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概述
掌上坦洲|坦洲新合这条美丽乡村,原来也有这样的历史
今天为大家介绍
新合村
新合村位于中山市坦洲镇的中心东部,东连裕洲村,南邻磨刀门水道,西傍群联村,北接联一村,辖区总面积6000多亩。2001年由原永合村民委员会、建新村民委员会、大涌口村民委员会合并成新合,并称新合村民委员会。新合是境内主要临海村落,经济收入以海洋捕捞和农业种植为主,其中大涌口渔村村民以海洋捕捞为生。
村(社区)来历
2001年由原大冲口村、永合村和建新村组成。共辖 30 个村民小组,包括 太丰、二丰、红星、新合、太成、新庆、安昌、怀河、华生、上穗、中穗、下穗、西尾、西头、建华、建文、建卫、建设、建新、合一、合二、建合、建中、三七、大尖、兆仪围子、新围、渔组、农中、大冲口。
主要姓氏
有梁、黄、吴、陈、郭、冯、李、何、林、樊、高、徐、霍等姓氏
建置沿革
约于民国4年(1915年)筑起东、西就围
1949年前称二十四堡,后称二十四村。
1953年属永合乡。
1961年析出称灯笼大队。
1966年称建新大队。
1969年设立建新大队革命委员会。
1979年设建新管理委员会。
1984年称建新乡人民政府。
1987年称建新村民委员会。
1989年称建新管理区。
1998年称建新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新合村。辖永和就、东西就、灯笼、大尖尾4个自然村。
所辖自然村基本情况
永和就 坦洲镇政府西南6.3公里处。原建新村驻地。民国14年(1925年)筑成永和就围时有人聚居,沿用围名至今。聚落在灯笼涌支流北岸呈弓形线状分布。
东西就 坦洲镇政府西偏南6.7公里处。民国4年(1915年)筑成东就、西就2个围时有人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合并,改称东西就。聚落在前山水道西南岸呈点、线状分布。
灯笼 在坦洲镇政府西南7.1公里处。民国12年(1923年)筑成合益、上合围时有人聚居。因地处灯笼山北麓,故名。聚落在灯笼涌东南岸呈线、块状混合分布。
大尖尾 在坦洲镇政府西南6.5公里处。民国19年(1930年)筑成大尖尾围后有人定居,沿用围名。聚落在大尖尾涌西南和东北两岸呈曲线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建置沿革
清乾隆期间(1736—1795年)开始筑太丰、二丰等围,
1949年前称上下九堡,后称为上下九村。
1953年建永合乡(含建新)。
1958年成立永乐营。
1961年划出二十四村(建新)称永合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9年设永合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4年设立永合乡人民政府。
1987年恢复永合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9年设永合管理区。
1999年改永合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新合村,辖新泰、穗丰、永红、下九4个自然村。
所辖自然村基本情况
新泰 在坦洲镇政府西南4.4公里处。永合经济社驻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有人居此围垦,筑成围后分称新庆和泰胜围。1983年合并,各取首字称今名。聚落在前山水道东南岸呈线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穗丰 在坦洲镇政府西偏南5.6公里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成穗丰围时有人聚居,沿用围名至今。聚落在前山水道西南岸呈线状分布。
永红 在坦洲镇政府西偏南3.3公里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筑成玻璃围,后又筑成太丰、二丰和红星围时分围聚居,分称围名。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粤期间,有难民逃至此定居。1983年合并,改称永红,寓意永远向社会主义大道迈进。聚落在前山水道东南岸呈弧形线状分布。
下九 在坦洲镇政府西南4.9公里处。清乾隆四十三年至六十年(1778—1795年)筑成华生和怀河等围时有人聚居。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粤期间,有难民至此定居,渐成村庄。因属九村的下半部,故名下九。聚落在坦洲大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建置沿革
民国33年(1944年)围海造田时筑成,称华生围,后形成南街和北街。
1958年成立渔业营,是全镇唯一从事出海捕鱼作业的村。
1974年划归横门渔业大队管辖。
1984年设立大涌口乡人民政府。
1987年设立大涌口村民委员会。
1989年设立大涌口管理区。
1993年1月1日,重新划归坦洲镇管辖,称大涌口管理区。
1998年设为大涌口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新合村。
坦洲人潮网编辑部
来源:坦洲镇志、坦洲网友
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抢购
不想错过推送,可以将公众号设为星标哦↓
☞【老照片旧时光】!看坦洲70、80年代的学校、影剧院、糖厂......
☞家住坦洲宝马男追尾校车推行数米,车上还有十多名学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