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高!华电学子在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
近日,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名单已通过公示,评审工作圆满结束。经过校赛选拔推荐,我校共15组作品上报大赛组委会,作品通过大赛网评、决赛答辩等系列评审,最终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共计14项。宋玉旺、崔柳、宋记锋、柳亦兵、陆规、张冬月、琚贇、黄从智8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我校连续四届荣获优秀组织奖。
-NCEPU-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新增亮点环节——优秀作品展示与点评,旨在培养遴选优秀项目冲击全国性学科竞赛。同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各高校师生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以赛促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杨皓钧组项目《数字电网管家——应用于“未来电网”有效优化负荷资源态势的能效管理系统》与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共12项优秀作品参加了优秀作品展示。在场专家对该管家系统给予高度赞扬,认为该项目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建筑发展领域的柔性需求。
本届竞赛以“创新引领、科教融合、学生主体、社会参与”为原则,以“立足北京,放眼全国,以节能减排、节约用水、绿色发展”为主题,主题涉及节能减排,节约用水,绿色能源三个方向。据悉,自启动以来,得到北京市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总计27所高校320余项优秀作品参赛。经过资格审查及初赛,162项作品通过初评入围终审决赛。
我校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系列赛事,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做好全流程赛事筹备和组织,认真细致完成赛事通知、选拔、作品推荐、带队参赛等工作,协助参赛团队做好沟通联络、赛前准备,努力为参赛团队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保障。同学们表现出对节能减排创新实践的高涨热情,体现了我校学生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和对“双碳”目标的关注。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探索、展示创意、团队合作、科研尝试的有效平台,传递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成为引导师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渠道之一。
获奖作品简介
1
一等奖
作品:“电氢联产”——应用于社区储能的仿生折叠式光伏发电系统
领队:陈雪轲(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吴仲华1901)
成员:
王储(吴仲华1901)
王熠康(能动1905)
指导老师:
宋玉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制氢成本不断下降,运输与储存成为了制约氢能普及的主要因素。若以社区为单元,采用光伏电解水制氢技术就地制氢,并集中汇集至就近储氢站,则可大幅减小氢气运输储存费用。而社区现有固定式光伏发电装置,满负荷发电时间短,制氢效率低,无法实现太阳能的梯级利用。面对以上问题,本项目设计了一套可折叠追光式光伏发电系统。装置采用双轴光电追踪模式,使太阳光始终垂直照射至光伏电池板,延长了光伏电池板高负荷发电时间;通过两天数据采集对比发现,相比于固定式,本装置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最高可以提升近 30%。不仅如此,装置巧妙利用槽口配合,能在接收到光照后自动展开,光照小于阈值时自动收合,在减小占地面积的同时,改善了太阳能板的通流散热性能;每片太阳能发电板背后安装有细长的毛刷,在太阳能发电板自动开合时,它能低能耗有效清扫堆积在太阳能发电板上的遮盖物。本装置在用电高峰期采用光伏直接供电,在用电低谷期将多余的电能用于电解水制氢,不仅如此,其自清洁耗水少、占地面积小、智能美观等优良特性,更适用于绿色智慧型社区建设。
作品:“追光者”——太阳能寻迹光纤照明系统
领队:刘子昂(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动1907)
成员:
熊龙政(自动化1901)
简博源(能动2012)
谢嘉轩(能动2008)
龙雨薇(吴仲华1901)
贺思静(能动2010)
李佳(能动2103)
指导教师:
崔柳(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本作品基于太阳能利用和自动控制等理论设计而成,由光采集系统、光追踪系统、光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光采集装置主要由菲涅尔透镜和均质器组成;光追踪系统由单片机,舵机和光敏电阻组成;光传输系统由光纤束等组成。光采集装置放置于室外光照充足处,借由光追踪系统的引导,便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弱自动转动装载有菲涅尔透镜与均质器的铝架,使太阳光线与铝架受光面始终保持垂直,从而实现太阳光照度接收的最大值。同时,采用均质器降低最高辐射,实现光线的均匀从而阻止过热效应,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光纤部分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纤,灵活柔韧、性价比高,均质器处理过的较均匀光线经光纤传输到室内进行照明。
本装置可广泛用于太阳光无法直接照射且始终保有较高照明需求的地方,可以为用户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照明。与光伏/光热系统相比,本装置无能量转化,更加高效;与常规电力照明相比,在达到相同光通量条件下,一台本装置相比卤钨灯每年节省标准煤14.4 kg,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98 kg;与同类集光照明产品相比,本装置成本降低80%。本装置适用范围广、安装自由度高,一次性投资,社会效益和投资潜力大。
作品:导光管增强反射镜系统
领队:刘勋杰(新能源学院 能科2001)
成员:
王锦轩(能科2003)
王嘉琪(电气2012)
杨岚玉(能科2001)
仇睿璇(能科2001)
王梁钦任(能科2001)
指导教师:
宋记锋(新能源学院)
简介:
导光管是一套采集天然光,并经管道传输到室内,进行天然光照明的采光系统,由采光系统、导光系统和漫射系统组成。而传统光导管在太阳高度角较低时的传输效率很差,早晨和傍晚时分难以为室内传导足够的阳光,是光导管推广中的瓶颈。本作品旨在改善日出、日落前后光导管的照明性能,通过嵌入精简、可靠的调光板,优化光导管在低太阳高度角状态下的光路,减少反射次数和损失,有效延长光导管的工作时长,解决日出日落前后的照明不足问题。
传统导光管顶部为半圆形玻璃罩,太阳光利用率不足。而本装置由支架、舵机、反光镜三部分组成。确定好位置之后由支架固定本系统。根据当前时刻太阳方位即可手动操作舵机调整半圆形反射镜角度,由光的反射定理即可调整入射太阳光的强度。
本系统的机械结构由支架、舵机、反光镜三部分组成,使用者通过目视观察漫射系统从而得到导光管的导光效果,通过手动操作摇杆带动舵机转动,舵机中齿轮组受力带动反光片在-90°~+90°旋转,改变太阳光入射导光管角度从而改变光的入射量,从而优化导光管的工作效果。
作品:基于飞轮储能系统的矿井升降装置势能回收技术
领队:翟浩宇(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1907)
成员:
杨悟深(电气1908)
华名成(电气1903)
指导教师:
柳亦兵(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针对传统矿井提升机能量消耗大,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采用高速飞轮储能系统辅助矿井提升机进行能量回收,循环利用可再生势能。在分析矿井提升机驱动电机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用高速功率型飞轮储能系统耦合提升机驱动电机升降速运行,实现能量回收再利用的节能方案。
整套装置分为提升机构部分,电气驱动部分以及飞轮充放电控制部分,其中提升机构部分使用传统的摩擦式矿井升降机,电气驱动部分包括驱动电机,网侧变流器,机侧变流器,飞轮以及电网,飞轮充放电控制部分采用基于直流电网电压的高速飞轮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方法,整套装置通过飞轮储能装置储存重物下降过程中产生的势能,将势能通过驱动电机转换为电能,之后驱动飞轮旋转以动能形式储存,之后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将飞轮动能以电能形式供应驱动电机,以此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团队在MATLAB/Simulink中构建了含有高速飞轮储能系统的矿井提升机起降模型,研究了矿井提升机工作过程中驱动电机作为发电机、电动机运行的工况并且从电网中取小电流维持转速的工况,以“飞轮储存能量效率”以及“电网电压波动性及电机运行过渡时间”作为主要技术指标,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
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的模拟得出结果,飞轮储能回收的能量占比达到86.9%,同时有效抑制了直流电网电压波动,保证直流电网电压平缓。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矿产大国,矿产资源开采量巨大,以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型矿井提升机为例进行分析,矿井服务年限不低于30年,预计飞轮储能机构的成本回收期在2年左右,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并且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
作品:“如影随形”——基于纳米摩擦起电效应的太阳能板除尘清雪装置
领队:姜昕(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储能2102)
成员:
徐双艺(储能2102)
姜玮(北京交通大学 测控2102)
指导教师:
陆规(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张冬月(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光电装机容量将大幅提升,而太阳能板的定期有效清洁也将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太阳能板的清洁方式为水清洁,这种方式显然无法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以及终年积雪的高纬地区得以应用。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区域太阳能板的清洁问题,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纳米摩擦起电效应的太阳能板除尘清雪两用装置。
该装置避开了纳米摩擦起电的瞬时性,采用持续摩擦积累静电的方式,使得纳米摩擦起电机能量转换效率不足5%的重大缺陷得以避免。装置采用的纳米摩擦起电材料也具有多样性,既包括镀银的纤维材料层,和镀有聚二甲硅氧烷的氧化锌纳米层,也包括最新发现的仿竹式分层多孔结构纤维素基摩擦电材料。整体装置在保证高清洁力的同时免去了繁琐的规划路线及驱动装置,节省能源。经过模型试验,整体除尘率高达89.7%,而清雪率则在75%以上。
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该装置可发挥除尘作用;而当适用场景转化为高寒积雪地区时,该装置则转化为清雪装置。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均能提高光伏电站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
作品:数字电网管家—应用于“未来电网”有效优化负荷资源态势的能效管理系统
领队:杨皓钧(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科2002)
成员:
高振南(电气2011)
王子轩(自动化2004)
指导教师:
琚贇(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黄从智(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简介:
本项目依托自研“柔性负荷资源态势感知终端”采集数据,结合云上“物管可视化平台”,打造出了“云管边端”协调联动的“能效管理系统”。
硬件方面:基于柔性负荷资源态势感知技术,通过团队设计的物联网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用电数据,从微小信号中提取有用特征,将电信号转化为磁信号,通过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迁移学习模型等深度学习算法,在区域能源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负荷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由此实现对电波信号的负荷分解,获得电波信息,精准识别用电负荷。
系统方面:云上“物管可视化平台”作为系统的大脑,利用边缘物联代理将计算和分析从云端卸载到边端,大幅降低终端与主站之间的通信量,提高运算效率。同时通过协议适配以及拥塞控制融合多种通信方式实现资源综合管理,建立不同结构物联设备的统一模型,并且完成数据格式的统一,避免了使用巨大的计算资源或庞大的数据集,从而降低计算时产生的能耗。
“能效管理系统”面向“未来电网”利用电能质量信息数据,对配电网复杂电能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及溯源,研究将配电网纳入电能质量统一管理范畴的技术方案。实现实时监测、精准管控、智能交互、智能分析预警、智慧决策辅助等功能。
2
二等奖
作品:基于绿色低碳和智能交互的家庭多元化综合能源系统
(华北电力大学 编号A391)
领队:谢天睿(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动2005)
成员:
张嘉旭(能动2005)
胡芸蓉(建环2001)
何佳琦(建环2001)
指导教师:
陈衡(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刘文毅(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本项目提出“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理念,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比例分布式电源技术相结合,构建基于绿色低碳与智能交互的多元化家庭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家用设备收集日常生活中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形式接入家庭微电网中。并以电力能源路由器搭建家庭能源系统平台,进行负荷预测与管理、分布式发电系统与混合储能系统管理、交流电网能量流管理,改变传统配电网从主网-配电-用户的单一供电模式,实现了供电电源与家庭负荷的双向选择以及供电路线的互为备用,提高供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对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配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况且,通过在城乡居民中普及、规模化应用该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城乡居民用电量,缓解国内电厂的供电压力,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优化能源与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作品:零碳校园背景下高校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华北电力大学 编号A403)
领队:王姝瑶(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2002)
成员:
黄旖璇(法学2001)
刘承兴(能动2009)
指导教师:
张冬月(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零碳校园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高校供热系统的变革是建设零碳校园的关键一环,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依托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对提升学生幸福感、助力节能减排和打造智慧零碳校园起到积极作用。本项目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读、问卷调查、采访咨询等方式,细致分析系统建设背景、意义和现状,调查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等四所高校的成功建设案例,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节能减排分析,并构建数据预测模型,结合调研成果,分析系统建设发展的多项痛点,提出多元化针对性的建设意义。我们认为,高校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建设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系统建设存在能源结构错配、系统设备老旧、缺乏数据监控、节能机制欠缺等问题;提出系统建设要朝着综合化、清洁化、经济化、智慧化、共享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本项目对今后一个阶段高校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建设具有较高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作品:太阳能自驱动持久稳定高效的水面垃圾清理船
领队:杨添皓(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材料2001)
成员:
郭珂杨(电气2001)
余卓娅(能科2001)
孙铭泽(能科2003)
指导教师:
古丽米娜(新能源学院)
张志(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本团队旨在设计一款太阳能自驱动持久稳定高效的水面垃圾清理船,先确定整个船体的大致外型,再进一步设计垃圾收集装置,并根据功率匹配确定电路连接,最后确定各部分在船体中的布局并将其有机组装在一起,使其在水中运行时可以有效收集水面垃圾,即成功制作了小型水面垃圾清理船。其中,船身采用流线型设计,以尽可能减小其在水中运行的阻力;采用双能源模式,由太阳能板和蓄电池为小船供能;采用双动力模式,由喷水泵推进系统和环境风力共同驱动船体;采用远程控制模式,控制距离可达1000m。针对垃圾收集装置,在船体中段设计了渐缩喷管型漏斗,可有效避免回流、增加船体中部的流速;并在进水口采用可拆卸的垃圾收集网,可有效节省成本和时间。整个船体由两侧装配的浮筒来提供浮力,使得小船可以平稳地在水中运行,并通过船体顶部安置的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供能,可持续运作时间最长可达8.6h。
3
三等奖
作品:穿戴式柔性可充电锌空电池的设计
领队:李贺超(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动1911)
成员:
韦华林(能动1911)
马忆宁(能动1912)
指导教师:
叶锋(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锌空气电池,是以金属锌为负极、氧气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金属空气电池,其能量密度高、安全无毒、环境友好、成本低廉。但由于锌空电池的生产要求较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本方案采用了层状结构与高柔韧性和高延展度的原材料相结合,可实现锌空电池便携式场景应用,替代传统电池,实现绿色环保。
作品:电厂固废粉煤灰中氧化铁的提取及其高性能吸附剂的设计
领队:冯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2001)
成员:
郭淼(能动2006)
黄成楠(环科1902)
指导教师:
陈中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介:
我国燃煤电厂每年产生超过5亿吨的粉煤灰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粉煤灰中的主要成分是SiO₂、Al₂O₃、Fe₂O₃等金属氧化颗粒,其中氧化铁(Fe₂O₃)具有磁性,能够低成本提取分离。本作品采用零成本无污染技术实现了氧化铁的分离和提纯。通过原位生长多孔功能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制备成核壳复合吸附剂,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高效选择性去除。使用分别包裹0.3mg、0.6mg、1mg 氧化铁复合吸附剂进行实验和各项表征分析(红外、紫外、BET等)后,发现包裹0.3 mg 氧化铁复合吸附剂去铀效率最佳。利用其磁分离提高了材料的固液分离能力。通过填充柱实验,研究了氧化铁复合吸附剂应用于污染物去除的潜能。后续可以通过对氧化铁复合材料进行工业化大量制备吸附柱,从而实现其规模推广。该项目结果对从粉煤灰中低成本快速提取氧化铁及其资源利用生产吸附剂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基于双碳目标下的用电节能宏观调控系统及实现方法
领队:张沛文(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2101)
成员:
汪航宇(能动2102)
郭尚青(通信2101)
指导教师:
崔维新(电气与电子工程工程学院)
简介:
本作品设计了一种用电节能宏观调控系统,适合于静各种场所的用电设备控制,由控制终端与上层控制策略组成。其中,控制终端由低功耗mcu与通信模块、继电器等部分组成,可兼容绝大部分的用电环境,具有稳定性强,功耗低等特点。配合阿里云物联网平台可实现根据实时情况(光照度、人流密度情况等)自动管理、web控制终端手动控制、PC及手机端控制软件控制。结合分级分类调控模型实现精准、科学的用电设备管理。
作品:适用于电子设备锂电池控温的柔性复合相变薄膜
领队:肖文元(新能源学院 能材2001)
成员:
兰若(能科2001)
刘高朋(能科2001)
张少奇(能科2004)
尹昊杰(能科2003)
指导教师:
刘乐浩(新能源学院)
李美成(新能源学院)
杨子发(新能源学院)
简介:
本作品采用真空浸渍法将碳纳米管/石蜡复合物填充到多孔芳纶纳米纤维薄膜中,制备石蜡/碳纳米管/芳纶纳米纤维复合相变薄膜。该复合薄膜以石蜡为相变基体,芳纶纤维为三维骨架,碳纳米管为导热剂,结合石蜡相变焓大、碳纳米管热导率高、及多孔芳纶纤维力学强度高、孔隙丰富等优势,具有柔性好、相变焓高、热导率大、力学强度高、泄露率低等特点。采用该复合薄膜作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外壳,可保障锂电池恒温运行,显著提升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和充放电效率,有利于节约电能,并缓解电池丢弃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对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直驱永磁型与双馈异步型风力发电机减碳潜力对比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 编号A358)
领队:卓芝宇(新能源学院 能科2002)
成员:
陈梦婕(通信2003)
李修宇(能科2002)
指导教师:
王体朋(新能源学院)
简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进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利用绿色低碳的风力发电是应对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风力发电过程中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但在风力发电机生产、运输、运行和废弃过程中也会有一定量的碳排放。目前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风电机组技术类型为直驱永磁型与双馈异步型,但国内尚未有对其减碳潜力差异方面的研究。本文以2.5MW直驱永磁型与2.5MW双馈异步型风力发电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定量分析两类风力发电机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从而核算出更具减碳潜力的风机类型。
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以及风电企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获奖感悟
刘子昂
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我们感悟良多。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将想法付诸实践,完成实物作品的从无到有,这是第一重困难。作为一支“跨专业”的队伍,我们需要兼顾代码部分与机械设计部分,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难点之一。我们还是一支全新的队伍,大多数成员比赛经验不多,数月时间,我们一路磨合,一路成长,在问题的发现与困难的攻破之中蜕变。崔柳老师帮助我们从想法走向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两位学长热心解惑,及时提供建议。从收集整理资料到进行机械设计,从绘图制图、撰写文稿、剪辑视频到购买零件、安装系统,我们在一次次例会中不断推进进度,在没有空调的高温天气里组装实物,在深夜里反复讨论精进系统,伴着蚊虫声琢磨如何修改程序,调试系统、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最终我们的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是对数月以来我们的努力的肯定。通过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我们学习到很多实用的技能,积累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感谢指导老师崔老师与两位学长的的鼎力帮助,感谢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付出。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相信这些难忘的记忆和宝贵的经验会伴随我们更好地成长。
翟浩宇
在今年的比赛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了华北电力大学学子的风采,同时也取得北京市市级一等奖的成绩,通过此次比赛,我们了解到了,节能减排这一目标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涉及电力,能源等多个广泛的领域,同时,我们也从比赛中看到了更多新奇且实用的想法,在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创新,严谨的态度对于作品制作与完善的重要性。同时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机会和优秀的竞技选拔平台,让我们能够锻炼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感谢指导教师柳亦兵老师对我们团队所提供的专业指导。初心易得,始终难求,但我们更愿意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杨皓均
首先,我们想感谢我们的指导教师琚贇老师,是他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及各类资源上的支持。如果没有琚老师,我们的项目或许永远只能拘泥于构想层面无法真正的实现,琚老师是我们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我仍记得,在大赛后续的优秀作品展示中,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冯武军院长对我们的项目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在与我们进行了两个专业问题的探讨后,冯院长语重心长地说:“作为大学生可以做出这么深刻的研究,真的很值得肯定,这是个有意义的项目,希望我们以后可以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冯院长的话令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做出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姝瑶
在这次节能减排比赛中,我们团队三名同学跨专业组合在一起,共同调研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列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在讨论中碰撞知识的火花,在实践中互帮互助,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们收获成长。当然这次比赛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在以后的征途中我们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继续出发!
杨添皓
今年的节能减排校赛发布通知时,我还只是一名大一新生,并不觉得这项竞赛会与现在的我产生什么联系。让我决定参加节能减排大赛的是陆规老师的鼓励。在和老师面谈的过程中,老师鼓励我去做一个力所能及的项目,去提升自己。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没有这份鼓励,我或许不会踏上这一趟旅途,站上节能减排的赛道,和一众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竞争。在最初选择项目的过程,由于自身知识有限,常会冒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导师会耐心指出每个想法的缺点,以及改正的方向。最终我们选择了太阳能板的自动除尘装置作为我们的研发项目。由于从决定参赛,到校赛截止提交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原理上的瓶颈,以及实物模型制作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放弃,问题总会一个一个的解决。
在参赛的过程中,自己也见识了很多优秀的项目,也在答辩和修改作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应对能力,也看到了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总的来说,于我而言,是一次很有收获的经历。
李贺超
大家不要把竞赛想的太难,跟导师商量后找准一个小的课题,多看相关的文献,多跟小组商量,一定可以上手任何竞赛的,当然,想要做的更好那就要求更多了。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定要协调好团队内部的分工,避免团队内耗,将精力放在科研上,招收队员在精不在多,争取每个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技能。
冯瑞
节能减排竞赛是我人生中一次非常美妙的经历。在准备竞赛的那一个月里,我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好在有陈中山老师以及学长学姐们,我跟随他们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好像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与队友们的相互配合,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当然一个月其实匆匆忙忙,还有很多细节并没有处理好,我们也和陈老师进行沟通,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果完美的呈现给大家。这次比赛结果我们自身也非常开心,我们会在以后不断打磨自己,再接再厉。最后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参与竞赛的机会,让我们成长许多。
肖文元
经过了此次比赛的洗礼,我们深刻地领悟了什么是团队合作,刚开始我们对比赛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经过老师和学姐的细心讲解和帮助,我们有了初步的目标,决定研究恒温相变材料,有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开始翻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方面比对之后最终得出一种既节约经济又原料易获取且方便操作的实验步骤。在学姐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初次实验,但是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我们来说,这无异于登天。我们第一次做实验笨手笨脚的,总是不小心碰倒其他的容器,这个时候大家不仅不会互相埋怨,甚至都会一起鼓励,在我们的精诚合作,夜以继日的实验之下,我们成功的做出了恒温薄膜。还清楚记得那双用试管夹夹起试管是颤抖的手,用滴管滴定时专注的眼神,失败时同伴真挚的眼神,想想这些,或许比赛是否获奖在此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学会了更加宝贵的,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的团队精神。
卓芝宇
本学期很荣幸能够代表我校参加了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我认为每一次的经历都是生活的宝贵经验,是成长的必然。虽然我们没有晋级决赛,但在参赛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在与队友的沟通和相处中提高自己。这次比赛结束,我非常感谢王老师对我们项目的支持和指导,感谢团队的坚持和努力,感谢学校的组织与引导。
近期精选
戳图片可直接跳转哦!
视频丨2022级萌新华电初体验
勇做奋力奔跑不负时代的强国青年丨杨勇平校长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启航!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部举行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
素材来源丨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排版丨周士炘
初审丨董艺双 张冬月
复审丨刘馨浓
审核丨卜叶蕾 沈国清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