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无声的武汉,看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强

健康时报记者张赫 健康时报 2020-08-19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妈妈说,你到武汉采访后全家人都度日如年。但对于我来说,除了遗憾没能早点来武汉外,一直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我做的太少太少。


在做完武汉同济医院晚间直播,路过每次直播归来都会经过的鹦鹉洲大桥,看着江水和偶尔一过的车辆,我也数着来武汉的日子。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些天的所见所感,我想应该是:坚强,震撼和感动。


今天早上睁开眼,看到群里好多条未读的消息。这才知道,前些天去方舱医院直播后与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武汉17个方舱医院成立40余个患者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这个时候更要牢记我是党员”》刊发在了人民日报3月2日头版报眼并转要闻四版,同期要闻四版还刊登了我参与采写的《雷神山医院的15分钟婚礼》。


3月1日,健康时报副总编赵安平带着我出去做武汉街头的直播,90分钟的直播,直播间涌入了20多万的观众,一边解说一边看着网友的评论,我们的确是在记录着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一个特殊时期。


健康时报武汉前线记者张赫在新冠肺炎医疗垃圾调查现场。环球时报记者崔萌摄


2月24日早上,我来到了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看到了殉职的90后医生夏思思的妈妈。老人看到女儿生前办公桌上摆满的鲜花直接趴在地上哭的时候,我也跟着哭得停不下来,当时脑海里瞬间脑补了很多画面:儿子说,妈妈,回家,我想你;丈夫说,答应过的白头偕老,你不能说话不算数;也许某一天,妈妈会突然做好一桌思思爱吃的饭菜,以为她下夜班了会回来,推开门说闻到香味了;也许爸爸会在陪外孙玩的时候,不经意间说出,别淘气,小心妈妈看见会生气,然后潸然泪下。


在这场残酷的战役中,新闻报道的伦理和新闻事实仿佛总有相悖的地方,我也在一直纠结,在面对如此悲情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举着拍摄器材,后来我的决定是,要缅怀,要致敬,也要传播,不能消费英烈家属的眼泪当流量,但更要有分寸的传播正能量,这是党报的责任与使命,也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方舱医院直播时,前线记者张赫给患者送上了当天出版的健康时报。人民日报记者张武军摄


2月22日,我来到了武昌方舱医院做直播,尽管我知道那里都是轻症患者,但报社领导们多次叮嘱了防护的细节,家人因担心而坐立难安。该方舱医院病区是由湖北省肿瘤医院负责,在医生们给我做了半个小时的防护后,我和人民日报记者张武军“全副武装”地推开了方舱医院患者区的大门。


当时眼泪真的瞬间眼眶里打转儿,从前热闹的体育馆,现在都是整齐的病床,患者穿着睡衣聊天,在患者间匆忙穿梭的医生汗流浃背。随机找了几位患者聊了很久,一位39岁的党员区长说,她出院第一件事就是去献血,想帮助更多还没痊愈的人。一位50岁正在看书的叔叔是从县城来到武汉帮女儿带孩子过程中感染的,在我问到这次疫情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太强大了,说完眼泪就掉下来了。


在武汉一线专家驻地,张赫直播已经来武汉36天的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罗凤鸣教授。健康时报赵安平摄


十天建好火神山和雷神山、16所方舱医院。调度全国医护人员和物资,支援武汉。这就是中国。


在直播雷神山医院第一批出院患者时,第一个在轮椅上被推着出来的是一位83岁的老奶奶,她觉得马上就要离开医院了,第一个问题就是问院长,我要交多少钱啊?院长拍着她的肩膀说,不需要花钱,国家给你们交过了,在老人的惊讶里,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给国民的底气;在采访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邬明时,他说自己目前接管的ICU病房,患者一天需要打8免疫球蛋白,每支700多元,光这一种药,一个患者每天都近6000元,重症的患者每天的费用都在2万以上,如果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第一天的费用就是10万,这一切,都是国家在买单。


很多人都说,记者也是逆行的人。但在这条路上,我更多的感受是感动,是坚强。


2月15日,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和比爸爸年龄还大的领导——1969年出生的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在大雪里路过杨泗港长江大桥,去刚被部队接管的泰康同济医院采访。那天大雨夹雪,气温很低,因为不太熟悉防护服的穿脱,也对穿脱后的程序没有考虑周全,在医院出来后,脱掉防护服后的赵安平副总编在大雪里冻得嘴唇发紫,整个人都在颤抖,但第二天依然毫不犹豫地走到采访阵地。


健康时报赵安平专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援鄂护疫医疗队队长李太生教授。张赫摄


也是那天在医院里录制的采访短视频,在上线当晚,观看量突破2300万。作为传统的纸媒记者,这次武汉之行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新媒体的力量:截至2020年3月2日,武汉前线两位记者的稿件总阅读量1600万+;与后方联动制作短视频产品18个,总播放3748万+;进行《人民名医》战疫·最前线系列直播专访节目7期,同时在线观看量2100万+;手机端流动直播9场,同时在线观看总人数410万+,18天来,健康时报在武汉前线的报道总观看量合计8000万+。


有观众朋友留言说,记者辛苦了,你们是观众的眼睛。而我想,因为职业是记者,新闻现场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我是记者”,这几个字,不是几天就能讲清楚的,这是选择了这个职业的人,很可能要用一辈子去践行。


在武汉,流了太多的眼泪,也有太多的感动。在看到一线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坚守在最前线的时候,在看到医疗垃圾处理转运的工人说不管多难多险,都必须有人干的时候,在看到援鄂医疗队伍走出“红区”满身湿透的时候,在患者举着拳头跟我说祖国太强大的时候……太多这样感动的瞬间,让我们可以在苦难中坚守前行,也从未放弃期待光明。


来到武汉后,最让我们有底气的就是人民日报社采访团的后方保障。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和湖北分社社长贺广华给我们提供了能保障的一切,医用防护用品100%充足,电热毯和电暖器第一时间配备,采访车24小时随时待命。为了记者吃饱吃好,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还有加餐,连指甲钳、水盆、陈醋这种个性化要求都会尽一切可能满足。虽然我们几十个记者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但在武汉前线,就是一家人。我们在每一个选题角度的交流和下一个选题的计划里,不断成长,彼此护航。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曾经说过,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才能确定前行的方向,在路上,要遇到多少人,才能知道与谁同行。幸运的是,在这次武汉之行的路上,我看到了这条选定的路已经在脚下,我们的伙伴,就在身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一个个采访和一个个敲出的文字里,我越来越明白,弘毅之士,以仁为己任,是博爱,担当,责任,格局,胸怀。在新闻现场,不是完全靠技巧,不是完全靠经验,更多的是真情的输出,我们不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以信息传递价值,做出可能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行动。


这18天来,没有休息过一天,但却没有一天觉得累,在这种记录历史和时代的过程中,作为记者,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笔、镜头,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都看到最真实的武汉:充满感动和温暖;看到最真实的中国:充满坚毅和勇敢。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查阅更多疫情报道:

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新冠肺炎?竟跟这个习惯有关!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18天后“复阳”,隔离14天够吗?

悲痛!又一医生殉职,是首届“中国医师奖”的获得者

新冠病毒几乎人人易感!中国-世卫联合考察报告解答了这10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编辑:鲁洋
审稿主任:杨小明
稿件意见请联系:
电话:010-65363351
投诉邮箱:tousu@jksb.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