证这条记载的史料,直到《元史》成书五百余年后才出现。在1890 年和 1912 年,俄罗斯学者拉德洛夫和波兰考古学家科特维奇在蒙古考察时,发现了著名的《兴元阁碑》残块。此碑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妥懽贴睦尔于 1346 年所立,碑文由元朝名臣许有壬撰写,一面为汉文,一面蒙古文。碑文中明确提到“太祖圣武皇帝之十五年,岁在庚辰,定都和林。”


如此,哈剌和林的建造者和诞生时间可以确定了?


且慢,相对于成吉思汗,他的儿子,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修建哈剌和林的证据更多,更充分。《元史·太宗纪》载:“七年乙未春,城和林,作万安宫。”也就是1235年窝阔台汗在哈剌和林建城,且修建了皇宫——万安宫。这条记载在其他史料中也有印证,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他的《史集》中记载:


“因为他(指窝阔台汗)过去就曾从汉地带回来各种工匠和各行各业的技师,所以他下令在[自己的]禹儿惕哈剌和林,他大部分时间的驻留地,修建一座有高台基和柱子,与这位君主的宏图相称的宫殿。……接着他又下令,命[他的]兄弟、儿子以及在他身边的其他宗王们,各在宫的四周建立华丽的住宅。他们全部遵命照办。当那些建筑完成并彼此毗连是,[它们]就成为整整一大群建筑。”


《元史本纪》。来源/故宫博物院


另一位伊朗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详细记载了万安宫的格局:


“市镇中替合汗建造了一座有四扇门的花园,一门为统治世界的皇帝开设,一门为他的诸子和族人开设,再一门为后妃公主开设,第四门作为黎庶进出之用。那座花园的中央,契丹匠人筑有一座城堡,有像花园门一样的门;并在它的里面筑有一座分三层的御殿,一层单供合汗之用,一层他的后妃之用,第三层供侍臣和奴仆之用,左右还筑有为他的兄弟、诸子和秃儿合黑(质子,大汗近侍怯薛的散班)准备的房屋。”


非但史料记载详尽,后世的考古发现也是有力证明。如1948至1949 年间,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带领蒙苏联合考古队对哈剌和林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确定了万安宫的准确位置,之后的数十年中,各国考古队不断进行发掘,哈剌和林的主体部分基本重见天日,而所有的大型建筑都确定在1235年之后所建。


那么,成吉思汗建城说是错误的?而元惠宗为什么要撒谎?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成吉思汗确实在哈剌和林这里“建都”,也就是将其地作为自己的大营驻扎地,时间也确实在1220年。因为这里的确水草丰美,地势险要,是控制整个草原的绝佳中心。回鹘汗国时,这里便是回鹘不可汗建立的城市,被称为“斡耳朵八里”。后来,一度是草原霸主,连成吉思汗早年也不得不臣服其麾下的克烈部的统治中心也设在这里。在统一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从克鲁伦地区逐渐迁到鄂尔浑平原,最终在1220年入驻已经成为“颓垣(残败的城)”的斡耳朵八里。但是,成吉思汗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宫殿乃至城市建设,真正大兴土木,让哈剌和林成为城市的,是窝阔台汗。


窝阔台汗像。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成吉思汗过于光彩夺目,使得其继任者窝阔台汗被其阴影覆盖,显得存在感不足,最多只是合格的继承者。史料中记载他,也是说其天容睟表,一类释迦真象,仁厚有余,言辞极寡,服御简素,不尚华饰,委任大臣,略无疑二,性颇乐饮”,似乎只是个宽厚的老好人。而成吉思汗对窝阔台的评价,也是如果一个人“爱金钱、财富、安逸和高贵的风度”,那就应该去追随窝阔台,似乎是个追求生活品质和享受的富二代。


其实,窝阔台汗虽不是开创之君,但其政治手腕与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超越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国,政治较为简易化,还是以军事为主要目标的游牧军事帝国,其稳定与团结很大程度系于成吉思汗的威望与能力。而窝阔台汗在最大程度上将制度完善,使大蒙古国从“像国家的军队”转变为统治众多民族,文化多元而又集权于中央政府的复合型帝国。


哈剌和林的修建,便是这种转变的重要一步。


作为帝国中心,窝阔台汗建设了从哈剌和林到帝国各地的驿路,每七十里左右设一站,由一个千户负担站役,共三十七站。又设置从哈剌和林至察合台汗国,再从察合台汗国通到金帐汗国的驿道,并在哈剌和林建立了专门负责管理驿站事务的总机构。四通八达的驿路如蛛网一般延伸到帝国各个角落,而大汗坐镇中央,有效的掌控各地。


蒙古人重视商业,不仅是将之作为敛财的手段,更是借助商业网络有效的控制地方。在刻意地建设下,哈剌和林也成为商业中心,生殖殷富埒内地,设有专门的商业区,“城里有两个地区,一个是萨拉森(伊斯兰)人区,市场就在这区内,许多商人聚集在这里”其中的商品种类众多,数量巨大,“来自东方和西方,从契丹(指中原地区)到鲁木(小亚细亚)的商品,连同各地各族的货物,堆积如山,分门别类堆放”。哈剌和林的四个城门,“东门出售小米和其它谷物;西门出售绵羊和山羊;南门出售牛和车辆;北门出售马匹。”


元陶胡人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扎撒》(大法典)明确规定了所有宗教都受到蒙古皇室的保护,任何宗教不得互相倾轧。而窝阔台汗借着修建城市,也大力修建宗教场所,按照当时西方传教士的记载,哈剌和林有“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其中所谓“十二座属于不同民族的异教徒庙宇”,主要是佛寺和道观。哈剌和林也一度成为宗教文化中心。当时各宗教的头面人物,如禅宗宗师印简海云禅师、雪庭福裕禅师,全真教掌教尹志平、李志常,伊朗教士等都在哈剌和林传法授课,广收门徒,雪庭福裕禅师还在哈剌和林修建了北少林寺。


1237年,窝阔台汗在哈剌和林进行了类似于科举的儒学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得士凡四千三十人”。能一次录取四千多人,可见哈剌和林儒生的人数十分可观。1255年,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在哈剌和林进行了一场佛道大辩论。此次大辩论参加者共达七百余人,其中,佛教一方以少林寺雪庭福裕禅师为代表,参加者有“那摩国师、河西国僧、外五路僧、大理国僧、汉地中都圆福超长老”等三百余僧人;道教一方则以全真教张志敬为首,计有“道士张真人、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应、道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二百余人。此外,儒士姚枢、窦默、廉希宪及基督徒、伊斯兰教徒二百余人也列席了大会。能够集中如此多的各宗教人物参与辩论,亦可见哈剌和林各种宗教的兴盛。


从窝阔台汗开始,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任大汗均坐镇哈剌和林,指挥了蒙古大军扩张征服战争。窝阔台派绰儿马罕(蒙古大将)西征扎兰丁,亲自率军南下灭金;让次子阔端招降西藏;组织长子西征,征服钦察、斡罗斯,侵入波兰、保加利亚。蒙哥汗时期,灭大理、伐南宋,东征高丽、西征伊朗、叙利亚。从此,东自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北起贝加尔湖南抵波斯湾、印度洋的广大地区都归入蒙古大汗的统治,形成以哈剌和林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哈剌和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权力中心。


拔都西征。来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1259年,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在南征南宋时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爆发争夺汗位的战争。经过四年战争,阿里不哥战败投降,忽必烈成为第五任大汗。但因为这场战争,大蒙古国分裂,察合台、窝阔台、金帐三汗国不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与之不断征战。原本处于帝国中心地位的哈剌和林成为了忽必烈与西部三汗国征战的前哨,再作为首都明显不合适了。随后,忽必烈先后立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为上都,立燕京(今北京)为大都,设立两都制度,哈剌和林失去了首都地位。


不过,哈剌和林毕竟是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元代草原丝路重要枢纽,其地位在元代仍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具有陪都的地位。这里不仅是岭北行省治所所在地,以大臣出镇,遣重兵防守,于其地开屯田,建仓廪,立学校”,是供奉蒙古历任先祖之地,成吉思汗的祭祀堂“八白室”便在哈剌和林。1286年,忽必烈封派真金太子出镇哈剌和林,“统领太祖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从此,皇位继承人出镇哈剌和林,统管漠北军政诸事成为惯例,元成宗铁穆耳、元武宗海山等继位前都曾出镇哈剌和林。元朝皇帝即位,除了在上都、大都之外,在哈剌和林即位也是合法的,如元明宗便是在哈剌和林即皇帝位。


1368年,元朝灭亡,元皇室北遁,史称北元。末代皇帝元惠宗先后搬迁于上都、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身边大臣一直劝他“速幸和林,召集东西部诸藩为恢复之计”,但惠宗只是“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希望反攻大都,结果有生力量白白丧失,自己也死在了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北元昭宗,立即前往哈剌和林,与“天下奇男子”扩廓帖木儿汇合,组成了新的北元朝廷。


哈剌和林再次成为首都,也一度焕发出生机。当面对朱元璋以徐达、李文忠为主帅的北伐,扩廓帖木儿用计将之击败,北元一度“几于中兴”。


朱元璋像。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然而,北元国力与如日中天的明朝相比,仍是太过弱小。一次次的战斗,虽小有斩获,但无法对明朝的边防形成真正的威胁,若说匡复大元,夺回大都,只能是鼓舞士气的口号,可望不可及。


随着北元昭宗、扩廓帖木儿的相继去世,即位的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已无恢复之志,也无力再维持在哈剌和林的朝廷,只能恢复祖先的游牧生活,在捕鱼儿海等地驻牧,哈剌和林只是名义上的首都,皇帝并不在其中居住,也没有重兵防守。


1380年,由明将沐英率领的明军攻破哈剌和林,为了显示军威,明军纵火焚城,大火足足燃烧了二十五天,百里之外,红光映天。这座草原名城经历了一百四十五年的风雨,从此成为断壁残垣。

考文献:

1[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吉谢列夫著,孙危:《古代蒙古城市》,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波斯]拉施特著:《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伊朗]志费尼著:《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陈得芝:《元岭北行省建置考》,《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日]白石典之,袁靖译:《日蒙合作调查蒙古国哈剌和林都城遗址的收获》,载《考古》1999年第8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班布尔汗
编辑 | 胡心雅 任婕(实习)
校对 | 张斌




国历好物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哈剌和林:蒙古帝国第一座都城,控制整个草原的绝佳中心

班布尔汗 国家人文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